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论战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个君王平日高高在上,是众人追捧的对象,面对曹刿不同的声音,即使是反对自己,他也能听进劝谏,接见地位并不高的曹刿,并与他一同乘坐战车亲自作战。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卫国战争。
按理说,这件事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是鲁庄公还在思考,他在思考什么?
他在思考为什么曹刿要在“齐人三鼓”之后,曰:“可矣击鼓”?
为什么曹刿要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曰:“可矣追击”?
为什么……无数个疑团,实在让鲁庄公不解。
这些看似无所谓的问题,放到别的君王身上就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大可以不用考虑,但是鲁庄公没有不懂装懂,不耻下问,曹刿一番“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使鲁庄公幡然醒悟,这一问总算解开了谜团。
让鲁庄公深刻了解到了战争的深奥和奇妙之处。
鲁庄公认真求实,不怕暴露自己的短处,与曹刿的交流,无疑是一次取长补短的机会,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即使他日又有敌军侵犯,曹刿的这些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不就可以用上了嘛。
长勺之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还是鲁庄公又是”不鄙“的,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
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因而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这样一位君主,可比那些坐在王位上,却只知道花天酒地,不理朝政的皇帝不知道要英明到哪里去了。
“所以,这个故事怎么样啊!”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魏王李泰说道。
魏王李泰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啊!”
遥想当年,汉高祖将韩信从草莽中提拔出来,任命为大将受到高祖刘邦的厚待和信任,韩信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一度成为与汉高祖抗衡的势力,让深居朝廷的高祖刘邦,心里甚是忧惧,最后由于忌惮韩信的势力,而不得不在宫外处死了韩信。
这种君臣之间相互对抗的例子不胜枚举,时间到了西晋,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着。
司马睿是封建皇朝中最少权威的一位开国之君。
他之所以能够称帝于江南一隅,不是凭借他本人的权威或者实力,而是因为他出身的西晋皇室在当时已成为汉族政权的象征。
只有在这一旗号之下,北方的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南方的大族才能来自北方的各种势力。
在拥立司马睿的大族中,琅邪王氏的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在司马睿建立东晋朝的过程中,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和各项政策都与王氏家族的关系极大。
后来司马睿试图摆脱扶植者对他的控制,但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这种努力不但没有成功,还终于引发了王敦之乱,导致他的受辱身亡。
晋元帝司马睿,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司马睿,公元276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政府的实权。
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
司马伷以宁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
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
司马伷被委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
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
而在此时,司马睿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导,他的出现对司马睿登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
王氏家族在司马睿的封地里是大户士族,而司马睿虽迟钝没有实权,但偏偏他的琅邪国在西晋里又是大国。
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高潮。
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
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才29岁,他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和好兄弟王导一起奔赴讨伐的前线。
此次征伐,司马越兵败,逃回封国东海。
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尤其幸运的是,司马睿居然在此次劫难中,成功脱逃并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一个政权。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对于当时杰出的人才,司马睿皆有任命,纪瞻为军祭酒,卞壸为从事中郎,周閗为仓曹属,刘超为舍人,张闿及孔衍为参军。
人才到位,司马睿无异如虎添翼,更有了放开手脚大干的条件,紧接着,王导又为他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
还有十六字战略,司马睿悉数采纳,一时江东归心。
此后,又利用长江天险造成江东地区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休养生息,大力恢复生产,相对于中原的动乱,和平稳定的江东成了士民争相避乱的理想之地,一时间又俊贤济济。
只不过,司马睿做得最聪明也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任用了王导。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
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
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
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司马睿也知王导为萧何,却不知“成也萧何败萧何”,实在是令人惋惜。
在司马睿当政的时期,王氏家族出过八位皇后,可见晋朝外戚专权的程度,大权旁落,使得王氏家族牢牢控制着长江中游,朝廷内外的大臣、豪杰多被笼罩在王氏的权力之下。
一时间,一抹灰色的云朵逐渐笼罩在晋朝的天空之上,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受到了威胁。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导致司马睿一败涂地。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
一个君王平日高高在上,是众人追捧的对象,面对曹刿不同的声音,即使是反对自己,他也能听进劝谏,接见地位并不高的曹刿,并与他一同乘坐战车亲自作战。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卫国战争。
按理说,这件事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是鲁庄公还在思考,他在思考什么?
他在思考为什么曹刿要在“齐人三鼓”之后,曰:“可矣击鼓”?
为什么曹刿要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曰:“可矣追击”?
为什么……无数个疑团,实在让鲁庄公不解。
这些看似无所谓的问题,放到别的君王身上就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大可以不用考虑,但是鲁庄公没有不懂装懂,不耻下问,曹刿一番“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使鲁庄公幡然醒悟,这一问总算解开了谜团。
让鲁庄公深刻了解到了战争的深奥和奇妙之处。
鲁庄公认真求实,不怕暴露自己的短处,与曹刿的交流,无疑是一次取长补短的机会,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即使他日又有敌军侵犯,曹刿的这些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不就可以用上了嘛。
长勺之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还是鲁庄公又是”不鄙“的,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
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因而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这样一位君主,可比那些坐在王位上,却只知道花天酒地,不理朝政的皇帝不知道要英明到哪里去了。
“所以,这个故事怎么样啊!”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魏王李泰说道。
魏王李泰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啊!”
遥想当年,汉高祖将韩信从草莽中提拔出来,任命为大将受到高祖刘邦的厚待和信任,韩信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一度成为与汉高祖抗衡的势力,让深居朝廷的高祖刘邦,心里甚是忧惧,最后由于忌惮韩信的势力,而不得不在宫外处死了韩信。
这种君臣之间相互对抗的例子不胜枚举,时间到了西晋,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着。
司马睿是封建皇朝中最少权威的一位开国之君。
他之所以能够称帝于江南一隅,不是凭借他本人的权威或者实力,而是因为他出身的西晋皇室在当时已成为汉族政权的象征。
只有在这一旗号之下,北方的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南方的大族才能来自北方的各种势力。
在拥立司马睿的大族中,琅邪王氏的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在司马睿建立东晋朝的过程中,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和各项政策都与王氏家族的关系极大。
后来司马睿试图摆脱扶植者对他的控制,但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这种努力不但没有成功,还终于引发了王敦之乱,导致他的受辱身亡。
晋元帝司马睿,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司马睿,公元276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政府的实权。
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
司马伷以宁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
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
司马伷被委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
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
而在此时,司马睿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导,他的出现对司马睿登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
王氏家族在司马睿的封地里是大户士族,而司马睿虽迟钝没有实权,但偏偏他的琅邪国在西晋里又是大国。
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高潮。
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
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才29岁,他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和好兄弟王导一起奔赴讨伐的前线。
此次征伐,司马越兵败,逃回封国东海。
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尤其幸运的是,司马睿居然在此次劫难中,成功脱逃并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一个政权。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对于当时杰出的人才,司马睿皆有任命,纪瞻为军祭酒,卞壸为从事中郎,周閗为仓曹属,刘超为舍人,张闿及孔衍为参军。
人才到位,司马睿无异如虎添翼,更有了放开手脚大干的条件,紧接着,王导又为他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
还有十六字战略,司马睿悉数采纳,一时江东归心。
此后,又利用长江天险造成江东地区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休养生息,大力恢复生产,相对于中原的动乱,和平稳定的江东成了士民争相避乱的理想之地,一时间又俊贤济济。
只不过,司马睿做得最聪明也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任用了王导。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
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
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
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司马睿也知王导为萧何,却不知“成也萧何败萧何”,实在是令人惋惜。
在司马睿当政的时期,王氏家族出过八位皇后,可见晋朝外戚专权的程度,大权旁落,使得王氏家族牢牢控制着长江中游,朝廷内外的大臣、豪杰多被笼罩在王氏的权力之下。
一时间,一抹灰色的云朵逐渐笼罩在晋朝的天空之上,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受到了威胁。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导致司马睿一败涂地。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