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决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相对于民间的各种议论,朝堂之上却没人敢出声反对。
因为这个决策是皇上亲自提出来的,其他人哪敢出声反对。
经缉事府大肆清洗后,许多原本支持大皇子的文官几乎被铲除一空,而这部分官员几乎占了文官集团的大多数。
剩下的勋贵集团自然不会跟新皇唱反调,如今朝堂之上几乎不存在反对的声音,所有官员和大臣都“乖”得不行。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决策与其说是顺天帝的意思,还不如说是安国公的意思。
现在朝廷大权,尤其是全国的兵权,几乎都掌握在安国公的手里。
如此重大的决定,如果不是安国公的意思,他怎么会表示赞成。
虽然这个决定颇受争议,但如果是了解南方各地情况的人可能会理解安国公的做法。
因为南方内陆地区的地方卫所已经多年未正经打过仗,其士兵可以说不堪一击。而且当地卫所私自盗卖兵器的情况安国公也是一清二楚的。
想凭这样的兵力和装备守住南方各个城镇几乎不可能,只会被胡人逐一蚕食殆尽。
因此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所有卫所的士兵集结起来固守一处,然后利用优势兵力抵挡胡人的进一步入侵。
虽然看上去是将燕南、臻远两省直接让出来,但胡人不会种地,更不会用心经营,每次都是抢完就跑,只要时间一长,必然无法久留。
等胡人的军粮消耗殆尽后,就可以组织大军慢慢收复失地,直至把胡人赶出内陆为止。
在安国公眼中,相比于抢完就跑、禽兽一般的胡人,刚刚占据完东北各府的西北军才是真正的大敌。
安国公担心驻守江南的数十万重兵刚一撤出转而去支援南方地区的话,西北军就会趁虚而入。
尤其现在临近秋收在即,缺乏军粮的西北军会趁机偷袭江南的可能性实在太高了。
江南各省是大魏的心腹重地,大部分钱粮都从此处所出。
江南一失,整个大魏将岌岌可危,因此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调动镇定江南的兵马去援助南方。
就算真要调兵支援南方,也必须要等到秋收结束后,方可调部分兵力去做这件事。
安国公领兵多年,对自己的决断十分有信心,不会因为其他人的想法而有所动摇。
而这所谓的“其他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外孙:顺天帝赵焞丰。
赵焞丰曾经强烈反对将燕南、臻远这两省弃之不管,这跟白送给胡人有什么区别。
自魏太祖立国以来,有哪个皇帝做过这种荒唐之事。
相比于开国的魏太祖,赵焞丰最为佩服和崇拜的却是平定了西南和西北,将大魏疆土拓展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皇祖爷爷魏武帝。
魏武帝生平多次御驾亲征,不仅将西南高原上的长毛族杀得一蹶不振,而且还把关外的胡人打得几十年不敢进犯大魏,是历史上极少数能将凶悍的外族压制得如此彻底的威武帝王。
赵焞丰自小就立志要成为魏武帝那样武功卓越的千古帝王,因此他才会从小练习骑射和刀枪,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魏武帝那样御驾亲征、扫平八方,成就一番流传千古的大功业。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他刚登基没久,就遇到胡人内侵这种重大事件。
如今更是要被迫把整整两个省白白让出来任由胡人肆虐,这对于以魏武帝为榜样的赵焞丰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他在与安国公私下商议的时候,极力要求外公从江南调兵回防西南,尽快把胡人赶出内陆收回失地。
但安国公却根本不听他的建议,仍旧一意孤行。并且态度强硬地要求由他来发布这个政令,这更让他十分恼怒。
然而恼怒又怎么样,他现在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今大魏的军权几乎全部掌握在安国公手里,就连拱卫京城的禁军,也全都换成了安国公的心腹手下。
赵焞丰发现自己手下根本没有可用可信的心腹兵将,连父皇靖安帝都不如。
至少父皇还有金吾卫、羽林卫这四卫宫廷禁军可用,而他却什么都没有。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光有皇帝之名的扯线木偶,而扯线的人正是自己外公安国公。
“等你坐上朕的位置后,自然就会知道朕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此时此刻,赵焞丰不由自主地想起父皇临死前所说的这句话,心情十分复杂。
他现在终于知道父皇为什么要那样做了。
这种被人当成傀儡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让他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
就在胡人不断在南方地区大肆烧杀抢掠时,远在九江的西北军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从海外购进的粮食。
原来早在一个月前,池非和宁雅柏两人就开始筹备出海换粮计划。
九江渔业发达,当地有众多出海的渔船。
宁雅柏向当地商人和渔民租用了上百艘体形较大的商船和渔船作为运粮船准备出海。
所有运粮船一共分成六只船队,每只船队往一个方向出发,负责跟这个方向途经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交易。
关于交易的物品,除了由盐田法所晒制出来的优质白盐以外,池非还特意让远在江南的赵耀光和安阳等人,利用卖盐得到的银子从江南本地购买大批精致但不算名贵的布料和瓷器,以及大量香料和调料,然后秘密运回九江。
等这些布料、瓷器、香料、调料运到九江后,池非把它们连打包好的白盐一起装上船,然后运到那些周边小国去换粮和换钱。
正如池非所料,这些大魏特产以及优质白盐极受周边各国商人和富人的欢迎,他们几乎把这些东西当成了来自大魏的奢侈品而大买特买。
更难得的是,这种“送货上门”的交易方式是这些周边小国从未体验过的贴心服务,纷纷表示希望船队以后可以多来几趟。
由于今年年景不错,很多像百僦、灰衣、马莱等原本盛产粮食的周边小国都普遍迎来了大丰收。
当地粮价甚至比江南这些产粮地区还要便宜不少,有点谷贱伤农的味道。
这正好便宜了前去换粮的西北各船队。于是他们通过当地的商人用白盐和各种大魏特产轻而易举地换到了大批粮食。
直到运粮的船只再也装不下了,船长才把剩余的货物换成容易携带的金银等硬通货。
海贸果然是一门暴利生意,即使是这种短距离的海贸,也能赚得盘满钵满。
几乎所有出海的西北船只都载着满满的粮食和金银返回九江,每支船队到港的时候,都会引起一阵轰动。
宁志远在看过粮仓后,整颗心终于完全放了下来。
有了这批粮食,西北军至少一两年内都不会再缺粮了。
通过这次海外换粮的巨大成功,宁志远觉得小女婿说得对:贫瘠干旱的西北本来就先天不足,想要真正富强起来,必须要大力发展海贸,并尽力扩大海上疆域才行。
宁志远决定不仅要大力发展海贸,还要尽量多建军船以及培养大量水师以增强海上的作战能力。
因为宁志远心中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野心:他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把大魏的外海全部夺下来,让海上只能留西北的军船和商船。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拥有称霸整个外海的实力才行。
相对于民间的各种议论,朝堂之上却没人敢出声反对。
因为这个决策是皇上亲自提出来的,其他人哪敢出声反对。
经缉事府大肆清洗后,许多原本支持大皇子的文官几乎被铲除一空,而这部分官员几乎占了文官集团的大多数。
剩下的勋贵集团自然不会跟新皇唱反调,如今朝堂之上几乎不存在反对的声音,所有官员和大臣都“乖”得不行。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决策与其说是顺天帝的意思,还不如说是安国公的意思。
现在朝廷大权,尤其是全国的兵权,几乎都掌握在安国公的手里。
如此重大的决定,如果不是安国公的意思,他怎么会表示赞成。
虽然这个决定颇受争议,但如果是了解南方各地情况的人可能会理解安国公的做法。
因为南方内陆地区的地方卫所已经多年未正经打过仗,其士兵可以说不堪一击。而且当地卫所私自盗卖兵器的情况安国公也是一清二楚的。
想凭这样的兵力和装备守住南方各个城镇几乎不可能,只会被胡人逐一蚕食殆尽。
因此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所有卫所的士兵集结起来固守一处,然后利用优势兵力抵挡胡人的进一步入侵。
虽然看上去是将燕南、臻远两省直接让出来,但胡人不会种地,更不会用心经营,每次都是抢完就跑,只要时间一长,必然无法久留。
等胡人的军粮消耗殆尽后,就可以组织大军慢慢收复失地,直至把胡人赶出内陆为止。
在安国公眼中,相比于抢完就跑、禽兽一般的胡人,刚刚占据完东北各府的西北军才是真正的大敌。
安国公担心驻守江南的数十万重兵刚一撤出转而去支援南方地区的话,西北军就会趁虚而入。
尤其现在临近秋收在即,缺乏军粮的西北军会趁机偷袭江南的可能性实在太高了。
江南各省是大魏的心腹重地,大部分钱粮都从此处所出。
江南一失,整个大魏将岌岌可危,因此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调动镇定江南的兵马去援助南方。
就算真要调兵支援南方,也必须要等到秋收结束后,方可调部分兵力去做这件事。
安国公领兵多年,对自己的决断十分有信心,不会因为其他人的想法而有所动摇。
而这所谓的“其他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外孙:顺天帝赵焞丰。
赵焞丰曾经强烈反对将燕南、臻远这两省弃之不管,这跟白送给胡人有什么区别。
自魏太祖立国以来,有哪个皇帝做过这种荒唐之事。
相比于开国的魏太祖,赵焞丰最为佩服和崇拜的却是平定了西南和西北,将大魏疆土拓展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皇祖爷爷魏武帝。
魏武帝生平多次御驾亲征,不仅将西南高原上的长毛族杀得一蹶不振,而且还把关外的胡人打得几十年不敢进犯大魏,是历史上极少数能将凶悍的外族压制得如此彻底的威武帝王。
赵焞丰自小就立志要成为魏武帝那样武功卓越的千古帝王,因此他才会从小练习骑射和刀枪,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魏武帝那样御驾亲征、扫平八方,成就一番流传千古的大功业。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他刚登基没久,就遇到胡人内侵这种重大事件。
如今更是要被迫把整整两个省白白让出来任由胡人肆虐,这对于以魏武帝为榜样的赵焞丰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他在与安国公私下商议的时候,极力要求外公从江南调兵回防西南,尽快把胡人赶出内陆收回失地。
但安国公却根本不听他的建议,仍旧一意孤行。并且态度强硬地要求由他来发布这个政令,这更让他十分恼怒。
然而恼怒又怎么样,他现在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今大魏的军权几乎全部掌握在安国公手里,就连拱卫京城的禁军,也全都换成了安国公的心腹手下。
赵焞丰发现自己手下根本没有可用可信的心腹兵将,连父皇靖安帝都不如。
至少父皇还有金吾卫、羽林卫这四卫宫廷禁军可用,而他却什么都没有。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光有皇帝之名的扯线木偶,而扯线的人正是自己外公安国公。
“等你坐上朕的位置后,自然就会知道朕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此时此刻,赵焞丰不由自主地想起父皇临死前所说的这句话,心情十分复杂。
他现在终于知道父皇为什么要那样做了。
这种被人当成傀儡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让他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
就在胡人不断在南方地区大肆烧杀抢掠时,远在九江的西北军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从海外购进的粮食。
原来早在一个月前,池非和宁雅柏两人就开始筹备出海换粮计划。
九江渔业发达,当地有众多出海的渔船。
宁雅柏向当地商人和渔民租用了上百艘体形较大的商船和渔船作为运粮船准备出海。
所有运粮船一共分成六只船队,每只船队往一个方向出发,负责跟这个方向途经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交易。
关于交易的物品,除了由盐田法所晒制出来的优质白盐以外,池非还特意让远在江南的赵耀光和安阳等人,利用卖盐得到的银子从江南本地购买大批精致但不算名贵的布料和瓷器,以及大量香料和调料,然后秘密运回九江。
等这些布料、瓷器、香料、调料运到九江后,池非把它们连打包好的白盐一起装上船,然后运到那些周边小国去换粮和换钱。
正如池非所料,这些大魏特产以及优质白盐极受周边各国商人和富人的欢迎,他们几乎把这些东西当成了来自大魏的奢侈品而大买特买。
更难得的是,这种“送货上门”的交易方式是这些周边小国从未体验过的贴心服务,纷纷表示希望船队以后可以多来几趟。
由于今年年景不错,很多像百僦、灰衣、马莱等原本盛产粮食的周边小国都普遍迎来了大丰收。
当地粮价甚至比江南这些产粮地区还要便宜不少,有点谷贱伤农的味道。
这正好便宜了前去换粮的西北各船队。于是他们通过当地的商人用白盐和各种大魏特产轻而易举地换到了大批粮食。
直到运粮的船只再也装不下了,船长才把剩余的货物换成容易携带的金银等硬通货。
海贸果然是一门暴利生意,即使是这种短距离的海贸,也能赚得盘满钵满。
几乎所有出海的西北船只都载着满满的粮食和金银返回九江,每支船队到港的时候,都会引起一阵轰动。
宁志远在看过粮仓后,整颗心终于完全放了下来。
有了这批粮食,西北军至少一两年内都不会再缺粮了。
通过这次海外换粮的巨大成功,宁志远觉得小女婿说得对:贫瘠干旱的西北本来就先天不足,想要真正富强起来,必须要大力发展海贸,并尽力扩大海上疆域才行。
宁志远决定不仅要大力发展海贸,还要尽量多建军船以及培养大量水师以增强海上的作战能力。
因为宁志远心中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野心:他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把大魏的外海全部夺下来,让海上只能留西北的军船和商船。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拥有称霸整个外海的实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