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多让孩子尝尝“苦头”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十章 多让孩子尝尝“苦头”
做父母的必须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多让孩子尝尝“苦头”,从小学习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学习不畏挫折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孩子日后立足于社会。要孩子成就辉煌的人生,就要放手让生活的磨难去砥砺孩子坚强的品质和心性。
我国著名的女篮队长宋晓波的父亲是个篮球健将,他期望女儿成为坚强的人,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意志方面费了不少心思。晓波6岁时考取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小学,从家里到学校要乘两次公共汽车,穿越几百米的小胡同和大马路。宋晓波的祖母很不放心,埋怨做父母的太狠心。可是宋父安慰母亲道:“我们选中这所学校,也是为了锻炼晓波独立生活的闯劲和能力。一个人从小窝囊,长大了就很难有出息。”宋父买了一张月票,挂在晓波的脖子上。父母开始也不放心,宋父看着女儿上了汽车,便骑着自行车偷偷跟在汽车后面,直到女儿走进学校大门才放心离开。
当晓波迈出了坚强的第一步时,父母又给她提出了新的锻炼任务,要她单独去把幼儿园的妹妹接回家,这也要换两次车。当时晓波刚上一年级,妹妹只有4岁。那天正值隆冬,大雪纷飞,路滑车挤,晓波知道父母是在考验自己,勇敢地答应了。去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宋母着急了,骑车到幼儿园去询问,阿姨说:“早走了。”她随即又奔回家,快到家门口时看见两个雪团似的小人,她连忙赶上去,把她们紧紧地抱在怀里。晓波解释说:“汽车太挤,到站时下不来,我们就多坐了一站路,下车后往回跑的。”母亲听了暗暗高兴,夸奖了她们。
在父母这种有意识的教导中,宋晓波终于成长为一位意志坚强的人,使得自己作为中国女篮队长,引领队员们在第九届世界女篮锦标赛中夺得3个第一。
孩子在成长时期太顺利了未必是好事,不能吃苦接受磨炼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丧失斗志。看看你能否放开保护的羽翼,让孩子多尝些“苦头”?
孩子具备自理能力时,你还每天8小时不离开,时刻伴随身边?
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是鼓励孩子面对并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全全替孩子代劳?
身为教育孩子长大成人的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如今的孩子生活过于安逸,普遍缺乏经受磨炼的机会,因此,他们很难学会忍受挫折和失败带来的负面情感,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父母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父母要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自小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教会他们敢于面对挫折,不怕失败,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经过在逆境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竞争力,这也是父母应为孩子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挫折,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他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一般而言,容易受挫的孩子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如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能力不足,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付;缺乏自信,把困难夸大成不可逾越的障碍等。
孩子上述特点的形成,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方面要求孩子样样全能、次次最优;一方面又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物质方面的需要。由于这种灌输,孩子也逐渐对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事事争强,赢得起,输不起。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孩子需要的极力满足,又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
在另一方面,家长过度的保护和包办,又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这样,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可见,不适当的家庭教育给孩子所营造的成长氛围,与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真实经历之间存在的强烈反差,是孩子难以面对现实、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努力帮助孩子为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做好准备。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要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以后少吃苦。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和安逸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一个可以培育信念,一个只能播种平庸。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者赫胥黎说:“人在早年遭受几次挫折实际上有极大的好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少年到青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里一帆风顺,那么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心里就未必能承受得住。如果在这个时期经历一些挫折,那么长大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失败,都不会被打倒。
40得子的一对农民夫妇对儿子非常宠爱,儿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小便爱发脾气,做事却毛毛糙糙。
儿子上学了,从来也不知道爱惜衣服,回家时不是弄脏了衣服,便是把书包忘在田里,回家后就只知道哭鼻子。母亲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后,也没有办法。
一天,父亲拿着铁锹,在儿子回家的必经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独木桥。孩子回家时,走到桥边,不知所措。田野里没有人,只有风从树林中吹过,孩子想哭,却不知道哭给谁听。没有后路,孩子只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桥,他胆战心惊地走过一座座独木桥后,学会了认真对待小桥。
回家后,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诉父母今天的经历。母亲不理解,父亲解释说:“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当然不会注意脚下,现在路途艰险,他自然会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孩子因为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而变得认真起来。人生就是一条大路,如果我们的路途太平坦,那么就不免会左顾右盼,忘了注意脚下的路,如果有挫折在脚下,那么孩子们会因挫折而变得坚强、成熟起来。
心理学家常常会接待这样的母亲,她们被自己的孩子伤透了心。心理学家发现,这些母亲的共同之处是:如果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母亲们便不会再给孩子买有鞋带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母亲们就不再让孩子走近洗碗池。这样的孩子永远也学不会系鞋带,学不会洗碗。他们长大后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绕开,他们没有学会克服困难。有时候,父母们真的需要咬咬牙,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孩子迟早都要独立生活,在成长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绝对不是坏事。要孩子成就辉煌的人生,就放手让生活的磨难去砥砺孩子坚强的品质和心性吧。
[育子心得]
1帮助孩子认识挫折。
2承认孩子的失败,切忌无理施加压力。
3鼓励孩子跌倒后自己爬起来。
[名人语录]
让孩子吃点苦,他会倍感生活的甘甜。
——薛灿芝
第三十章 多让孩子尝尝“苦头”
做父母的必须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多让孩子尝尝“苦头”,从小学习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学习不畏挫折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孩子日后立足于社会。要孩子成就辉煌的人生,就要放手让生活的磨难去砥砺孩子坚强的品质和心性。
我国著名的女篮队长宋晓波的父亲是个篮球健将,他期望女儿成为坚强的人,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意志方面费了不少心思。晓波6岁时考取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小学,从家里到学校要乘两次公共汽车,穿越几百米的小胡同和大马路。宋晓波的祖母很不放心,埋怨做父母的太狠心。可是宋父安慰母亲道:“我们选中这所学校,也是为了锻炼晓波独立生活的闯劲和能力。一个人从小窝囊,长大了就很难有出息。”宋父买了一张月票,挂在晓波的脖子上。父母开始也不放心,宋父看着女儿上了汽车,便骑着自行车偷偷跟在汽车后面,直到女儿走进学校大门才放心离开。
当晓波迈出了坚强的第一步时,父母又给她提出了新的锻炼任务,要她单独去把幼儿园的妹妹接回家,这也要换两次车。当时晓波刚上一年级,妹妹只有4岁。那天正值隆冬,大雪纷飞,路滑车挤,晓波知道父母是在考验自己,勇敢地答应了。去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宋母着急了,骑车到幼儿园去询问,阿姨说:“早走了。”她随即又奔回家,快到家门口时看见两个雪团似的小人,她连忙赶上去,把她们紧紧地抱在怀里。晓波解释说:“汽车太挤,到站时下不来,我们就多坐了一站路,下车后往回跑的。”母亲听了暗暗高兴,夸奖了她们。
在父母这种有意识的教导中,宋晓波终于成长为一位意志坚强的人,使得自己作为中国女篮队长,引领队员们在第九届世界女篮锦标赛中夺得3个第一。
孩子在成长时期太顺利了未必是好事,不能吃苦接受磨炼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丧失斗志。看看你能否放开保护的羽翼,让孩子多尝些“苦头”?
孩子具备自理能力时,你还每天8小时不离开,时刻伴随身边?
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是鼓励孩子面对并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全全替孩子代劳?
身为教育孩子长大成人的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如今的孩子生活过于安逸,普遍缺乏经受磨炼的机会,因此,他们很难学会忍受挫折和失败带来的负面情感,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父母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父母要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自小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教会他们敢于面对挫折,不怕失败,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经过在逆境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竞争力,这也是父母应为孩子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挫折,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他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一般而言,容易受挫的孩子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如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能力不足,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付;缺乏自信,把困难夸大成不可逾越的障碍等。
孩子上述特点的形成,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方面要求孩子样样全能、次次最优;一方面又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物质方面的需要。由于这种灌输,孩子也逐渐对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事事争强,赢得起,输不起。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孩子需要的极力满足,又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
在另一方面,家长过度的保护和包办,又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这样,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可见,不适当的家庭教育给孩子所营造的成长氛围,与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真实经历之间存在的强烈反差,是孩子难以面对现实、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努力帮助孩子为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做好准备。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要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以后少吃苦。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和安逸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一个可以培育信念,一个只能播种平庸。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者赫胥黎说:“人在早年遭受几次挫折实际上有极大的好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少年到青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里一帆风顺,那么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心里就未必能承受得住。如果在这个时期经历一些挫折,那么长大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失败,都不会被打倒。
40得子的一对农民夫妇对儿子非常宠爱,儿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小便爱发脾气,做事却毛毛糙糙。
儿子上学了,从来也不知道爱惜衣服,回家时不是弄脏了衣服,便是把书包忘在田里,回家后就只知道哭鼻子。母亲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后,也没有办法。
一天,父亲拿着铁锹,在儿子回家的必经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独木桥。孩子回家时,走到桥边,不知所措。田野里没有人,只有风从树林中吹过,孩子想哭,却不知道哭给谁听。没有后路,孩子只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桥,他胆战心惊地走过一座座独木桥后,学会了认真对待小桥。
回家后,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诉父母今天的经历。母亲不理解,父亲解释说:“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当然不会注意脚下,现在路途艰险,他自然会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孩子因为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而变得认真起来。人生就是一条大路,如果我们的路途太平坦,那么就不免会左顾右盼,忘了注意脚下的路,如果有挫折在脚下,那么孩子们会因挫折而变得坚强、成熟起来。
心理学家常常会接待这样的母亲,她们被自己的孩子伤透了心。心理学家发现,这些母亲的共同之处是:如果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母亲们便不会再给孩子买有鞋带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母亲们就不再让孩子走近洗碗池。这样的孩子永远也学不会系鞋带,学不会洗碗。他们长大后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绕开,他们没有学会克服困难。有时候,父母们真的需要咬咬牙,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孩子迟早都要独立生活,在成长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绝对不是坏事。要孩子成就辉煌的人生,就放手让生活的磨难去砥砺孩子坚强的品质和心性吧。
[育子心得]
1帮助孩子认识挫折。
2承认孩子的失败,切忌无理施加压力。
3鼓励孩子跌倒后自己爬起来。
[名人语录]
让孩子吃点苦,他会倍感生活的甘甜。
——薛灿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