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科技才能救国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变蛟想了一下,说道:“袁夫人,我说句话你别见怪啊,袁督师如今被皇上亲自下令处斩,成了奸臣逆子,这已经传得满天下都是流言蜚语了。
你们这样再上山落草,聚众造反,那岂不是让袁督师更加没有洗清冤情的机会了吗?天下人只会更加认为袁督师就是个奸贼,还望三思。”
阮氏微微点头,说道:“小曹兄弟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朝中阉党余孽害怕我们会为先夫报仇,想方设法的要来追杀我们孤儿寡母,我们母子若不是幸得墨兄弟他们赶来救援,只怕早就已经死无全尸了,我们这也是没办法才逼上梁山啊!”
墨离也说道:“就是,小曹兄弟,朝中奸逆太多,这皇上我看一时半会是不会为督师平反冤情的了,如果我们不把夫人和公子救上山,任由他们被阉党残杀的话,那我们还是人吗?将来有何面目去见督师他老人家?”
曹变蛟默然不语,过了一会轻叹道:“墨参将,我知道你们也有你们的难处,可是这天下毕竟是大明的天下,你们这样在皇上的眼里终归是叛贼,以后袁督师要想平反,恐怕就永无盼头了。”
“那倒未必。”墨离说道,“小曹兄弟,你也看到了,如今到处灾荒,民乱四起,可是朝廷有没有想过什么办法?只知道一味的派兵去剿,可是朝廷诸公可有想过灾民为什么会造反吗?那是因为他们都活不下去了!”
“你......你这是什么意思?你也要带着他们去造反吗?”曹变蛟吃惊的说道。
“不不不,我并没有要造反的意思,我是说如果官府能够多体恤一下灾民们,安排放救济粮,组织他们度过灾荒,而不是见死不救的话,我想这个世道起来造反的人会越来越少的,岂不是比一味的派兵征剿要好得多?”
“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
“是,朝廷是有难处,所以我也并没有指望他们。”墨离不满的说道:“别人救不了我们,我们要活下去,一切就只能靠自己。你看我这里,我都是组织穷苦百姓在自己开荒种地,争取能够早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来,那样就能救活更多的灾民。”
说到这个,曹变蛟也来了兴趣:“对了,你们这里怎么养了那么多的鸡鸭呀?你们哪来的那么多粮食来喂养呢?”
墨离笑道:“我们喂鸡鸭用的不是粮食,而是大自然中的虫蚁......”
说着将蛆虫养殖法大致说了一遍,又指着远处山坡上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等作物,说道:“除了养鸡鸭,我们还从洋人手里弄到了这些新的粮食品种,这些农作物都是高产易活的粗粮,很适合山地种植。”
“洋人?”曹变蛟再一次惊讶得睁大了眼睛,“你们和洋人还有来往?”
“准确的说,不是和洋人有来往,而是他们已经加入了我们,如今也正在为我们效力,你刚才见到的我们许多的武器都是主要由这些洋人设计制作出来的。”墨离笑道。
“天啊!你们竟然还有洋人在为你们效力!这太不可思议了!”曹变蛟吃惊不小。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民众无论是思想还是视野都还是很闭塞的,他们以为天下就都是像明国一样,还在为自己是天朝泱泱大国而自居,洋人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
其实在早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所率领的庞大的舰队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也让许多人都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并不是仅仅是促进了经济和贸易那么简单,他也开拓了许多人的视野。
只可惜自郑和之后,明政府一直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再派人继续郑和那样的对外贸易和沟通,同时也关上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更谈不上学习外国先进科技了。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o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之初国力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比迪亚士早57年远赴非洲。
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统。
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一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展中国家及不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中国强盛,万国景仰,这大概就是历来皇帝们最大的梦想吧,历史上的中国并没有太多的领土要求,这是因为我们一向都很自负,天朝上国,万物丰盛,何必去抢人家的破衣烂衫?
但正如俗话所说,锋芒自有毕现之日,强盛于东方之中国的光辉是无法掩盖的,当它的先进和文明为世界所公认之时,威服四海的时刻自然也就到来了。
郑和的航海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郑和之后明政府之所以终止航行是因为郑和太成功了,“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
由于不再担心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朝帝国的安全战略便转向北方防范蒙古。
另一个原因应该是财政上的考虑。在明朝帝国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远航的不同意见。这是一项投入很大的事业,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
到了明朝宪宗年间时,又打算下西洋,宪宗皇帝下令索取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但是这些材料却被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起来。
这位敢于抗上的官员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这位官员竟敢直指下西洋为“敝政”,可见内部反对之激烈。
因此,明政府规定,除了皇家特许外,民间百姓一律不得出海,否则就是犯罪。
这种政策与葡萄牙和西班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明朝,从事海外探索和海上活动是犯罪行为,民众一出海便成为罪犯,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出海的罪犯因为有所现而成了民族英雄。
不同的政策锁定了海洋活动的方向,在明朝,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他们听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彻底地封锁了海洋,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
明朝统治者认为自己已经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了,那些番外小邦只需来朝贡便可,自己则已无须再走出去。于是,从官方到民间,都开始了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的心态。因而,洋人在这一百几十年里,对于明朝的民众来说,是既陌生且落后。
墨离点头说道:“其实,单就科技和经济方面来说,西洋人由于吸收了我华夏的文明科技并不断创新,这些年来已经开始力并赶我华夏了!如果我们再不奋起,加快展民生展科技的话,将来洋人就要来奴役我们了!”
曹变蛟想了一下,说道:“袁夫人,我说句话你别见怪啊,袁督师如今被皇上亲自下令处斩,成了奸臣逆子,这已经传得满天下都是流言蜚语了。
你们这样再上山落草,聚众造反,那岂不是让袁督师更加没有洗清冤情的机会了吗?天下人只会更加认为袁督师就是个奸贼,还望三思。”
阮氏微微点头,说道:“小曹兄弟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朝中阉党余孽害怕我们会为先夫报仇,想方设法的要来追杀我们孤儿寡母,我们母子若不是幸得墨兄弟他们赶来救援,只怕早就已经死无全尸了,我们这也是没办法才逼上梁山啊!”
墨离也说道:“就是,小曹兄弟,朝中奸逆太多,这皇上我看一时半会是不会为督师平反冤情的了,如果我们不把夫人和公子救上山,任由他们被阉党残杀的话,那我们还是人吗?将来有何面目去见督师他老人家?”
曹变蛟默然不语,过了一会轻叹道:“墨参将,我知道你们也有你们的难处,可是这天下毕竟是大明的天下,你们这样在皇上的眼里终归是叛贼,以后袁督师要想平反,恐怕就永无盼头了。”
“那倒未必。”墨离说道,“小曹兄弟,你也看到了,如今到处灾荒,民乱四起,可是朝廷有没有想过什么办法?只知道一味的派兵去剿,可是朝廷诸公可有想过灾民为什么会造反吗?那是因为他们都活不下去了!”
“你......你这是什么意思?你也要带着他们去造反吗?”曹变蛟吃惊的说道。
“不不不,我并没有要造反的意思,我是说如果官府能够多体恤一下灾民们,安排放救济粮,组织他们度过灾荒,而不是见死不救的话,我想这个世道起来造反的人会越来越少的,岂不是比一味的派兵征剿要好得多?”
“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
“是,朝廷是有难处,所以我也并没有指望他们。”墨离不满的说道:“别人救不了我们,我们要活下去,一切就只能靠自己。你看我这里,我都是组织穷苦百姓在自己开荒种地,争取能够早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来,那样就能救活更多的灾民。”
说到这个,曹变蛟也来了兴趣:“对了,你们这里怎么养了那么多的鸡鸭呀?你们哪来的那么多粮食来喂养呢?”
墨离笑道:“我们喂鸡鸭用的不是粮食,而是大自然中的虫蚁......”
说着将蛆虫养殖法大致说了一遍,又指着远处山坡上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等作物,说道:“除了养鸡鸭,我们还从洋人手里弄到了这些新的粮食品种,这些农作物都是高产易活的粗粮,很适合山地种植。”
“洋人?”曹变蛟再一次惊讶得睁大了眼睛,“你们和洋人还有来往?”
“准确的说,不是和洋人有来往,而是他们已经加入了我们,如今也正在为我们效力,你刚才见到的我们许多的武器都是主要由这些洋人设计制作出来的。”墨离笑道。
“天啊!你们竟然还有洋人在为你们效力!这太不可思议了!”曹变蛟吃惊不小。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民众无论是思想还是视野都还是很闭塞的,他们以为天下就都是像明国一样,还在为自己是天朝泱泱大国而自居,洋人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
其实在早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所率领的庞大的舰队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也让许多人都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并不是仅仅是促进了经济和贸易那么简单,他也开拓了许多人的视野。
只可惜自郑和之后,明政府一直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再派人继续郑和那样的对外贸易和沟通,同时也关上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更谈不上学习外国先进科技了。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o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之初国力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比迪亚士早57年远赴非洲。
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统。
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一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展中国家及不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中国强盛,万国景仰,这大概就是历来皇帝们最大的梦想吧,历史上的中国并没有太多的领土要求,这是因为我们一向都很自负,天朝上国,万物丰盛,何必去抢人家的破衣烂衫?
但正如俗话所说,锋芒自有毕现之日,强盛于东方之中国的光辉是无法掩盖的,当它的先进和文明为世界所公认之时,威服四海的时刻自然也就到来了。
郑和的航海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郑和之后明政府之所以终止航行是因为郑和太成功了,“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
由于不再担心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朝帝国的安全战略便转向北方防范蒙古。
另一个原因应该是财政上的考虑。在明朝帝国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远航的不同意见。这是一项投入很大的事业,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
到了明朝宪宗年间时,又打算下西洋,宪宗皇帝下令索取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但是这些材料却被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起来。
这位敢于抗上的官员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这位官员竟敢直指下西洋为“敝政”,可见内部反对之激烈。
因此,明政府规定,除了皇家特许外,民间百姓一律不得出海,否则就是犯罪。
这种政策与葡萄牙和西班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明朝,从事海外探索和海上活动是犯罪行为,民众一出海便成为罪犯,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出海的罪犯因为有所现而成了民族英雄。
不同的政策锁定了海洋活动的方向,在明朝,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他们听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彻底地封锁了海洋,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
明朝统治者认为自己已经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了,那些番外小邦只需来朝贡便可,自己则已无须再走出去。于是,从官方到民间,都开始了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的心态。因而,洋人在这一百几十年里,对于明朝的民众来说,是既陌生且落后。
墨离点头说道:“其实,单就科技和经济方面来说,西洋人由于吸收了我华夏的文明科技并不断创新,这些年来已经开始力并赶我华夏了!如果我们再不奋起,加快展民生展科技的话,将来洋人就要来奴役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