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在田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顾清菡所说的村庄其实并不大,村庄边上有一片低矮的山峰,山上长着茂密的樟树和橡树,这些都是烧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实在这方圆百里地内,樟树都是最常见的树木,此处生产的樟炭一直也很有名,每年到了冬天,从江陵都会有一批樟炭运送到京城。
山脚下,便是依山而建的几十户人家,星星点点,远处便是大片的耕地,时当黄昏,杨宁却依旧看到田地里有农户在耕田,田地里的粮食显然都已经收起来,光秃秃一片。夕阳之下,一望无垠。
“三娘,这都已经深秋了,粮食都收起来,怎地还有人在地里种田?”杨宁骑马在顾清菡身边,忍不住问道。
顾清菡微笑道:“你没有到过田里,自然是不知道。粮食收起来之后,农夫将土壤松一松,等到来年,就更容易种上粮食。”
“原来如此。”
两人下马之后,沿着田坎往前走,田里的农夫并不多,不过瞧见两个陌生人牵马走在田边,都是忍不住往这边看过来。
“三娘,你老家在江陵什么地方?”杨宁见顾清菡神情平和地东眺西望,问道:“离这里远不远?”
“不远。”顾清菡心情似乎很好,“顾家和齐家一样,在江陵也是世家大户,两家在江陵也一直关系极好,便是如今,在江陵的威望也只是次于齐家而已。”
杨宁立刻就明白,当年齐三爷迎娶顾清菡,恐怕也是因为两家是世交,更是为了稳固在江陵这边的根基,顾清菡言语轻松,但杨宁深知顾家的威望只是仅次于齐家,那么顾家在江陵的势力一定极为强悍。
齐家在江陵的威望无与伦比,这无可厚非,毕竟两代锦衣侯都是大楚国的栋梁,莫说小小江陵,就是整个大楚,能与齐家相提并论的门户也不会多。
抛去齐家,顾家显然是江陵最强大的家门。
“齐家的田产家业主要是在江陵北部,也就是荆州城这一片。”顾清菡解释道:“顾家是在江陵南边,从荆州城一直往南走,几十里地会有一条河,叫做净月河,多年以前,只要过了河,都是顾家说了算。”
皇权不下县。
这句古已有之的话杨宁自然早就听过,也明白其中的意思,在古代地方豪绅的影响力比之皇帝的圣旨其实更有效用,朝廷颁下的各种制度,具体到地方上,地方官员都需要与当地乡绅协同合作,如果没有地方乡绅的支持,官员在当地几乎是寸步难行。
毫无疑问,无论是齐家还是顾家,早年都属于江陵的地方乡绅,在当地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听顾清菡的意思,在齐家还没有发迹之前,齐家与顾家在江陵本地应该是平起平坐,齐家在江陵北部有着极高的影响力,而顾家则是坐镇江陵以南,不过齐家后来成了大楚的侯爵,顾家自然无法与之相比,不过其在江陵依然是根深蒂固。
杨宁心想顾清菡有如此家世背景,也难怪会被迎娶进侯府,而且又深得太夫人其中,掌管家事。
见得前面的地头间有一位老汉正坐在田垄上,杨宁上前去,笑道:“老丈,还没收工啊?”
那老汉其实也早已经注意到杨宁二人,杨宁倒也罢了,可是顾清菡俊秀无比,肌肤白皙娇嫩,老汉一看便知道这两人来历不简单,笑着回道:“两位这是要往哪里去?是否走迷了路?”
他只想这样两个人不至于回到田间地头,应该是走迷了道路。
“是啊,我们往江陵游历,走错了道。”杨宁顺嘴道,一边顾清菡白了杨宁一眼,心想这孩子不但脑子灵光了,这性情也圆滑不少,这胡话是信口而来,自然的很。
“那要往哪里去?这附近我倒也认得,帮你们指道。”老汉倒也热情。
杨宁心想顾清菡倒也没有说错,这里民风淳朴,老汉为人慈和,却是上前在老汉身边蹲下,往地里扫了一眼,问道:“老丈,今年收成不错吧?地里的粮食都收起来了?”
“还成。”老汉笑道:“粮食都收起来了,将这地里翻一番,来年好种粮。”
“粮食收上来,来年可以过一个丰衣足食的好年头吧?”杨宁笑道:“我听说你们这里是锦衣侯的封邑,税收比其他地方要少许多。”
途中杨宁已经从顾清菡口中知晓,锦衣侯的三千户封邑,一切税收俱都是由锦衣侯所控制,在税收方面,根本不受官府管治。
大楚皇帝对百姓倒也颇施仁政,早些年按照三成的比例收税,不过近些年战事频繁,税收也涨到了四成,而锦衣侯所属的三千户封邑,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两成收缴,雷打不动,帝国有封邑的臣子之中,锦衣侯所属封邑的税收绝对是最低的。
对锦衣侯来说,锦衣侯府从不是奢华铺张之地,而且所属封邑就在故土,土地上耕种的都是本土的父老乡亲,所以锦衣侯以封邑之便,也算是为本地的乡亲做了一番好事。
老汉只是笑笑,道:“能凑合着过吧。”
顾清菡此时也站在边上,她冰雪聪明,察言观色,听老汉说的勉强,便觉的其中有蹊跷,声音柔和问道:“老丈家里有几口人啊?”
“两个儿子,上上下下也有九口人。”老汉脸上带着笑。
“那家里有几亩田?”顾清菡毕竟是女人,不能像杨宁那样大大方方蹲着,只能站在老汉边上询问。
老汉抬手往前面指了指,“我家的田都在这里,有个八亩薄田。”
顾清菡微微颔首,她对这边的情况自然是颇有些了解,当年先帝赐下的封邑,都是挑选了比较好的田地,封邑三千户,并非只有每户一亩田,荆南属于产粮大区,这里田地颇多,在这里的百姓,多的能有个十亩田上下,最少的也能有个四五亩田地。
这老汉家有八亩田,也算是个比较殷实的农家。
“这一亩田一年下来,能打多少粮食?”顾清菡仔细询问道。
老汉自然不会怀疑顾清菡另有它意,只以为是这两个外来人突然来了兴趣,解释道:“这两年风调雨顺,收成不差,我这八亩田,每亩差不多也能有个两三石粮食。”
杨宁自然晓得,一石粮食相当于后世的六十公斤左右,也就是一百多斤粮食,这老汉一亩田也能产出三百多斤粮食,相较于后世的粮食亩产量来说,区区三百多斤粮食自然是极低,不过在这个时代,因为农业技术的限制,一亩田能有三百多斤粮食,也已经是极高的产量。
“如此说来,这八亩田,一年下来也能有个二十多石粮食?”顾清菡道:“听说锦衣侯收缴的是两成赋税,你们家里还能剩下不少,一家老小应该能吃得饱。”
杨宁亦觉得按照正常来说,这老汉一年收成缴掉赋税,还能有两千斤粮食,虽说一家九口人数不少,但却也足够让家中人吃饱。
老汉却是叹了口气,道:“若是真的那样子,还真不愁吃穿。”
“老丈,这话是什么意思?”杨宁和顾清菡对了个眼色,立刻问道:“难不成不是这样子?”
老汉只是摇了摇头,随即笑道:“不说了,多说也无用,你们要去哪里?”
顾清菡发现其中有问题,当然不会轻易离开,温言道:“老丈,看你样子,难道一年下来,留不住那么多粮食?”
老汉见她眉清目秀,声音温柔,苦笑道:“一年有二十石粮食,当然足够一家老小吃饱,省着点吃,还有富足,可是......哎,一年下来,真正留下的也不过十石左右,家里人多,干饭少吃,多吃粥还能撑过去。”
“绝无可能。”顾清菡柳眉蹙起,“怎么只能有十石粮食留下?”
那老汉还没说话,却听得远处传来敲锣之声,杨宁和顾清菡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去,只见到一个中年村夫一面敲着一面锣一面大声叫喊:“姓罗的来了,大伙儿快回村里,姓罗的来了......!”声音响亮,远远传开。
本来坐在地上的老汉立时爬起身,抓起了手边的锄头,也不忘向杨宁二人道:“你们先离开村子,这里不好多留。”也不多言,拎着锄头向那敲锣的人跑去,非但是他,杨宁和顾清菡看见,只见田间地头正在耕作的村民都是纷纷拿着手中的农具,往那敲锣的汇拢过去。
“三娘,好像村子里出了什么事。”杨宁皱起眉头,“咱们过去瞧一瞧。”
顾清菡清美的脸上此刻满是疑虑之色,听杨宁这般说,立刻点头道:“咱们去瞧一瞧,姓罗的人又是谁?他们好像都是因为那姓罗的跑回去。”
只见到一群农夫聚集在一起,此时都往山脚下的村子跑过去,无论老少,都像是家中着火一样。
-------------------------------------
PS:第二更十二点左右送上!
<!-- 双倍活动不在活动期间 -->
顾清菡所说的村庄其实并不大,村庄边上有一片低矮的山峰,山上长着茂密的樟树和橡树,这些都是烧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实在这方圆百里地内,樟树都是最常见的树木,此处生产的樟炭一直也很有名,每年到了冬天,从江陵都会有一批樟炭运送到京城。
山脚下,便是依山而建的几十户人家,星星点点,远处便是大片的耕地,时当黄昏,杨宁却依旧看到田地里有农户在耕田,田地里的粮食显然都已经收起来,光秃秃一片。夕阳之下,一望无垠。
“三娘,这都已经深秋了,粮食都收起来,怎地还有人在地里种田?”杨宁骑马在顾清菡身边,忍不住问道。
顾清菡微笑道:“你没有到过田里,自然是不知道。粮食收起来之后,农夫将土壤松一松,等到来年,就更容易种上粮食。”
“原来如此。”
两人下马之后,沿着田坎往前走,田里的农夫并不多,不过瞧见两个陌生人牵马走在田边,都是忍不住往这边看过来。
“三娘,你老家在江陵什么地方?”杨宁见顾清菡神情平和地东眺西望,问道:“离这里远不远?”
“不远。”顾清菡心情似乎很好,“顾家和齐家一样,在江陵也是世家大户,两家在江陵也一直关系极好,便是如今,在江陵的威望也只是次于齐家而已。”
杨宁立刻就明白,当年齐三爷迎娶顾清菡,恐怕也是因为两家是世交,更是为了稳固在江陵这边的根基,顾清菡言语轻松,但杨宁深知顾家的威望只是仅次于齐家,那么顾家在江陵的势力一定极为强悍。
齐家在江陵的威望无与伦比,这无可厚非,毕竟两代锦衣侯都是大楚国的栋梁,莫说小小江陵,就是整个大楚,能与齐家相提并论的门户也不会多。
抛去齐家,顾家显然是江陵最强大的家门。
“齐家的田产家业主要是在江陵北部,也就是荆州城这一片。”顾清菡解释道:“顾家是在江陵南边,从荆州城一直往南走,几十里地会有一条河,叫做净月河,多年以前,只要过了河,都是顾家说了算。”
皇权不下县。
这句古已有之的话杨宁自然早就听过,也明白其中的意思,在古代地方豪绅的影响力比之皇帝的圣旨其实更有效用,朝廷颁下的各种制度,具体到地方上,地方官员都需要与当地乡绅协同合作,如果没有地方乡绅的支持,官员在当地几乎是寸步难行。
毫无疑问,无论是齐家还是顾家,早年都属于江陵的地方乡绅,在当地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听顾清菡的意思,在齐家还没有发迹之前,齐家与顾家在江陵本地应该是平起平坐,齐家在江陵北部有着极高的影响力,而顾家则是坐镇江陵以南,不过齐家后来成了大楚的侯爵,顾家自然无法与之相比,不过其在江陵依然是根深蒂固。
杨宁心想顾清菡有如此家世背景,也难怪会被迎娶进侯府,而且又深得太夫人其中,掌管家事。
见得前面的地头间有一位老汉正坐在田垄上,杨宁上前去,笑道:“老丈,还没收工啊?”
那老汉其实也早已经注意到杨宁二人,杨宁倒也罢了,可是顾清菡俊秀无比,肌肤白皙娇嫩,老汉一看便知道这两人来历不简单,笑着回道:“两位这是要往哪里去?是否走迷了路?”
他只想这样两个人不至于回到田间地头,应该是走迷了道路。
“是啊,我们往江陵游历,走错了道。”杨宁顺嘴道,一边顾清菡白了杨宁一眼,心想这孩子不但脑子灵光了,这性情也圆滑不少,这胡话是信口而来,自然的很。
“那要往哪里去?这附近我倒也认得,帮你们指道。”老汉倒也热情。
杨宁心想顾清菡倒也没有说错,这里民风淳朴,老汉为人慈和,却是上前在老汉身边蹲下,往地里扫了一眼,问道:“老丈,今年收成不错吧?地里的粮食都收起来了?”
“还成。”老汉笑道:“粮食都收起来了,将这地里翻一番,来年好种粮。”
“粮食收上来,来年可以过一个丰衣足食的好年头吧?”杨宁笑道:“我听说你们这里是锦衣侯的封邑,税收比其他地方要少许多。”
途中杨宁已经从顾清菡口中知晓,锦衣侯的三千户封邑,一切税收俱都是由锦衣侯所控制,在税收方面,根本不受官府管治。
大楚皇帝对百姓倒也颇施仁政,早些年按照三成的比例收税,不过近些年战事频繁,税收也涨到了四成,而锦衣侯所属的三千户封邑,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两成收缴,雷打不动,帝国有封邑的臣子之中,锦衣侯所属封邑的税收绝对是最低的。
对锦衣侯来说,锦衣侯府从不是奢华铺张之地,而且所属封邑就在故土,土地上耕种的都是本土的父老乡亲,所以锦衣侯以封邑之便,也算是为本地的乡亲做了一番好事。
老汉只是笑笑,道:“能凑合着过吧。”
顾清菡此时也站在边上,她冰雪聪明,察言观色,听老汉说的勉强,便觉的其中有蹊跷,声音柔和问道:“老丈家里有几口人啊?”
“两个儿子,上上下下也有九口人。”老汉脸上带着笑。
“那家里有几亩田?”顾清菡毕竟是女人,不能像杨宁那样大大方方蹲着,只能站在老汉边上询问。
老汉抬手往前面指了指,“我家的田都在这里,有个八亩薄田。”
顾清菡微微颔首,她对这边的情况自然是颇有些了解,当年先帝赐下的封邑,都是挑选了比较好的田地,封邑三千户,并非只有每户一亩田,荆南属于产粮大区,这里田地颇多,在这里的百姓,多的能有个十亩田上下,最少的也能有个四五亩田地。
这老汉家有八亩田,也算是个比较殷实的农家。
“这一亩田一年下来,能打多少粮食?”顾清菡仔细询问道。
老汉自然不会怀疑顾清菡另有它意,只以为是这两个外来人突然来了兴趣,解释道:“这两年风调雨顺,收成不差,我这八亩田,每亩差不多也能有个两三石粮食。”
杨宁自然晓得,一石粮食相当于后世的六十公斤左右,也就是一百多斤粮食,这老汉一亩田也能产出三百多斤粮食,相较于后世的粮食亩产量来说,区区三百多斤粮食自然是极低,不过在这个时代,因为农业技术的限制,一亩田能有三百多斤粮食,也已经是极高的产量。
“如此说来,这八亩田,一年下来也能有个二十多石粮食?”顾清菡道:“听说锦衣侯收缴的是两成赋税,你们家里还能剩下不少,一家老小应该能吃得饱。”
杨宁亦觉得按照正常来说,这老汉一年收成缴掉赋税,还能有两千斤粮食,虽说一家九口人数不少,但却也足够让家中人吃饱。
老汉却是叹了口气,道:“若是真的那样子,还真不愁吃穿。”
“老丈,这话是什么意思?”杨宁和顾清菡对了个眼色,立刻问道:“难不成不是这样子?”
老汉只是摇了摇头,随即笑道:“不说了,多说也无用,你们要去哪里?”
顾清菡发现其中有问题,当然不会轻易离开,温言道:“老丈,看你样子,难道一年下来,留不住那么多粮食?”
老汉见她眉清目秀,声音温柔,苦笑道:“一年有二十石粮食,当然足够一家老小吃饱,省着点吃,还有富足,可是......哎,一年下来,真正留下的也不过十石左右,家里人多,干饭少吃,多吃粥还能撑过去。”
“绝无可能。”顾清菡柳眉蹙起,“怎么只能有十石粮食留下?”
那老汉还没说话,却听得远处传来敲锣之声,杨宁和顾清菡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去,只见到一个中年村夫一面敲着一面锣一面大声叫喊:“姓罗的来了,大伙儿快回村里,姓罗的来了......!”声音响亮,远远传开。
本来坐在地上的老汉立时爬起身,抓起了手边的锄头,也不忘向杨宁二人道:“你们先离开村子,这里不好多留。”也不多言,拎着锄头向那敲锣的人跑去,非但是他,杨宁和顾清菡看见,只见田间地头正在耕作的村民都是纷纷拿着手中的农具,往那敲锣的汇拢过去。
“三娘,好像村子里出了什么事。”杨宁皱起眉头,“咱们过去瞧一瞧。”
顾清菡清美的脸上此刻满是疑虑之色,听杨宁这般说,立刻点头道:“咱们去瞧一瞧,姓罗的人又是谁?他们好像都是因为那姓罗的跑回去。”
只见到一群农夫聚集在一起,此时都往山脚下的村子跑过去,无论老少,都像是家中着火一样。
-------------------------------------
PS:第二更十二点左右送上!
<!-- 双倍活动不在活动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