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就当卢愚之陆军上将抵达嘉峪关的时候,数百公里外的哈密城里,乌力罕也是没有闲着,正在指挥着手下的将领们部署哈密城的防务,同时派遣骑兵部队密切监控周边地区,尤其是靠近嘉峪关地区的唐军动向。
乌力罕,其人也是鞑靼人里的老将了,而且他从来都没有参加过什么西征,他一直都是待在东线。
多年来一直带领鞑靼人的部队驻防在哈密地区,他麾下的三万多部队就是阻拦唐军西进的第一道防线。
乌力罕和唐军交手多年,对唐军可谓是非常的熟悉,并且也是针对性的做出一些战术安排,比如说这些年西域地区之所以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失,主要就是因为他采取了避敌锋芒的措施。
在靠近嘉峪关,也就是靠近大唐控制区的地带里,平日里只是保持着少量的侦骑部队,甚至连部落放牧都是不再过去,采取了坚清壁野的方式,愣是制造了宽度达到了一两百公里的无人地区。
但是在数百公里后,他却是在哈密地区修筑了城池,而且这还是鞑靼人主持修筑的第一座类似于棱堡的城防建筑了,鞑靼人和唐军交战多年,该学的东西早就学了,棱堡也不例外。
如此也是导致了,这么多年来,虽然每年唐军都会出来作战,但是顶多也就是爆发一些中小规模的战事,大规模的战役始终没有爆发,同时唐军受限于补给线漫长,也无法动员大规模的部队跑到哈密攻城。
而派来的中小规模的骑兵部队,也是不敢冒险攻打有数万人驻防的哈密,来了甚至都有可能被鞑靼人吃掉。
如此每年的中小规模战斗持续几个月后,唐军往往就会因为后勤问题而主动退回嘉峪关,这样一来,偌大的地盘又是重新回到了鞑靼人的手中。
如此反复了十几年后,饶是大唐帝国强悍无比,空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但是鞑靼人却是始终掌控着西域。
因此乌力罕也是步步高升,如今的他已经是鞑靼人的第四军军长,领中将衔。
至于你说为什么乌力罕的头衔为什么会是第四军军长、还有中将军衔,那自然是因为鞑靼人学习大唐的后果。
就和当年统一战争时期,明军学习唐军建立新军,从战术到武器,再到其他细节全面抄袭一样,鞑靼人也是持续关注,并学习大唐。
毕竟人类是非常聪明的生物,会向强者学习,鞑靼人虽然是异族,但是他们也是人。
再者,这几十年来鞑靼人有着一个强悍的首领,那就是俺答汗。
俺答汗能够统一草原,并且还打到东欧去,把基辅都给抢了下来充当首都,自然不是什么迂腐的人,他老早就是开始学习大唐的各项制度了。
当定都基辅后,这种学习更是达到了一个高超,俺答汗在东欧建立的金国,诸多政治制度基本是学习大唐帝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各部、设立翰林院,确定九品官制。
不过鞑靼人还是有着自己的一些特殊政策的,比如说还有异族问题上,俺答汗的政策就显然不如大唐那么强硬了,大唐自己人够多,玩的是要土地不要人的那一套,哪怕是大唐国内其实也是有不少人保持反对意见的,而鞑靼人就是明显温和的多,他们往往会主动接纳被征服地区的民众,以利用征服地区的人口资源,当兵、种田、放牧、做工等等。
要不然你以为鞑靼人总数将近三十万的大军是怎么来的,他们鞑靼人的总人口也就百来万而已,全民皆兵都搞不出来这么规模庞大的军队来。
这三十万人里头,半数其实都是被他们征服的民族里的青壮里招募而来,尤其是步兵和炮兵等兵种,普通士兵清一色的都是异族人。
只有骑兵,绝大部分才是鞑靼人。
俺答汗带头学习,大部分鞑靼人也是知道向强者学习,这种心态在河套战役失败,进而被迫西迁之后,就是彻底爆发了起来。
人家鞑靼人为了学习造枪造炮,那可是敢潜入西北地区强行绑架工匠的。
而在诸多制度里,军事制度更是他们学习的重点,其中建立起来的大量枪炮部队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同时,他们还效仿大唐陆军,建立了类似于军、师、旅、团、营、队的编制。
没办法,他们既然要学习建立枪炮部队,不学习大唐的编制也不行啊。
因为新式武器的使用是需要编制搭配一起使用的,如此才能够执行相关的战术。
一开始他们还是用什么前后左右军、万户、千户之类的传统称呼,但是干脆是全盘抄袭了,学习了大唐开始用数字番号,再加上师旅团等,后来还加上了军衔制度。
可以说了,其实鞑靼人是全球第二家建立起完善近代军队以及军衔制度的军队了,比当年的前明军队还要更彻底。
前明军队里以张岳的督标为例,虽然也学习了唐军的编制和战术,但是依旧有一定局限性,更加没有什么军衔,只有传统的品级,没办法,人家是文官领军,你给这些将领们一个军衔,人家将领自己也不答应啊。
他们好端端一个文官,你给他们一个军衔,把他们当武将,信不信人家分分钟造反。
当年的张岳督标,军官都是挂文官衔。
然而多年后,鞑靼人抄袭的更加彻底,他们全盘抄袭了大唐的军制,不管是编制还是军衔,通通都抄,连名字都不改。
甚至他们内部搞的教育,还不是蒙文教育,而是汉文教育……
这种事听起来有些扯淡,但实际上很正常!
因为向强者学习,是很正常的。
后世二十世纪的时候,华夏还不是有人说要废除汉字,然后化成罗马拼音文字,这说到底还是一种不自信所导致的学习。
强者是什么样的,自己也要变成什么样的。
所以,现在鞑靼人的军队里头,那些将领们也都是军长啊,师长,旅长,团长什么的。
大唐金国中将、第四军军长乌力罕驻防西域多年,对嘉峪关里的唐军不敢说了如指掌,但是还是非常熟悉的,当他得知嘉峪关出现了大量唐军的时候。
一开始他还只是以为这是唐军每年例行的军事行动。
那些唐军每年都会出关一次,每次动静看似闹的也挺大的,但大多时候其实也就是武装游行,而且还是在无人地带里武装游行,在乌力罕看来,真他妈闲得蛋疼。
但是没几天,他从诸多汇总起来的情报却是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这一次,嘉峪关里的唐军不正常!
里面囤积的兵力太多了,根据探子的报告,嘉峪关那边的兵力少说也有十万人以上了,而且里头还有大量的步炮等部队。
如果只是武装游行的话,唐军一般都是出动骑兵为主,步炮等部队不过是跟在后头维持补给线而已,但是现在,步炮部队的数量却是太多了。
嗅到了危险气息的乌力罕,迅速派出了众多部队前往嘉峪关一带侦查,还试图派出暗探潜入嘉峪关打探消息。
尽管太详细的情报还没有,但是乌力罕却是已经不准备等了,他迅速下令部队进行收缩,尤其是异族士兵所组成的步兵和炮兵等部队,撤回哈密城,同时派遣更多的侦骑部队收集信息。
并派出信使向后方的吐鲁番汇报情况,说是嘉峪关方向的唐军有所异动,希望吐鲁番方面早做准备。
但是他并没有要求吐鲁番方向派出援军,因为没这个必要。
来的少了没什么用,来到多了哈密这边也养不起,西域的补给困难,不仅仅是对于大唐来说,对于鞑靼人来说其实也是这样。
如果他们只是和以前一样游牧,一边放羊一边打仗的话,那么不愁什么,但是关键的是,他们现在是坚守某地啊。
如果不派援军来,他们的弹药和粮食可以让他们坚守半年甚至更久,但是来了大量援军,兴许就是只能守一两个月了,而且哈密城其实也没多大,部队多了也是部署不了。
所以乌力罕并没有申请援军来,反正来了也没用。
更何况,他也知道后方是不可能给援军给他的,甚至都有可能下令让他撤出哈密呢。
因为鞑靼人应对大唐的一大战略就是:主动战略撤退,拉长大唐人的补给线,同时派遣骑兵部队袭扰大唐人的补给线,时间一久了,不用鞑靼人派遣主力部队迎战,大唐人自己就受不了退回去。
哈密到嘉峪关的几百公里的地带可以放弃,到了必须时候,其实哈密也是可以放弃的,鞑靼人敢一口气推到吐鲁番去。
如果大唐人还是紧追不舍,他们还能继续后撤,退到中亚一带。
鞑靼人就不信,大唐人能够一直追过来!
如果他们真的敢追,那么鞑靼人也不怕,到时候利用骑兵优势袭击他们的补给线,鞑靼人有信心把追击而来的大唐军队饿死在西域。
所以,尽管发现了嘉峪关一带的大唐人不同寻常,但是乌力罕还是从容面对!
大不了就是带着军民一路向西狂奔。
但是过不了多久,等大唐人退去了,他就能够不费一兵一卒重新收复大量的西域地区。
但是乌力罕还不知道,这一次大唐陆军进军哈密等西域地区,就是没打算过撤回去!
为了解决补给问题,大唐甚至都是打算修筑一条简易的军用铁路了!
在铁路面前,困扰大唐十多年之久的补给问题,将不会是问题!
不过知道和不知道也没关系,反正乌力罕的应对措施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能跑就跑!
至于大唐人追不追,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就当卢愚之陆军上将抵达嘉峪关的时候,数百公里外的哈密城里,乌力罕也是没有闲着,正在指挥着手下的将领们部署哈密城的防务,同时派遣骑兵部队密切监控周边地区,尤其是靠近嘉峪关地区的唐军动向。
乌力罕,其人也是鞑靼人里的老将了,而且他从来都没有参加过什么西征,他一直都是待在东线。
多年来一直带领鞑靼人的部队驻防在哈密地区,他麾下的三万多部队就是阻拦唐军西进的第一道防线。
乌力罕和唐军交手多年,对唐军可谓是非常的熟悉,并且也是针对性的做出一些战术安排,比如说这些年西域地区之所以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失,主要就是因为他采取了避敌锋芒的措施。
在靠近嘉峪关,也就是靠近大唐控制区的地带里,平日里只是保持着少量的侦骑部队,甚至连部落放牧都是不再过去,采取了坚清壁野的方式,愣是制造了宽度达到了一两百公里的无人地区。
但是在数百公里后,他却是在哈密地区修筑了城池,而且这还是鞑靼人主持修筑的第一座类似于棱堡的城防建筑了,鞑靼人和唐军交战多年,该学的东西早就学了,棱堡也不例外。
如此也是导致了,这么多年来,虽然每年唐军都会出来作战,但是顶多也就是爆发一些中小规模的战事,大规模的战役始终没有爆发,同时唐军受限于补给线漫长,也无法动员大规模的部队跑到哈密攻城。
而派来的中小规模的骑兵部队,也是不敢冒险攻打有数万人驻防的哈密,来了甚至都有可能被鞑靼人吃掉。
如此每年的中小规模战斗持续几个月后,唐军往往就会因为后勤问题而主动退回嘉峪关,这样一来,偌大的地盘又是重新回到了鞑靼人的手中。
如此反复了十几年后,饶是大唐帝国强悍无比,空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但是鞑靼人却是始终掌控着西域。
因此乌力罕也是步步高升,如今的他已经是鞑靼人的第四军军长,领中将衔。
至于你说为什么乌力罕的头衔为什么会是第四军军长、还有中将军衔,那自然是因为鞑靼人学习大唐的后果。
就和当年统一战争时期,明军学习唐军建立新军,从战术到武器,再到其他细节全面抄袭一样,鞑靼人也是持续关注,并学习大唐。
毕竟人类是非常聪明的生物,会向强者学习,鞑靼人虽然是异族,但是他们也是人。
再者,这几十年来鞑靼人有着一个强悍的首领,那就是俺答汗。
俺答汗能够统一草原,并且还打到东欧去,把基辅都给抢了下来充当首都,自然不是什么迂腐的人,他老早就是开始学习大唐的各项制度了。
当定都基辅后,这种学习更是达到了一个高超,俺答汗在东欧建立的金国,诸多政治制度基本是学习大唐帝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各部、设立翰林院,确定九品官制。
不过鞑靼人还是有着自己的一些特殊政策的,比如说还有异族问题上,俺答汗的政策就显然不如大唐那么强硬了,大唐自己人够多,玩的是要土地不要人的那一套,哪怕是大唐国内其实也是有不少人保持反对意见的,而鞑靼人就是明显温和的多,他们往往会主动接纳被征服地区的民众,以利用征服地区的人口资源,当兵、种田、放牧、做工等等。
要不然你以为鞑靼人总数将近三十万的大军是怎么来的,他们鞑靼人的总人口也就百来万而已,全民皆兵都搞不出来这么规模庞大的军队来。
这三十万人里头,半数其实都是被他们征服的民族里的青壮里招募而来,尤其是步兵和炮兵等兵种,普通士兵清一色的都是异族人。
只有骑兵,绝大部分才是鞑靼人。
俺答汗带头学习,大部分鞑靼人也是知道向强者学习,这种心态在河套战役失败,进而被迫西迁之后,就是彻底爆发了起来。
人家鞑靼人为了学习造枪造炮,那可是敢潜入西北地区强行绑架工匠的。
而在诸多制度里,军事制度更是他们学习的重点,其中建立起来的大量枪炮部队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同时,他们还效仿大唐陆军,建立了类似于军、师、旅、团、营、队的编制。
没办法,他们既然要学习建立枪炮部队,不学习大唐的编制也不行啊。
因为新式武器的使用是需要编制搭配一起使用的,如此才能够执行相关的战术。
一开始他们还是用什么前后左右军、万户、千户之类的传统称呼,但是干脆是全盘抄袭了,学习了大唐开始用数字番号,再加上师旅团等,后来还加上了军衔制度。
可以说了,其实鞑靼人是全球第二家建立起完善近代军队以及军衔制度的军队了,比当年的前明军队还要更彻底。
前明军队里以张岳的督标为例,虽然也学习了唐军的编制和战术,但是依旧有一定局限性,更加没有什么军衔,只有传统的品级,没办法,人家是文官领军,你给这些将领们一个军衔,人家将领自己也不答应啊。
他们好端端一个文官,你给他们一个军衔,把他们当武将,信不信人家分分钟造反。
当年的张岳督标,军官都是挂文官衔。
然而多年后,鞑靼人抄袭的更加彻底,他们全盘抄袭了大唐的军制,不管是编制还是军衔,通通都抄,连名字都不改。
甚至他们内部搞的教育,还不是蒙文教育,而是汉文教育……
这种事听起来有些扯淡,但实际上很正常!
因为向强者学习,是很正常的。
后世二十世纪的时候,华夏还不是有人说要废除汉字,然后化成罗马拼音文字,这说到底还是一种不自信所导致的学习。
强者是什么样的,自己也要变成什么样的。
所以,现在鞑靼人的军队里头,那些将领们也都是军长啊,师长,旅长,团长什么的。
大唐金国中将、第四军军长乌力罕驻防西域多年,对嘉峪关里的唐军不敢说了如指掌,但是还是非常熟悉的,当他得知嘉峪关出现了大量唐军的时候。
一开始他还只是以为这是唐军每年例行的军事行动。
那些唐军每年都会出关一次,每次动静看似闹的也挺大的,但大多时候其实也就是武装游行,而且还是在无人地带里武装游行,在乌力罕看来,真他妈闲得蛋疼。
但是没几天,他从诸多汇总起来的情报却是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这一次,嘉峪关里的唐军不正常!
里面囤积的兵力太多了,根据探子的报告,嘉峪关那边的兵力少说也有十万人以上了,而且里头还有大量的步炮等部队。
如果只是武装游行的话,唐军一般都是出动骑兵为主,步炮等部队不过是跟在后头维持补给线而已,但是现在,步炮部队的数量却是太多了。
嗅到了危险气息的乌力罕,迅速派出了众多部队前往嘉峪关一带侦查,还试图派出暗探潜入嘉峪关打探消息。
尽管太详细的情报还没有,但是乌力罕却是已经不准备等了,他迅速下令部队进行收缩,尤其是异族士兵所组成的步兵和炮兵等部队,撤回哈密城,同时派遣更多的侦骑部队收集信息。
并派出信使向后方的吐鲁番汇报情况,说是嘉峪关方向的唐军有所异动,希望吐鲁番方面早做准备。
但是他并没有要求吐鲁番方向派出援军,因为没这个必要。
来的少了没什么用,来到多了哈密这边也养不起,西域的补给困难,不仅仅是对于大唐来说,对于鞑靼人来说其实也是这样。
如果他们只是和以前一样游牧,一边放羊一边打仗的话,那么不愁什么,但是关键的是,他们现在是坚守某地啊。
如果不派援军来,他们的弹药和粮食可以让他们坚守半年甚至更久,但是来了大量援军,兴许就是只能守一两个月了,而且哈密城其实也没多大,部队多了也是部署不了。
所以乌力罕并没有申请援军来,反正来了也没用。
更何况,他也知道后方是不可能给援军给他的,甚至都有可能下令让他撤出哈密呢。
因为鞑靼人应对大唐的一大战略就是:主动战略撤退,拉长大唐人的补给线,同时派遣骑兵部队袭扰大唐人的补给线,时间一久了,不用鞑靼人派遣主力部队迎战,大唐人自己就受不了退回去。
哈密到嘉峪关的几百公里的地带可以放弃,到了必须时候,其实哈密也是可以放弃的,鞑靼人敢一口气推到吐鲁番去。
如果大唐人还是紧追不舍,他们还能继续后撤,退到中亚一带。
鞑靼人就不信,大唐人能够一直追过来!
如果他们真的敢追,那么鞑靼人也不怕,到时候利用骑兵优势袭击他们的补给线,鞑靼人有信心把追击而来的大唐军队饿死在西域。
所以,尽管发现了嘉峪关一带的大唐人不同寻常,但是乌力罕还是从容面对!
大不了就是带着军民一路向西狂奔。
但是过不了多久,等大唐人退去了,他就能够不费一兵一卒重新收复大量的西域地区。
但是乌力罕还不知道,这一次大唐陆军进军哈密等西域地区,就是没打算过撤回去!
为了解决补给问题,大唐甚至都是打算修筑一条简易的军用铁路了!
在铁路面前,困扰大唐十多年之久的补给问题,将不会是问题!
不过知道和不知道也没关系,反正乌力罕的应对措施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能跑就跑!
至于大唐人追不追,那就是他们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