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办学(1)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49章 办学(1
舒州,皖口城。
二月中旬的天气还是很冷,江风不断的从长江上刮过来,将皖口城笼罩在浓烈的寒冷当中。皖口城虽然有个城字,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城市。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三国时期孙策就在此驻军,封锁长江要道。贝然清这里驻军的时候,竭力吸引外来人口,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城市。时至今日,这里已经变得和城市没有两样,客栈、妓院、饭馆、车行、马行,样样不缺,人口也达到了上万人,只是没有城墙而已。
去年年底,贝然清突然率军离开,跟着在桐城投降了淮西军,让这块空地显得更加的繁华和混乱。这里是去了统一有序的管理以后,出现了很多自发的组织和帮会,互相攻讦,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直到后来刘鼎派人进驻皖口城,这里的治安才变得稍稍好一点。越来越多来自长江两岸的商人和难民,都在这里聚集,希望能够寻觅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皖口城的斜对岸,就是池州的管辖地,宣州和池州,都属于宣歙观察使王夫越的辖地,王夫越和林度一样,都是文人出身,迂腐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处理问题,使得宣州和池州的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大部分的田地,都集中在极少数大地主的手中,不少没有了土地的人们,只好冒险的北渡长江,想要找到更好的活路。而来自舒州的各种传言,让他们到来的速度更快。
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皖口城已经显得非常的热闹,几条简陋的街道上已经挤满了人,摊贩们也开始了一天的生意。尽管淮西军就在北方不到两百里的地方,但是这里的人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他们按照往常一样开始了艰难的生活。之前有传言淮西军会来洗掠这里,但是始终没有来;还有传言贝然清会杀回来,但是也始终没有看到贝然清的影子。
很多人盼望舒州刺史衙门恢复对这里的管辖,但实际上也没有,直到上个月底,刘鼎才派来了不足一百名的士兵,简单的维持皖口城的治安。带队的军官叫做沈梦,外表看起来挺斯文的。皖口城的人都在背后传言,这个沈梦是个不管事的,只要不闹出人命来,他都不会管,因此,皖口城的帮会依然过着潇洒的日子,各个帮会老大觉得这段时间过的比贝然清在的时候还舒服。
“刘鼎,算个屁!”帮会老大们聚会的时候,都轻蔑的表示。
这时候,在破旧的码头边,一艘挤满人的船只就靠岸了,码头边的一群小混混马上拥挤上去,准备洗掠这艘船。船上的人都不敢下船,可是在水手们不断的催促和吆喝下,船上不得不下来一大群人,既有商人,也有难民,很快就将船只腾空了。于是船只马上调头南下,继续前往池州去接更多的人。至于下船的人群,有的被小混混抢了,有的被小混混偷了,有人哭天抢地,有人大喊捉贼,但是都没有人理会。
在这群杂乱的人里面,有个中年商人叫做江宣铭,乃是池州当地的茶叶商人,兼做些丝绸生意,本来积累了不少的资本,但是在池州,他不小心得罪了当地的实力人物,没来由的吃了一顿官司,结果大半的财产都被对手联合官府吃掉了,消沉过后,他只好来到舒州碰碰运气。很多人都说,或许舒州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
刘鼎攻占了杨叶洲以后,极大的震动了整个江南地区,那杨叶洲是镇南军的辖地,过往的商人都需要在那里给镇南军上税的,现在这块宝地居然被刘鼎抢过去了,不能不令人遐思。这个刘鼎居然敢抢占镇南军的地盘,胆魄的确不小,镇南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暂时只好忍耐。不断的有确切和不确切的消息传播到池州,很多人都说舒州的商业贸易政策要大大的改变,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就上来了舒州。
在江宣铭的身边,有两个壮年脚夫,分别叫做边岱远和明礼夏,他们也都是池州当地人,家里的田地早就没有人,只能靠帮人打些散工为生。他们的肩头上都挑着很重的茶叶桶,将本来还算粗壮的两人,压得脊梁骨都深深的弯下去。江宣铭在宣州做些小生意,原来积累了一些资金,这次虽然吃了官司,但是还有些底子存在,见机不妙,马上藏起了两担质量最好的茶叶,风头过头,马上雇佣了两人将茶叶挑到舒州来,看看有没有挽回损失的机会。
皖口城还没有正式建城,四周也没有城墙,但是散布在周围的人已经很多,客栈、旅舍、青楼随处可见,姑娘们的娇声细语充斥着整条街道。处于乱世中的人,都习惯了及时享乐,因此姑娘们的生意倒也不错。两个脚夫和江宣铭交接了茶叶桶,这趟生意就算是结束了,江宣铭给了他们每个人十文钱,这就是将重重的茶叶从池州挑到舒州的价格。世道如此,边岱远和明礼夏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和江宣铭告别之后,就去另外找别的生意了。
江宣铭最关心的,自然是舒州刺史衙门的布告了,之前流传舒州要调整税率的传言,到底是不是真的,在这里一看就知道。他仔细的看着四周,果然,在皖口城西南方的一堵新建的墙壁上,贴着舒州刺史衙门的公告,上面大红的印记十分的醒目。他走过去仔细的看着,发现这堵墙壁上贴的全部都是舒州刺史衙门的公告,最新的布告日期乃是昨天。
第一份布告,乃是有关安抚各地到来的难民的,日期也最长,是去年年底贴出来的,纸张已经有些发黄了。第二份布告,乃是有关税率调整的公告,贴出来的时间大概只有十几天,字迹看起来还是非常清晰的。第三份布告,则是有关商人建立书院的倡议,看起来也是刚刚贴出来的。最后还有一份关于招收工匠的布告,贴出来的时间应该是昨天,上面的墨水好像都还没有完全干透的样子。
第一份布告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是欢迎各地难民的到来,舒州不会设置障碍阻拦他们的到来,他们也不需要缴纳额外的税收,同时警告他们在舒州的地盘上不要为非作歹,要按照法律行事,尤其是不要盲目参加各种组织和帮会,这是非法的。根据布告上最后的内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难民们在这里可以获得一部分的土地,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成为佃户或者是工匠,因为舒州没有太多的土地可以分配给他们。
舒州刺史衙门说了,舒州各地都需要大量的工匠,木匠、石匠、铁匠、船匠、泥水匠……什么样的工匠都需要。没有土地的人,可以选择去当工匠,在帮人干活的同时,掌握一门新的手艺。这里面还提到一个崭新的名词“工人”,就是专门给别人做工的意思,应该类此地主家的长工,但是干活的范围更广,期限也不局限于一年半载的,只要愿意,可以永远的干下去。码头、车行、农田、水碾、铁匠铺、杂货店,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身强力壮者都可以尝试。
当然,身强力壮又有勇气的,可以选择去当兵。关于征兵的布告,是刘鼎亲自签署的,只要是体检合格,能够加入保信军的士兵,每个月至少可以获得五十文钱的收入。这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是很不错的收入了。边岱远和明礼夏从池州将一百多斤的茶叶挑到这里,才挣了区区的十文钱。当然,当兵是有风险的,残酷的战争,随时都会夺走他们的性命。不过,在这个年头,又有什么工作没有风险?连自己做点小生意都差点走上绝路。江宣铭正要转头提议边岱远和明礼夏他们两个去当兵,才发现两人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只好做罢。
第149章 办学(1
舒州,皖口城。
二月中旬的天气还是很冷,江风不断的从长江上刮过来,将皖口城笼罩在浓烈的寒冷当中。皖口城虽然有个城字,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城市。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三国时期孙策就在此驻军,封锁长江要道。贝然清这里驻军的时候,竭力吸引外来人口,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城市。时至今日,这里已经变得和城市没有两样,客栈、妓院、饭馆、车行、马行,样样不缺,人口也达到了上万人,只是没有城墙而已。
去年年底,贝然清突然率军离开,跟着在桐城投降了淮西军,让这块空地显得更加的繁华和混乱。这里是去了统一有序的管理以后,出现了很多自发的组织和帮会,互相攻讦,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直到后来刘鼎派人进驻皖口城,这里的治安才变得稍稍好一点。越来越多来自长江两岸的商人和难民,都在这里聚集,希望能够寻觅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皖口城的斜对岸,就是池州的管辖地,宣州和池州,都属于宣歙观察使王夫越的辖地,王夫越和林度一样,都是文人出身,迂腐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处理问题,使得宣州和池州的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大部分的田地,都集中在极少数大地主的手中,不少没有了土地的人们,只好冒险的北渡长江,想要找到更好的活路。而来自舒州的各种传言,让他们到来的速度更快。
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皖口城已经显得非常的热闹,几条简陋的街道上已经挤满了人,摊贩们也开始了一天的生意。尽管淮西军就在北方不到两百里的地方,但是这里的人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他们按照往常一样开始了艰难的生活。之前有传言淮西军会来洗掠这里,但是始终没有来;还有传言贝然清会杀回来,但是也始终没有看到贝然清的影子。
很多人盼望舒州刺史衙门恢复对这里的管辖,但实际上也没有,直到上个月底,刘鼎才派来了不足一百名的士兵,简单的维持皖口城的治安。带队的军官叫做沈梦,外表看起来挺斯文的。皖口城的人都在背后传言,这个沈梦是个不管事的,只要不闹出人命来,他都不会管,因此,皖口城的帮会依然过着潇洒的日子,各个帮会老大觉得这段时间过的比贝然清在的时候还舒服。
“刘鼎,算个屁!”帮会老大们聚会的时候,都轻蔑的表示。
这时候,在破旧的码头边,一艘挤满人的船只就靠岸了,码头边的一群小混混马上拥挤上去,准备洗掠这艘船。船上的人都不敢下船,可是在水手们不断的催促和吆喝下,船上不得不下来一大群人,既有商人,也有难民,很快就将船只腾空了。于是船只马上调头南下,继续前往池州去接更多的人。至于下船的人群,有的被小混混抢了,有的被小混混偷了,有人哭天抢地,有人大喊捉贼,但是都没有人理会。
在这群杂乱的人里面,有个中年商人叫做江宣铭,乃是池州当地的茶叶商人,兼做些丝绸生意,本来积累了不少的资本,但是在池州,他不小心得罪了当地的实力人物,没来由的吃了一顿官司,结果大半的财产都被对手联合官府吃掉了,消沉过后,他只好来到舒州碰碰运气。很多人都说,或许舒州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
刘鼎攻占了杨叶洲以后,极大的震动了整个江南地区,那杨叶洲是镇南军的辖地,过往的商人都需要在那里给镇南军上税的,现在这块宝地居然被刘鼎抢过去了,不能不令人遐思。这个刘鼎居然敢抢占镇南军的地盘,胆魄的确不小,镇南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暂时只好忍耐。不断的有确切和不确切的消息传播到池州,很多人都说舒州的商业贸易政策要大大的改变,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就上来了舒州。
在江宣铭的身边,有两个壮年脚夫,分别叫做边岱远和明礼夏,他们也都是池州当地人,家里的田地早就没有人,只能靠帮人打些散工为生。他们的肩头上都挑着很重的茶叶桶,将本来还算粗壮的两人,压得脊梁骨都深深的弯下去。江宣铭在宣州做些小生意,原来积累了一些资金,这次虽然吃了官司,但是还有些底子存在,见机不妙,马上藏起了两担质量最好的茶叶,风头过头,马上雇佣了两人将茶叶挑到舒州来,看看有没有挽回损失的机会。
皖口城还没有正式建城,四周也没有城墙,但是散布在周围的人已经很多,客栈、旅舍、青楼随处可见,姑娘们的娇声细语充斥着整条街道。处于乱世中的人,都习惯了及时享乐,因此姑娘们的生意倒也不错。两个脚夫和江宣铭交接了茶叶桶,这趟生意就算是结束了,江宣铭给了他们每个人十文钱,这就是将重重的茶叶从池州挑到舒州的价格。世道如此,边岱远和明礼夏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和江宣铭告别之后,就去另外找别的生意了。
江宣铭最关心的,自然是舒州刺史衙门的布告了,之前流传舒州要调整税率的传言,到底是不是真的,在这里一看就知道。他仔细的看着四周,果然,在皖口城西南方的一堵新建的墙壁上,贴着舒州刺史衙门的公告,上面大红的印记十分的醒目。他走过去仔细的看着,发现这堵墙壁上贴的全部都是舒州刺史衙门的公告,最新的布告日期乃是昨天。
第一份布告,乃是有关安抚各地到来的难民的,日期也最长,是去年年底贴出来的,纸张已经有些发黄了。第二份布告,乃是有关税率调整的公告,贴出来的时间大概只有十几天,字迹看起来还是非常清晰的。第三份布告,则是有关商人建立书院的倡议,看起来也是刚刚贴出来的。最后还有一份关于招收工匠的布告,贴出来的时间应该是昨天,上面的墨水好像都还没有完全干透的样子。
第一份布告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是欢迎各地难民的到来,舒州不会设置障碍阻拦他们的到来,他们也不需要缴纳额外的税收,同时警告他们在舒州的地盘上不要为非作歹,要按照法律行事,尤其是不要盲目参加各种组织和帮会,这是非法的。根据布告上最后的内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难民们在这里可以获得一部分的土地,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成为佃户或者是工匠,因为舒州没有太多的土地可以分配给他们。
舒州刺史衙门说了,舒州各地都需要大量的工匠,木匠、石匠、铁匠、船匠、泥水匠……什么样的工匠都需要。没有土地的人,可以选择去当工匠,在帮人干活的同时,掌握一门新的手艺。这里面还提到一个崭新的名词“工人”,就是专门给别人做工的意思,应该类此地主家的长工,但是干活的范围更广,期限也不局限于一年半载的,只要愿意,可以永远的干下去。码头、车行、农田、水碾、铁匠铺、杂货店,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身强力壮者都可以尝试。
当然,身强力壮又有勇气的,可以选择去当兵。关于征兵的布告,是刘鼎亲自签署的,只要是体检合格,能够加入保信军的士兵,每个月至少可以获得五十文钱的收入。这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是很不错的收入了。边岱远和明礼夏从池州将一百多斤的茶叶挑到这里,才挣了区区的十文钱。当然,当兵是有风险的,残酷的战争,随时都会夺走他们的性命。不过,在这个年头,又有什么工作没有风险?连自己做点小生意都差点走上绝路。江宣铭正要转头提议边岱远和明礼夏他们两个去当兵,才发现两人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只好做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