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武韬——仿遣将用兵之术 (2)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连三夜如此,曹操惊疑不定,只好拔寨退兵三十里。就这样,刘备大军除了一些信号炮等“道具”以外,没有损伤人马就逼退了曹操几十万大军,为后来智取汉中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诸葛亮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没有派遣一兵一卒出战,仅仅采取了扰敌、惑敌、疲敌之计,就让曹操退兵三十里,果然是善于谋算。其实这只是诸葛亮运用此计的战事之一,在后来的骂死王朗以及与司马懿的几次对决中,诸葛亮也都运用了这一计谋。
文启第二:效法自然,清静无为
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①,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③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④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⑤,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①啬:通“塞”,阻塞,阻止。
②遒:强劲,引申为繁荣茂盛。
③明:宣扬。
④静:清静,太平。
⑤予怀:合……的意。
文王问太公:“圣人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太公回答说:“无须忧虑什么,也无须阻止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么,也不去忧虑什么,天下万物就会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就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推移那样。圣人就是遵循这一原则治理天下的,所以在这种原则的施行下,天下万物被潜移默化,然后周而复始,永无穷尽。这种从容悠闲无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须反复探求。如果已经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如果已经藏于心中,就不可不贯彻执行;如果已经贯彻执行,就不必将其中的奥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规律,但是万物还是按其规律生长着;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终究还是可以成就辉煌的功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的圣人,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家族,聚集的家族多了然后组成国家,聚集成国家而后又组成了天下。把诸侯国分封给有贤能的人,上面的一切可以称为治理天下的纲纪。宣扬他的教化,顺应民俗,把邪曲的转化为正直的,改变他的形象。各国的习俗虽然不同,但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人尊敬爱戴君主,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静无为,贤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会与民众抗争。君主政令繁多,就会导致刑罚严酷、繁杂,刑罚严酷、繁杂就会造成民众忧惧,民众忧惧就会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业,社会长期动乱不休,这就叫做政治大失。
“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开放它就流动,搅动它就混浊,安静它就清澈。唉!真是神妙啊!只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并进而推断出它的结果。”
文王问:“怎样能让天下清静呢?”
太公回答:“天有固定的运行规律,民众也有一定的生活方式。君主能和天下民众共安生计,那么天下就自然清静无事。最高明的就是顺应民意,其次是教化民众。民众被教化就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生化万物,民众没有多余的负担就可让自己变得富有,这就是圣人施行的德政。”
文王说:“您说的正合我意,我一定要日夜铭记,把它当做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这节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文王问太公圣人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太公借机启发文王推行效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只要顺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长治久安。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所以在下面的谈话中,太公还提到了“静”的学问,也就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
本篇中提到的治理天下除了顺应民意外,还需要教化民众,民众被教化就会服从政令。他把“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看做圣人的德行,勉励文王像圣人一样治理国家。汉朝的“光武中兴”就是采用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
公元25年夏,刘秀称帝。第二年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理天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的政治危机。
公元26年至38年,刘秀颁布六道释放奴婢的诏令,规定战争期间被卖为奴隶者免为庶人,未释放的官私奴婢必须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他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奴婢的地位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他还多次释放刑徒。
另外,刘秀还注意施行与民生息的政策,首先是薄敛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然后是抑武修文,不尚边功,开始重文轻武,尽量避免战争。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车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为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帝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与此同时,他为了抑制豪强势力,还实施了度田政策。因为东汉是在豪强势力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势力非常庞大,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不仅影响百姓的生活,还影响皇权。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力的控制,减轻赋税徭役负担,光武帝命令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标准。诏令下发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强烈抵制,最终还引发了暴乱,度田政策失败,但是却给予了豪强势力沉重的打击。
光武帝刘秀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他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使东汉初年国家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后汉书》作者范晔这样评价道:“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
无为而治就是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便是抓住了事物的自身规律任其发展,最终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无为而治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西安杨森是我国著名的一家制药公司,公司里面有众多的人才。优厚的待遇是西安杨森吸引和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不断丰富的工作意义、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功的机会,则是公司善于使用人才的关键所在。
公司创建初期,主要依靠的是销售代表的个人能力,他们四处撒网,孤军奋战,对员工则是采用个人激励的机制。经过研究,公司决定从“人员—职位—组织”匹配的原则出发,选用那些具有冒险精神、勇于探索、争强好胜,又认同企业哲学、对企业负责的人作为企业的销售代表。这些人主要是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已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医药代表,他们跑业务非常合适,而且会给公司作很好的宣传。让他们跑业务是利用了他们的长处,也符合他们自身的优势。
此时,为了鼓舞士气,西安杨森开始大力宣传以“鹰”为代表形象的企业文化,“鹰是强壮的,鹰是果敢的,鹰是敢于向山巅和天空挑战的,他们总是敢于伸出自己的颈项独立作战。在我们的队伍中,鼓励出头鸟,并且不仅要做出头鸟,还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作为企业,我们要成为全世界优秀公司中的雄鹰。”这样宣传下来,公司所有的人精神振奋,努力工作,为西安杨森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企业管理上,“无为”的思想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人、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就是“无为”。
文伐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①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②,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阴③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④乃定。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⑤为置代⑥,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⑦。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乃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①文伐:不使用武力打击敌人。
②两心:两种心思。
③阴:私自,暗地。
④奸节:奸邪的行为。
⑤亟:尽快。
⑥置代:替代,替换。
⑦重亲:亲上加亲。
文王问太公说:“不用武力打击敌人的方法都有哪些?”
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种:
一连三夜如此,曹操惊疑不定,只好拔寨退兵三十里。就这样,刘备大军除了一些信号炮等“道具”以外,没有损伤人马就逼退了曹操几十万大军,为后来智取汉中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诸葛亮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没有派遣一兵一卒出战,仅仅采取了扰敌、惑敌、疲敌之计,就让曹操退兵三十里,果然是善于谋算。其实这只是诸葛亮运用此计的战事之一,在后来的骂死王朗以及与司马懿的几次对决中,诸葛亮也都运用了这一计谋。
文启第二:效法自然,清静无为
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①,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③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④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⑤,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①啬:通“塞”,阻塞,阻止。
②遒:强劲,引申为繁荣茂盛。
③明:宣扬。
④静:清静,太平。
⑤予怀:合……的意。
文王问太公:“圣人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太公回答说:“无须忧虑什么,也无须阻止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么,也不去忧虑什么,天下万物就会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就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推移那样。圣人就是遵循这一原则治理天下的,所以在这种原则的施行下,天下万物被潜移默化,然后周而复始,永无穷尽。这种从容悠闲无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须反复探求。如果已经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如果已经藏于心中,就不可不贯彻执行;如果已经贯彻执行,就不必将其中的奥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规律,但是万物还是按其规律生长着;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终究还是可以成就辉煌的功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的圣人,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家族,聚集的家族多了然后组成国家,聚集成国家而后又组成了天下。把诸侯国分封给有贤能的人,上面的一切可以称为治理天下的纲纪。宣扬他的教化,顺应民俗,把邪曲的转化为正直的,改变他的形象。各国的习俗虽然不同,但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人尊敬爱戴君主,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静无为,贤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会与民众抗争。君主政令繁多,就会导致刑罚严酷、繁杂,刑罚严酷、繁杂就会造成民众忧惧,民众忧惧就会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业,社会长期动乱不休,这就叫做政治大失。
“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开放它就流动,搅动它就混浊,安静它就清澈。唉!真是神妙啊!只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并进而推断出它的结果。”
文王问:“怎样能让天下清静呢?”
太公回答:“天有固定的运行规律,民众也有一定的生活方式。君主能和天下民众共安生计,那么天下就自然清静无事。最高明的就是顺应民意,其次是教化民众。民众被教化就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生化万物,民众没有多余的负担就可让自己变得富有,这就是圣人施行的德政。”
文王说:“您说的正合我意,我一定要日夜铭记,把它当做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这节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文王问太公圣人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太公借机启发文王推行效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只要顺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长治久安。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所以在下面的谈话中,太公还提到了“静”的学问,也就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
本篇中提到的治理天下除了顺应民意外,还需要教化民众,民众被教化就会服从政令。他把“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看做圣人的德行,勉励文王像圣人一样治理国家。汉朝的“光武中兴”就是采用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
公元25年夏,刘秀称帝。第二年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理天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的政治危机。
公元26年至38年,刘秀颁布六道释放奴婢的诏令,规定战争期间被卖为奴隶者免为庶人,未释放的官私奴婢必须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他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奴婢的地位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他还多次释放刑徒。
另外,刘秀还注意施行与民生息的政策,首先是薄敛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然后是抑武修文,不尚边功,开始重文轻武,尽量避免战争。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车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为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帝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与此同时,他为了抑制豪强势力,还实施了度田政策。因为东汉是在豪强势力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势力非常庞大,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不仅影响百姓的生活,还影响皇权。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力的控制,减轻赋税徭役负担,光武帝命令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标准。诏令下发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强烈抵制,最终还引发了暴乱,度田政策失败,但是却给予了豪强势力沉重的打击。
光武帝刘秀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他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使东汉初年国家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后汉书》作者范晔这样评价道:“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
无为而治就是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便是抓住了事物的自身规律任其发展,最终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无为而治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西安杨森是我国著名的一家制药公司,公司里面有众多的人才。优厚的待遇是西安杨森吸引和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不断丰富的工作意义、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功的机会,则是公司善于使用人才的关键所在。
公司创建初期,主要依靠的是销售代表的个人能力,他们四处撒网,孤军奋战,对员工则是采用个人激励的机制。经过研究,公司决定从“人员—职位—组织”匹配的原则出发,选用那些具有冒险精神、勇于探索、争强好胜,又认同企业哲学、对企业负责的人作为企业的销售代表。这些人主要是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已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医药代表,他们跑业务非常合适,而且会给公司作很好的宣传。让他们跑业务是利用了他们的长处,也符合他们自身的优势。
此时,为了鼓舞士气,西安杨森开始大力宣传以“鹰”为代表形象的企业文化,“鹰是强壮的,鹰是果敢的,鹰是敢于向山巅和天空挑战的,他们总是敢于伸出自己的颈项独立作战。在我们的队伍中,鼓励出头鸟,并且不仅要做出头鸟,还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作为企业,我们要成为全世界优秀公司中的雄鹰。”这样宣传下来,公司所有的人精神振奋,努力工作,为西安杨森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企业管理上,“无为”的思想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人、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就是“无为”。
文伐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①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②,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阴③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④乃定。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⑤为置代⑥,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⑦。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乃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①文伐:不使用武力打击敌人。
②两心:两种心思。
③阴:私自,暗地。
④奸节:奸邪的行为。
⑤亟:尽快。
⑥置代:替代,替换。
⑦重亲:亲上加亲。
文王问太公说:“不用武力打击敌人的方法都有哪些?”
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