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缘木求鱼(2)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460章 缘木求鱼(2)
唐圣历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唐朝当时正处于武则天晚期,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武氏一族和李氏一族争权夺利,斗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在应付突厥人之外,再也无法应付别的危机。
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立靺鞨政权,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为国号,自称震国王。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大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沪卿往祚荣所处,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随即去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为国号。
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书。安史之乱以后,唐廷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为王。大钦茂是渤海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国王,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自大祚荣以后,渤海国的历史,基本上是由大钦茂书写的。他当上渤海国王以后,立刻酝酿迁都一事。
渤海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天宝元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天宝末年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其后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不久以后又复迁上京龙泉府。大钦茂决定,将上京龙泉府作为渤海国的永久都城,不再搬迁。
渤海国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各族和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海国在政治上接受唐朝的封号和官职,成为唐廷藩臣。此后历世诸王继位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基本还算和好,但是因为利益争夺而翻脸的事情也不少见。近百年来,由于契丹人逐渐崛起,切断了唐廷和渤海国的联系,双方不再接壤,冲突才逐渐的减少。
渤海国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国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十代宣王大仁秀时大体上在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渤海全盛时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诸侯强国。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县的郡县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有法律监狱等。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在当时已经超过隆州府成为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然而,随着契丹人的崛起,渤海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渤海国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也已经到了老年,国内弊病丛生,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非常的尖锐。契丹人的崛起,加剧了渤海国的内部矛盾,外部矛盾也变得更加尖锐。根据不确切的情报,在渤海国的内部,已经发生过多次起义,严重打击了渤海国的统治力量。
对外的战争,乃是渤海国走向灭亡的致命伤。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契丹和渤海**队发生了大大小小三十余次的战斗,基本上都是以渤海国的失败而告终,西方的领土正在不断的缩小。原本渤海国引以为豪的盛产人参的南苏州、新城州、哥笏州、盖牟州等地区,都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这些地区还是渤海国主要的产马地。
渤海国现任国王大玄锡,登基已经有十七年的时间,今年已经六十余岁,但是他爱美之心不死,一直对妙龄少女很感兴趣,今年才刚刚下令从全国各地选拔秀女,供他淫乐。唐廷的皇帝李俨,还有他的老子唐懿宗,虽然奢侈无度,热衷于宴会玩耍,但是对女色倒不是很在乎,而这位大玄锡却是老当益壮,老而弥坚,实在是令人佩服。
以往渤海国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向天朝伸手,借助唐廷的力量来解决危机,但是现在,由于河北地区长期战乱,唐廷根本不可能对渤海国提供任何的援助,这使得渤海国的的确确有灭亡的危险。对于大玮瑎的到来,张铎等人的感情都非常复杂。渤海国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入朝了,显然是没有将唐廷放在眼里,直到鹰扬军崛起,才重新出现,的确让人觉得有点不太是滋味,这完全是在见风使舵嘛。
李怡禾不动声色的说道:“他们还真的找对人了。除了我们,谁也无法帮助他们。”
刘鼎点点头。
渤海国没有派人向兴元府求救,而是直接找到了鹰扬军,对鹰扬军来说,也算是一种尊敬,显示出渤海国人的眼光。鹰扬军在王满渡决战中,迫使突厥骑兵不得不暂时撤退,这本身就说明了鹰扬军强大的战斗力。渤海国很容易将契丹骑兵和突厥骑兵放在一起评论,认为鹰扬军也能够打败契丹骑兵,大玮瑎这才会找上门来。如果鹰扬军没有逼退突厥骑兵的话,大玮瑎肯定不会出现。
事实上,有史以来,渤海国对于唐廷的恭敬,都是有条件的。这种尊敬绝不是先天产生的,相反,这是大唐军队用自己的实力赢来的。在当初大祚荣建立渤海国的时候,渤海国并没有立刻停止和唐廷的战争,而是一边和唐廷和谈,狮子大开口,希望从唐廷这里得到各种特殊的权力。背地里,渤海国又和奚族等狼狈为奸,派人假扮强盗马贼,抢夺大唐边民,消耗唐廷的实力。
用直白的话来说,渤海国对于唐廷的恭敬,也是看情况的。如果唐廷的力量强大,渤海国就表现得特别的温顺,派来的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进攻的物品也最丰富,进攻的频率也最频繁。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前,渤海国进贡给唐廷的人参,质量都是最好的,数量也是最多的,皇室的人可以拿人参当饭吃,极其稀有的千年人参,也毫不吝啬。
但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渤海国进贡的人参数量大大的减少,质量也大大的降低,甚至出现用树根冒充人参的现象。至于千年人参,早就没有了。当初宪宗时代,一代名将李塑在战斗中负伤,宪宗命人从皇宫中找来一些人参给李塑送去,结果太医们找来找去,都只能找到一些次品,究其原因,乃是渤海国已经有多年没有进贡了,宫中存放的上等人参,早已用尽。
到了唐懿宗年间,渤海国就再也没有派人进贡了,虽然渤海国的商人屡屡出现,带来了大量的上等人参,在长安、洛阳等地高价出售,可是进贡的人参却根本没有。寿昌公主出嫁,唐懿宗希望万国来朝,给足他面子,但是也没有看到渤海国的影子,倒是日本遣唐使送来了部分贵重的礼物。
至于皇帝李俨登基以后,渤海国更加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李俨的登基典礼上,也没有看到渤海国的正式代表。在这之前,曾经有谣言说,渤海国准备脱离唐廷而独立存在,再也不接受唐廷的敕封。这种谣言,在大钦茂成为渤海国王以后,传播得最为强烈,甚至连唐廷都一度信以为真。
幸好当时的唐廷,也正好是开元后期,国力强盛,能人辈出,有效的遏制了渤海国人的野心。最终,在安史之乱之前,渤海国人都没有出头的机会。在安史之乱之中,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渤海国人参与了安禄山的行动计划,大钦茂和安禄山之间,还有亲笔信来往,称兄道弟,甚至连渤海国人瓜分中原地区的草图都有。但是唐廷为了缩小打击面,尽快平息安史之乱,因此没有提及此事。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廷再次敕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封检校太尉。
大钦茂在位五十七年,是渤海国历史上的最重要人物,甚至比开国的大祚荣还要重要。纵观其一生,对于唐廷的态度变化,也是随着唐廷的实力强弱而变化的,中间没有丝毫掩饰的成分存在。当时唐廷重臣裴度就曾经私底下说过,渤海国只知道索取,在有求于人的时候才会出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在和唐廷中断了来往三十多年以后,渤海国才重新找上门来,显然是看到鹰扬军势大,可以给他们提供援助。而他们的来意,显然是最清楚不过的,那就是联合鹰扬军抵御契丹人。几乎可以想见,大玮瑎应该会开出一系列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鹰扬军这里得到援助。
朱有泪不屑的说道:“这等小人,最好先晾在一边,让他尝尝被冷落的味道。”
刘鼎想了想,慎重的说道:“把关正杰请来,让他和大玮瑎首先谈谈,摸清楚对方的底细。他远道而来,咱们要待之以礼,至于我们能够提供多少的援助,提供怎么样的援助,咱们以后再商量。”
李怡禾低声的说道:“大玮瑎指名道姓要见你,这……”
刘鼎轻描淡写的说道:“就跟他说,我现在没有空见他。他有什么事,可以跟关正杰说。如果他的确是有诚意的话,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抽出时间和他见面的。”
李怡禾转身去了。
朱有泪滴溜溜的转动着眼珠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身边的人一看朱有泪的这个样子,就知道这家伙是不安好心,说到算计别人,在这里的这么多个人里面,还真的没有哪个是他的对手。这家伙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太恶毒了,偏偏他对佛经还有如此之高的造诣,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到了要用佛经来化解心中罪孽的地步。都说万物相互相成,朱有泪本身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刘鼎故意问道:“你在打什么主意?”
朱有泪舔着嘴唇,两眼放光,羡慕的说道:“听说东北地区的人参不错,大玮瑎至少也应该拿上几百斤给咱们作为见面礼吧!要是连这点意思都没有,诚意实在有限啊!我强烈建议,我们的接待规格,应该参照大玮瑎的见面礼来决定。”
张铎愕然说道:“几百斤?你以为人参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随便张张口就有几百斤?”
第460章 缘木求鱼(2)
唐圣历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唐朝当时正处于武则天晚期,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武氏一族和李氏一族争权夺利,斗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在应付突厥人之外,再也无法应付别的危机。
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立靺鞨政权,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为国号,自称震国王。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大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沪卿往祚荣所处,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随即去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为国号。
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书。安史之乱以后,唐廷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为王。大钦茂是渤海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国王,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自大祚荣以后,渤海国的历史,基本上是由大钦茂书写的。他当上渤海国王以后,立刻酝酿迁都一事。
渤海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天宝元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天宝末年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其后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不久以后又复迁上京龙泉府。大钦茂决定,将上京龙泉府作为渤海国的永久都城,不再搬迁。
渤海国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各族和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海国在政治上接受唐朝的封号和官职,成为唐廷藩臣。此后历世诸王继位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基本还算和好,但是因为利益争夺而翻脸的事情也不少见。近百年来,由于契丹人逐渐崛起,切断了唐廷和渤海国的联系,双方不再接壤,冲突才逐渐的减少。
渤海国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国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十代宣王大仁秀时大体上在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渤海全盛时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诸侯强国。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县的郡县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有法律监狱等。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在当时已经超过隆州府成为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然而,随着契丹人的崛起,渤海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渤海国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也已经到了老年,国内弊病丛生,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非常的尖锐。契丹人的崛起,加剧了渤海国的内部矛盾,外部矛盾也变得更加尖锐。根据不确切的情报,在渤海国的内部,已经发生过多次起义,严重打击了渤海国的统治力量。
对外的战争,乃是渤海国走向灭亡的致命伤。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契丹和渤海**队发生了大大小小三十余次的战斗,基本上都是以渤海国的失败而告终,西方的领土正在不断的缩小。原本渤海国引以为豪的盛产人参的南苏州、新城州、哥笏州、盖牟州等地区,都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这些地区还是渤海国主要的产马地。
渤海国现任国王大玄锡,登基已经有十七年的时间,今年已经六十余岁,但是他爱美之心不死,一直对妙龄少女很感兴趣,今年才刚刚下令从全国各地选拔秀女,供他淫乐。唐廷的皇帝李俨,还有他的老子唐懿宗,虽然奢侈无度,热衷于宴会玩耍,但是对女色倒不是很在乎,而这位大玄锡却是老当益壮,老而弥坚,实在是令人佩服。
以往渤海国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向天朝伸手,借助唐廷的力量来解决危机,但是现在,由于河北地区长期战乱,唐廷根本不可能对渤海国提供任何的援助,这使得渤海国的的确确有灭亡的危险。对于大玮瑎的到来,张铎等人的感情都非常复杂。渤海国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入朝了,显然是没有将唐廷放在眼里,直到鹰扬军崛起,才重新出现,的确让人觉得有点不太是滋味,这完全是在见风使舵嘛。
李怡禾不动声色的说道:“他们还真的找对人了。除了我们,谁也无法帮助他们。”
刘鼎点点头。
渤海国没有派人向兴元府求救,而是直接找到了鹰扬军,对鹰扬军来说,也算是一种尊敬,显示出渤海国人的眼光。鹰扬军在王满渡决战中,迫使突厥骑兵不得不暂时撤退,这本身就说明了鹰扬军强大的战斗力。渤海国很容易将契丹骑兵和突厥骑兵放在一起评论,认为鹰扬军也能够打败契丹骑兵,大玮瑎这才会找上门来。如果鹰扬军没有逼退突厥骑兵的话,大玮瑎肯定不会出现。
事实上,有史以来,渤海国对于唐廷的恭敬,都是有条件的。这种尊敬绝不是先天产生的,相反,这是大唐军队用自己的实力赢来的。在当初大祚荣建立渤海国的时候,渤海国并没有立刻停止和唐廷的战争,而是一边和唐廷和谈,狮子大开口,希望从唐廷这里得到各种特殊的权力。背地里,渤海国又和奚族等狼狈为奸,派人假扮强盗马贼,抢夺大唐边民,消耗唐廷的实力。
用直白的话来说,渤海国对于唐廷的恭敬,也是看情况的。如果唐廷的力量强大,渤海国就表现得特别的温顺,派来的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进攻的物品也最丰富,进攻的频率也最频繁。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前,渤海国进贡给唐廷的人参,质量都是最好的,数量也是最多的,皇室的人可以拿人参当饭吃,极其稀有的千年人参,也毫不吝啬。
但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渤海国进贡的人参数量大大的减少,质量也大大的降低,甚至出现用树根冒充人参的现象。至于千年人参,早就没有了。当初宪宗时代,一代名将李塑在战斗中负伤,宪宗命人从皇宫中找来一些人参给李塑送去,结果太医们找来找去,都只能找到一些次品,究其原因,乃是渤海国已经有多年没有进贡了,宫中存放的上等人参,早已用尽。
到了唐懿宗年间,渤海国就再也没有派人进贡了,虽然渤海国的商人屡屡出现,带来了大量的上等人参,在长安、洛阳等地高价出售,可是进贡的人参却根本没有。寿昌公主出嫁,唐懿宗希望万国来朝,给足他面子,但是也没有看到渤海国的影子,倒是日本遣唐使送来了部分贵重的礼物。
至于皇帝李俨登基以后,渤海国更加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李俨的登基典礼上,也没有看到渤海国的正式代表。在这之前,曾经有谣言说,渤海国准备脱离唐廷而独立存在,再也不接受唐廷的敕封。这种谣言,在大钦茂成为渤海国王以后,传播得最为强烈,甚至连唐廷都一度信以为真。
幸好当时的唐廷,也正好是开元后期,国力强盛,能人辈出,有效的遏制了渤海国人的野心。最终,在安史之乱之前,渤海国人都没有出头的机会。在安史之乱之中,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渤海国人参与了安禄山的行动计划,大钦茂和安禄山之间,还有亲笔信来往,称兄道弟,甚至连渤海国人瓜分中原地区的草图都有。但是唐廷为了缩小打击面,尽快平息安史之乱,因此没有提及此事。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廷再次敕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封检校太尉。
大钦茂在位五十七年,是渤海国历史上的最重要人物,甚至比开国的大祚荣还要重要。纵观其一生,对于唐廷的态度变化,也是随着唐廷的实力强弱而变化的,中间没有丝毫掩饰的成分存在。当时唐廷重臣裴度就曾经私底下说过,渤海国只知道索取,在有求于人的时候才会出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在和唐廷中断了来往三十多年以后,渤海国才重新找上门来,显然是看到鹰扬军势大,可以给他们提供援助。而他们的来意,显然是最清楚不过的,那就是联合鹰扬军抵御契丹人。几乎可以想见,大玮瑎应该会开出一系列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鹰扬军这里得到援助。
朱有泪不屑的说道:“这等小人,最好先晾在一边,让他尝尝被冷落的味道。”
刘鼎想了想,慎重的说道:“把关正杰请来,让他和大玮瑎首先谈谈,摸清楚对方的底细。他远道而来,咱们要待之以礼,至于我们能够提供多少的援助,提供怎么样的援助,咱们以后再商量。”
李怡禾低声的说道:“大玮瑎指名道姓要见你,这……”
刘鼎轻描淡写的说道:“就跟他说,我现在没有空见他。他有什么事,可以跟关正杰说。如果他的确是有诚意的话,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抽出时间和他见面的。”
李怡禾转身去了。
朱有泪滴溜溜的转动着眼珠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身边的人一看朱有泪的这个样子,就知道这家伙是不安好心,说到算计别人,在这里的这么多个人里面,还真的没有哪个是他的对手。这家伙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太恶毒了,偏偏他对佛经还有如此之高的造诣,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到了要用佛经来化解心中罪孽的地步。都说万物相互相成,朱有泪本身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刘鼎故意问道:“你在打什么主意?”
朱有泪舔着嘴唇,两眼放光,羡慕的说道:“听说东北地区的人参不错,大玮瑎至少也应该拿上几百斤给咱们作为见面礼吧!要是连这点意思都没有,诚意实在有限啊!我强烈建议,我们的接待规格,应该参照大玮瑎的见面礼来决定。”
张铎愕然说道:“几百斤?你以为人参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随便张张口就有几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