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毒手伸向朱瞻基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又打胜仗了!
似乎在王岳练新军之后,大明的战力就犹如开了挂一般,飞速飙升,别管是对付凶悍蒙古骑兵,还是悍不畏死的倭人,以及朝鲜,包括现在的安南。
真的就好像手到擒来,没有任何的难度。
这是大明太强了,还是这些国家都集体堕落了?
怎么太祖,太宗年间,多次征战,耗损无数,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咱嘉靖朝,就一路开挂,所向披靡?
莫非说……真的是天命所归吗?
是咱陛下英明神武,洪福齐天,又或者是抚远伯用兵如神,堪称孙武在世?
很多人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只能归功老天。
可是咱福国公崔士林,就相当清楚,他师父的底牌就两字:砸钱!
当然了,就算给你钱,也不是谁都能花得好。
王岳就属于那种比较善于花钱的,也更会花钱。
其实汉唐都证明了,只要粮饷供应充足,军械质量过关,士兵训练充足……这三者兼备,再加上适当的策略,按部就班推进,想打输都很困难。
而王岳就恰恰是此道高手。
自从他靠着花钱,砸赢了独山堡之战以后,他主导的新军就在这条不归路上狂奔不止……
首先是粮饷,这块朱厚熜抓得很紧,户部和兵部都不敢克扣。平时如此,遇到了战时,不管有多大缺口,靠着天津的股市,还有老太后口袋里的钱,以及王岳售卖债券,筹措资本的能力。
根本就不是问题。
而且王岳在北境建马场,售卖青盐,搭建农场……这些举动,已经绑架了一大批商人。
他们越发认识到,原来对外用兵是有利可图的。
过去朝廷净打呆仗,光耗费粮饷,却不能给大家伙带来利益,谁愿意支持啊?
现在不同了,一听说要对安南用兵,好些人都主动送钱。
比如武定侯郭家,比如杨家和王家,还有新进起来的张家,全都热衷此道。
借钱给朝廷,打赢了之后,换取对当地的掌控权。能够得到特许经营,大发利市。这已经成了他们发财的不二法门了。
粮饷没有问题之后,军械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王岳接手火药作坊,他提出了计件工资的制度,对工人进行奖励……不光是数量,也包括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
总而言之,只要干好了,就有赏赐,出了问题,从工匠,到工厂,再到采买的官吏,还有接收军械的武将……整整一大串,层层追责,一个不放过。
不光本人要受到严厉惩罚,包括子孙后代,从军为官,都要受到牵连。
所以在王岳的这一套缜密手段之下,大明的军械质量迅速提升。
这倒不是说,就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只是说达到了这个时代的相对高度……即便如此,也足够了。
实际上,王岳还有一张王牌。
那就是兵源素质,最早进行清丈的顺天,到现在已经七年了,当初十来岁的娃娃,都能从军了。
而且清丈之后,这些孩子还有不少读了书,认识了几个字。
这就很恐怖了。
要说他们有资格考科举,中进士,那是扯淡。
但认字就比不认字强。
当年朱元璋放牛的时候,还跑去私塾偷听,有了文化基础,才有了日后的洪武大帝;同样草根出身的张作霖,也是靠着三个月的私塾经历,才能从一堆胡子当中脱颖而出。
读书识字,不用太多,却也掌握了不断进步的本领,这一点尤为关键。
落实到了新军当中,就会发现有许多人那么在行军过程中,也会抽空看书,而且军中也鼓励他们这么干,甚至会专门订阅报纸书刊,分发下来,供大家伙阅读。
于是很好玩的一幕出现了,明明是粗鄙武夫,却成了整个大明,平均识字率最高的一群人。
识字有什么用啊?
难道靠着读书,就能打败敌人吗?
显然,这是不行的。
但问题是正因为有了这么多读书识字的武夫,在大明的军中,渐渐出现了一个群体,那就是参谋!
当这群人出现之后,又一个颠覆性的情况出现了。
明军作战,不再依赖某个将领了。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绝大多数士兵都是盲目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是听从上面的命令罢了。
如果情况好,士气高,还能够保持战斗力。
如果士气不行,再碰上一个废物统帅,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一触即溃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这就非常考验将领的个人能力,像韩信那种超级统兵天才,还有霍去病那种天生的骑兵统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得到一个,就能创造出一段令人目眩的辉煌。
而名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古代战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再强大的王朝,也有意外的时候。
而一切的改变,就从参谋的出现开始。
因为有了数量相当多的参谋,他们会把作战意图,传达给下面的士兵,当然也会将士兵的意见,告诉上面。
他们还能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士兵组织调动,以及战场指挥。
到了这一步,主将的本事依旧很重要,却也不是唯一的制胜因素。
明军在悄然之间,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剧变。
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唯有到了战场上,他们才惊觉自己的强悍。
接下来就是针对安南的作战。
整个过程乏善可陈,基本上就是演习的程度,甚至还有不如。
首先,大明的广西和云南方面,虚张声势,做出继续沿着永乐时代的进军路线,讨伐安南的姿态。
随后新军就借助船只,到了安南国的中部。
在最细的地方,狠狠插进去一刀。
安南吞并了占婆时间不长,随着南北被切断,占婆的残余势力,立刻复国,安南一下子丢了半个国土。
这还不算,明军又火速北上,袭击了从谅山等地匆忙调回的五万安南人马。
明军强悍的火力,让这些安南人全都傻了。
成片成片的倒下,尸体延绵几十里,河水都染成了红色。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初的懦夫仇鸾,这一次他负责后勤,不过却不是军中编制,而是类似民兵,海上武装那种。
这货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居然就带着两千多人,直取安南升龙府,偏偏还就让他得手了。
无能懦夫一举擒获了安南国王!
这个消息,一下子炸晕了所有人。
安南也太废了,怎么连仇鸾都打不过啊,你们是猪吗?
他们是不是,这个不好说。
但是有一个人,却猪了!
那就是咱们的宣宗皇帝,小黑胖子朱瞻基。
一直以来,大明的文官,都特别推崇仁宣之治。
把大胖子和小黑胖子,当成了标杆,隐隐有盖过朱元璋和朱棣的意思。
大概的逻辑就是你们好大喜功,不如仁宗和宣宗爱护百姓,于民休息,真正为了老百姓好……这大概的逻辑就是吹宋朝的那些话术,你看宋人虽然要交纳岁币,虽然被动挨打,虽然先是被契丹锤,接着被西夏锤,还被金人抢去了开封,丢了半壁江山,最后连半壁江山都保不住,让蒙古人抢走了。
但人家宋人过得很富裕啊,人家文化发达啊,人家君王仁慈,对待读书人很好,要什么国家强大,小民尊严不重要吗?
对不起,你要是拿这套话,在靖康年间,跑去开封,跟老百姓说,保证连骨头渣都不剩!
国家强弱就摆在那里,任何脑筋正常的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宣宗放弃了安南,如今嘉靖大破安南,这块昔日的故地,有望重新回到大明的手里。那些鼓吹宣宗的人,是不是很尴尬呢?
而且头些时候,王岳放出了《平吴大诰》,这篇来自安南的雄文,经过报纸的宣扬,不说人尽皆知,也差不多了。
在里面安南把宣宗朱瞻基骂得一文不值,而当时的大明也就装了糊涂,这算什么啊?
哪里是盛世的气象?
谁敢说这是对的,上去就给两巴掌。
反正你都是挨打是对的,那就打你呗!
不但要打,还要望你脸上啐几口。
不服啊,不服来打我啊!
嚣张了一百年的安南,终于遭到了来自朱厚熜的毒打。
“方尚书,朕今日到了太庙,告慰列祖列宗,尤其是宣宗皇帝……朕替他出了口恶气,报了大仇,那他是不是也该……知道进退啊?”
方献夫不明所以,什么意思啊?
“没什么,没什么的,就是这太庙的位置似乎少了点!”
又打胜仗了!
似乎在王岳练新军之后,大明的战力就犹如开了挂一般,飞速飙升,别管是对付凶悍蒙古骑兵,还是悍不畏死的倭人,以及朝鲜,包括现在的安南。
真的就好像手到擒来,没有任何的难度。
这是大明太强了,还是这些国家都集体堕落了?
怎么太祖,太宗年间,多次征战,耗损无数,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咱嘉靖朝,就一路开挂,所向披靡?
莫非说……真的是天命所归吗?
是咱陛下英明神武,洪福齐天,又或者是抚远伯用兵如神,堪称孙武在世?
很多人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只能归功老天。
可是咱福国公崔士林,就相当清楚,他师父的底牌就两字:砸钱!
当然了,就算给你钱,也不是谁都能花得好。
王岳就属于那种比较善于花钱的,也更会花钱。
其实汉唐都证明了,只要粮饷供应充足,军械质量过关,士兵训练充足……这三者兼备,再加上适当的策略,按部就班推进,想打输都很困难。
而王岳就恰恰是此道高手。
自从他靠着花钱,砸赢了独山堡之战以后,他主导的新军就在这条不归路上狂奔不止……
首先是粮饷,这块朱厚熜抓得很紧,户部和兵部都不敢克扣。平时如此,遇到了战时,不管有多大缺口,靠着天津的股市,还有老太后口袋里的钱,以及王岳售卖债券,筹措资本的能力。
根本就不是问题。
而且王岳在北境建马场,售卖青盐,搭建农场……这些举动,已经绑架了一大批商人。
他们越发认识到,原来对外用兵是有利可图的。
过去朝廷净打呆仗,光耗费粮饷,却不能给大家伙带来利益,谁愿意支持啊?
现在不同了,一听说要对安南用兵,好些人都主动送钱。
比如武定侯郭家,比如杨家和王家,还有新进起来的张家,全都热衷此道。
借钱给朝廷,打赢了之后,换取对当地的掌控权。能够得到特许经营,大发利市。这已经成了他们发财的不二法门了。
粮饷没有问题之后,军械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王岳接手火药作坊,他提出了计件工资的制度,对工人进行奖励……不光是数量,也包括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
总而言之,只要干好了,就有赏赐,出了问题,从工匠,到工厂,再到采买的官吏,还有接收军械的武将……整整一大串,层层追责,一个不放过。
不光本人要受到严厉惩罚,包括子孙后代,从军为官,都要受到牵连。
所以在王岳的这一套缜密手段之下,大明的军械质量迅速提升。
这倒不是说,就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只是说达到了这个时代的相对高度……即便如此,也足够了。
实际上,王岳还有一张王牌。
那就是兵源素质,最早进行清丈的顺天,到现在已经七年了,当初十来岁的娃娃,都能从军了。
而且清丈之后,这些孩子还有不少读了书,认识了几个字。
这就很恐怖了。
要说他们有资格考科举,中进士,那是扯淡。
但认字就比不认字强。
当年朱元璋放牛的时候,还跑去私塾偷听,有了文化基础,才有了日后的洪武大帝;同样草根出身的张作霖,也是靠着三个月的私塾经历,才能从一堆胡子当中脱颖而出。
读书识字,不用太多,却也掌握了不断进步的本领,这一点尤为关键。
落实到了新军当中,就会发现有许多人那么在行军过程中,也会抽空看书,而且军中也鼓励他们这么干,甚至会专门订阅报纸书刊,分发下来,供大家伙阅读。
于是很好玩的一幕出现了,明明是粗鄙武夫,却成了整个大明,平均识字率最高的一群人。
识字有什么用啊?
难道靠着读书,就能打败敌人吗?
显然,这是不行的。
但问题是正因为有了这么多读书识字的武夫,在大明的军中,渐渐出现了一个群体,那就是参谋!
当这群人出现之后,又一个颠覆性的情况出现了。
明军作战,不再依赖某个将领了。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绝大多数士兵都是盲目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是听从上面的命令罢了。
如果情况好,士气高,还能够保持战斗力。
如果士气不行,再碰上一个废物统帅,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一触即溃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这就非常考验将领的个人能力,像韩信那种超级统兵天才,还有霍去病那种天生的骑兵统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得到一个,就能创造出一段令人目眩的辉煌。
而名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古代战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再强大的王朝,也有意外的时候。
而一切的改变,就从参谋的出现开始。
因为有了数量相当多的参谋,他们会把作战意图,传达给下面的士兵,当然也会将士兵的意见,告诉上面。
他们还能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士兵组织调动,以及战场指挥。
到了这一步,主将的本事依旧很重要,却也不是唯一的制胜因素。
明军在悄然之间,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剧变。
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唯有到了战场上,他们才惊觉自己的强悍。
接下来就是针对安南的作战。
整个过程乏善可陈,基本上就是演习的程度,甚至还有不如。
首先,大明的广西和云南方面,虚张声势,做出继续沿着永乐时代的进军路线,讨伐安南的姿态。
随后新军就借助船只,到了安南国的中部。
在最细的地方,狠狠插进去一刀。
安南吞并了占婆时间不长,随着南北被切断,占婆的残余势力,立刻复国,安南一下子丢了半个国土。
这还不算,明军又火速北上,袭击了从谅山等地匆忙调回的五万安南人马。
明军强悍的火力,让这些安南人全都傻了。
成片成片的倒下,尸体延绵几十里,河水都染成了红色。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初的懦夫仇鸾,这一次他负责后勤,不过却不是军中编制,而是类似民兵,海上武装那种。
这货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居然就带着两千多人,直取安南升龙府,偏偏还就让他得手了。
无能懦夫一举擒获了安南国王!
这个消息,一下子炸晕了所有人。
安南也太废了,怎么连仇鸾都打不过啊,你们是猪吗?
他们是不是,这个不好说。
但是有一个人,却猪了!
那就是咱们的宣宗皇帝,小黑胖子朱瞻基。
一直以来,大明的文官,都特别推崇仁宣之治。
把大胖子和小黑胖子,当成了标杆,隐隐有盖过朱元璋和朱棣的意思。
大概的逻辑就是你们好大喜功,不如仁宗和宣宗爱护百姓,于民休息,真正为了老百姓好……这大概的逻辑就是吹宋朝的那些话术,你看宋人虽然要交纳岁币,虽然被动挨打,虽然先是被契丹锤,接着被西夏锤,还被金人抢去了开封,丢了半壁江山,最后连半壁江山都保不住,让蒙古人抢走了。
但人家宋人过得很富裕啊,人家文化发达啊,人家君王仁慈,对待读书人很好,要什么国家强大,小民尊严不重要吗?
对不起,你要是拿这套话,在靖康年间,跑去开封,跟老百姓说,保证连骨头渣都不剩!
国家强弱就摆在那里,任何脑筋正常的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宣宗放弃了安南,如今嘉靖大破安南,这块昔日的故地,有望重新回到大明的手里。那些鼓吹宣宗的人,是不是很尴尬呢?
而且头些时候,王岳放出了《平吴大诰》,这篇来自安南的雄文,经过报纸的宣扬,不说人尽皆知,也差不多了。
在里面安南把宣宗朱瞻基骂得一文不值,而当时的大明也就装了糊涂,这算什么啊?
哪里是盛世的气象?
谁敢说这是对的,上去就给两巴掌。
反正你都是挨打是对的,那就打你呗!
不但要打,还要望你脸上啐几口。
不服啊,不服来打我啊!
嚣张了一百年的安南,终于遭到了来自朱厚熜的毒打。
“方尚书,朕今日到了太庙,告慰列祖列宗,尤其是宣宗皇帝……朕替他出了口恶气,报了大仇,那他是不是也该……知道进退啊?”
方献夫不明所以,什么意思啊?
“没什么,没什么的,就是这太庙的位置似乎少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