25中文网 > 种地南山下 > 第五十二章:秋天的收获

第五十二章:秋天的收获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收割这天,东湖这一片人山人海,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人,实在没地方站的索性爬上了旁边一片山坡上的树。

    周边凡是家离得不远,没有事情可做的人,都跑到这里等着黄家收割稻谷。

    有的人看的兴起,索性卷起袖子下去帮忙,只要是帮忙,黄家也不阻拦,免费的劳动力谁不喜欢,一时田地里都是人头。

    有襄阳府的府衙派的人和南山镇的衙役在这里看着,也没人敢捣乱。

    几个孩子也趁机溜了下去,在黄家稻田边的沟渠里开始浑水摸鱼。沟渠里栽种的稻子早早收割了,只留下露出水面的秸秆。不一会就有孩子摸了鱼扔了上来,竟然还很肥美,一时更多的孩子卷起裤腿走了下去。

    稻田里是忙碌的大人,稻田边是嬉闹玩耍的孩子,欢声笑语响起,看的岸上的人也觉得喜气洋洋。

    在这大荒之年,没有丰收更让人产生希望了。

    第一亩田地的稻谷收割上来,立刻运送到黄家门口的晒场上,手工捋出来,很快称出了第一笔数字,416斤。

    原本稻谷是要抱着敲打出来的,只是黄家这上百亩地不行,是要全部留种的,只能手工捋,这项浩大的工程比收割更让人劳累。

    因为天气干燥,稻谷又是完全成熟,这个数字即使经过暴晒,基本上也是损耗不大了。也就是说人工栽插的稻苗亩产近400斤了,在原来的良田亩产的数字上直接多了一百五十斤左右。

    150斤在现在亩产一两千斤来说,不过是肥料没跟上,移栽不够匀称,或者治虫不及时,少个一两百斤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对于南山镇周边的村民来说,这是相当于奇迹的产生。亩产二百多斤的土地多出了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稻谷,不是奇迹是什么?何况还是这个干旱的几乎颗粒无收的荒年。

    黄豆知道这个数字并不是这片稻田的最终数字,今年干旱,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成,产量会更高。

    因为是滩地,土地肥沃,黄豆大伯家的十亩地和二伯家的二十亩地都收到了近280斤的高产。

    要知道以前250斤已经是相当让人满意的数字了,就这样大伯和二伯同样是心痛不已,没有听黄豆的话,足足一亩地损失近一百多斤稻谷。

    产量报到襄阳府,府衙直接下了公文,所有稻谷留着做良种。尽快收上来,送到襄阳府去存起来。

    除了黄家留了1200斤稻谷做为种粮,其它稻谷不得买卖出售,由府衙直接以高于市场稻谷价格的一倍收购。

    这个价格并不算高,去年洪水,今年大旱,粮价爆涨又缓跌再爆涨,黄家这批稻谷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完全就是可以做良种的优质稻谷。

    种子也是一直高于稻谷本身的价格的,只是自古民不与官斗,府衙能以高于市场稻谷价格来收购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是高产,第二当然是冲着黄家自创的插秧种地法了。

    黄老汉非常慷慨地把插秧法以文字的方式交给了襄阳府,让他们记录下来,以便推广。指定黄家派出四人,襄阳府需要留用五年,专门去襄阳府各地去帮助各地下种插秧。

    这四个人,简直就是现代的农业技术人员了。最后商议好,由黄老三黄老四,和黄德光黄德明去。黄老大和黄老二在家照顾家里的田地和山林。

    这年冬天,黄家在河堤的空地处,留着做仓库的地方建起了十座仓库,对外的说法是,留着明年储备稻谷。只有黄家人知道,这是为了黄家码头以后能够顺利停船而做的前期准备。

    在稻谷收割前,黄家老少十几个人都下了稻田,一排排搜索寻找,黄豆要求的稻种。

    黄家赶在收割前,在田地里找出秸秆最粗壮,稻粒最饱满的良种一百多斤,被黄老汉当成宝贝晒干晾好掉在房间的屋梁上,一日都要瞅三次。

    这是黄豆提出的,每年在百亩良田里选稻种,留着第二年栽培,每年优选,这样年年优选年年都是最好的种苗,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这次全家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一致通过了黄豆的提议,毕竟今年的收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且选优良稻种也是每家每户每年必做的事情,只是这在地里挑选还是第一次。

    第二年的端午,黄家雇佣的二十个妇人一个也没有来黄家插秧。这些妇人,都被府衙聘请去各地准备试行育苗插秧的方法。府衙给她们的工钱是一个春种,一人三两银子,聘用三年。

    端午过后也不过十几二十日稻苗种植就可以结束,拖的再长久也不过月余。这些妇人,一部分是黄家湾的老邻居,一部分是新搬来的,她们还从来没有挣过这么多银钱呢。

    为了她们在陌生的田间地头行走方便,她们可以带家里的汉子或者儿孙,要求年轻力壮一起去帮忙春种,工钱是二十天二两银子。

    得到这个消息,二十名插秧妇人没有一个犹豫,立刻开始准备远行的行囊。二十天的时间,五两银子,这是想也不敢想的好运,都是黄家带给他们的。

    这样带财运的邻居,有黄家一个足矣。

    因为年年优选稻种,黄家这边一百多一点的滩地,变成了最肥沃的良田,产量年年攀升。每年产出的稻谷都被预订留着做良种,价格比稻谷高一倍。

    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黄家并没有再去挑选滩地改成良田。而是遇见有合适的良田就收购下来,要求是连片的,水源好的。

    不过这样的田地是很难遇见的,最后襄阳府把襄阳府和南山镇中间一片近两百亩滩地免费划给了黄家,要求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培育出更优质的稻种和栽培方式。

    这三四年风调雨顺,亩产几乎稳定在了450到500之间,波动不大。黄豆知道,这已经差不多是极限了,除非她能培育出杂交水稻,而她自知自己不是那块料。

    因为黄家这片水稻产量之高引起轰动,黄家这片开阔的水域也进入有心人的眼睛。南山镇的钱家,宋家,襄阳府的几家大户都来和黄老汉商谈过,想买下他家靠近东湖的那一片荒地。

    他们的借口五花八门,比如看黄家种水稻前景不错,想在这边买一块地皮留着以后给家里闺女做陪嫁。

    拿荒滩给闺女做陪嫁,这种借口推敲都不用推敲,但是他们并不觉得难堪,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找个借口,有借口已经是很给黄家面子了。

    靠谱点的借口是,这片土地黄家不过放了点鸡鸭在这边,太浪费,不如卖给他们做大规模的养殖。

    各种借口,黄老汉都婉言拒绝了,说是家里山林里已经做起大规模养殖,以后家里还准备买条船,把自己家的稻种和家禽山货自己运往各地,所以这片土地不能卖,要建仓库,准备储备稻谷良种的。

    这话一说,前来商谈的人就明白了,不单单他们看出这片空地可以做个新码头,黄老汉一样知道。那么黄家在这里安家落户,建村铺路就有了更好的解释,他们是冲着这个块地可以建码头去的。

    南山镇和襄阳府各家靠码头发家致富的大户,一时对黄家这片土地虎视眈眈起来。他们很想伸手,像捏死一个蚂蚁一样把黄家给碾碎弄死,直接把这片土地占为己有。

    但是,他们不敢,黄家已经在襄阳府和东央郡挂上了号,他家的稻种现在不单供应襄阳府,还有一部分被东央郡强行从襄阳府分购了一部分去。

    就连远在京城的皇帝也知道襄阳府水稻产量年年攀升,现如今已经平均达到三百多四百左右的产量。

    现在襄阳府水稻平均产量不能和黄家比,但是已经遥遥领先全国各地的水稻产量,一跃成为苏南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

    全国更多的地方都在等着黄家的种稻,黄家的技术。

    这样一户人家,即使他只是农户,没有后台,没有根基,也不是随便谁想动就动的。在这个年代,能创造出优质高产的种粮,那已经不是几个富户想动就能动的了。

    既然不能动,那么就联姻吧,总能分一杯羹。各家纷纷从家里找出不受宠的子女,或者是那种被世家大族不受重视的纨绔子弟。

    都想和黄家联姻,却舍不得家里的优秀子女,他们还是嫌弃黄家的身份,可能坐拥金山,却还是一个泥腿子。

    与这样的人家联姻是降低了身份,不联姻却又怕到时候分不到一杯羹。只能以这样的子女拿出来联姻,日后也好拿捏不是。

    黄家不胜其扰,弄得焦头烂额,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敢随便给家里男孩子定下亲事,更不敢给三个姑娘定下人家。

    黄豆对家里兄弟姐妹,包括老叔的亲事看得比她那百十亩地还重要。

    用她的话说,地可以买可以开,不过是金钱和时间而已。但是婚姻不行,那是关乎人一辈子的大事。

    古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古话还说:聚个好媳妇旺三代。

    黄家大孙女就这样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十八岁,才定了涂家杂货铺子的长孙涂华生。

    二孙女也差不多预订了人家,是南山镇张家肉铺的小儿子张虎子。

    现在独独剩下十四岁的三孙女,和刚刚十岁的四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