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我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359章我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第359章我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时穿狠狠的瞪了施衙内一眼,怪他哪壶不开提哪壶——那放出去的传言是时穿与施衙内两人商议好,专门为了对付罗望京的,最终,在锦绣会馆对船队消息发出质疑的时候,施衙内也在场,如今他却在褚素珍面前装傻充愣,有这样做人的吗?
时穿随手拿起一支筷子,也不与施衙内搭讪,用筷子沾点酒水,在桌子上画起了崔庄的全景俯视图,这座庄子虽然布局接近八卦,但它却不是完整的圆形,跟接近杏仁形。而杏仁的尖端就是时穿玫瑰园的主城堡——为了有别于玫瑰园的称呼,时穿最终借用蔷薇河的名义,将主城堡命名为“白蔷薇堡”。
白蔷薇堡的后方是时穿的学堂,这座学堂修成的奇形怪状的三角,仿佛是因地制宜、见缝插针才修成这般模样,但实际上它是白蔷薇堡的一个附属建筑,与白蔷薇堡前的三角工坊组合在一起,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八角形棱堡。
既然有了整体性棱堡建筑,那么白蔷薇堡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防御群,其身后的玫瑰种植基地以及附属的二十三座园林,与其说是后花园,不如说是棱堡的战略物资储存基地,以及藏兵点、战略疏散地等等。而学校前的空地,说是学校的马车停放点,但其实是被时穿特意清理出来的射界……
不过这些,时穿没必要跟两位女孩儿解释,而且,白蔷薇堡的“后花园”其实没必要守卫,那里的空旷花田,其实是为了防止人接近白蔷薇堡。
说起来,崔庄的防御布局不可谓不完善,前方是火器时代的大炮克星——棱堡。后方是彼此相互支援的宅院群,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这两个防御群彼此进行火力支援,都会让进攻的人很头疼,但这两座防御群里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们平常是作为住宅作为掩饰的,住宅的主人都是格外讲求舒适的人,所以他们的宅院很空旷,很宁静,这就意味着,万一有事,这两座建筑群都没有足够的守卫者。
“玫瑰园的守卫问题不用担心,我刚才说过各家族宗祠可以作为避难所,我的玫瑰园将来也是一个避难所,三百亩的土地,院子中那么多闲置的观景房,以及各种卫生设施,水井引水渠,可以保证我们即使遭遇长久的围困,也依然衣食无忧——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施衙内想了想,回答:“你的意思是说,万一有事儿,除了最外围那些防御墙、防御屋,你还可以接纳大量的军队进驻玫瑰园?”
时穿一拍桌子,表示赞同,然后绕过这个话题:“崔姑娘,你去召集其余四姓的家主吧——不如你们先商议着,等我从沭阳回来,再开会表决崔庄整顿问题。”
正说着,团丁赶来报告:“教头,庄内武器已经分发完毕,共发放四千一百余柄砍刀,长枪头约三千柄,弓一千张,弩箭五百付……庄主,散居于村外的百姓要求暂时借助团练总部,如何处理,请庄主示下。”
崔小清望了一眼时穿,等待时穿的命令,时穿赶紧问:“粮食够吗?。”
报信的庄丁迟疑地回答:“如今正是春耕季节,谁家的粮食还能剩下?各家各户的存粮都不多了?”
崔小清连忙回答:“我库房里还存放着约一百石,此外还有熏肉、腊肉、咸肉无数……”
说到这儿,崔小清嫣然笑起来:“这些肉啊,还要多谢施衙内,只是我一个女人家的,吃都吃不过来,只好剩在仓库里……”
“我库房里常备着三百石粮食”,时穿一咬牙,下令:“命令村外的人全部迁入团练总部,实在住不下可以住进玫瑰园的空房,让他们临走前把财物带上,家里的粮食全部搬走,鸡鸭鹅等牲畜全部宰杀了,告诉大家,这几日住在我这里,食物由我全包了,事后,每人补偿买鸡鸭鹅的钱,以及每月五贯钱补助。”
战争拼的是什么——人力资源与经济资源。
时穿的最终目标并不是梁山好汉,是即将汹涌而来的女真人。在正常的历史上,海州是宋金双方争夺的焦点,它曾三次落到金人手中,又三次回归南宋,但最终还是落在金人手里,因为反复的拉锯战,海州的文化典籍都被焚烧一空,连水浒英雄最后在海州的活动也变得模糊一片,只有《县志》上一百来个字给予了记述。
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狂澜,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哪怕因此受一点钱财上的损失,时穿也是愿意的。
时穿还记得曾看过一部讲述一场中世纪西方战争的影片,那部影片中,国王、领主下达坚壁清野命令,老百姓开始集体撤退,以至于数百里纵深找不到一个人。当时时穿曾感慨,老外怎么就没一个说“故土难离”的人?
慢慢的,时穿才知道,老外之所以没有“故土难离”的人,是因为在“国情不特殊”的国家里,惯例对战争造成的平民财产损失,由官府承担保赔偿责任。包括二战中,苏联因德国入侵而进行的大撤退,战后苏联也对民众进行了赔偿。而所谓“战争赔款”,就是用来干这事的。
既然自己的财产损失有人赔偿,傻子才“故土难离”呢
毕竟在枪口下的“故土难离”,是拿生命做试探,而生命只有一次。
宋代是个对老百姓极其宽容的朝代,这朝代遇到雨灾雪灾,官府都要对百姓发放补贴——唯独对战争灾害没有赔偿。而且九百年之后也是如此。二战之后,天朝不要日本的战争赔偿,全世界都对此感到惊讶——如此一来,老百姓的战争损失谁来赔偿?如此,侵略者岂不是可以安享自己的战争掠夺?
……
现在,时穿要笼络人心,官府不赔他来赔要让崔庄人以崔庄人而自豪,而后,经历过一次之后,下次时穿想要崔庄人做什么,估计他们会毫不犹豫。
崔小清被时穿的大手笔吓住了,她张嘴结舌的盘算:“一人一月五贯,咱庄子上大约四千余名工匠,一万余口人,每月要花……”
“不止”,时穿回答:“如今庄子上有大大小小三百多个作坊,大作坊约十家,分别是我与你的联合大作坊、段氏铁匠坊、四姓联合作坊、团练作坊、玫瑰园作坊、酒坊等等,其他多是团练开办的作坊,有单独建的,有几家合办的,我们总共雇用了约六千人,加上他们的家眷,崔庄人口总是超过两万。”
“每月就是十万贯”,褚素珍插嘴,马上,她担心地问:“长卿,你的钱够吗?……我也住在崔庄,不如我给你添上一点?”
崔小清这时已说不出话来,施衙内发了半天呆,拍手说:“若只十万贯,收买两万条人心,太便宜了。大郎,这事你办的值啊,从今往后,振臂一呼,民乐为之赴死,何愁不立足于海州?”
稍倾,衙内试探地说:“若是战事拖延两个月,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我们动作要快”,时穿起身催促:“衙内,你现在就动身,我马上发布戒严令。”
施衙内望了楚素珍一眼,只见褚素珍垂下目光回避了他的眼神,施衙内黯然起身,拱手:“那我就告辞了,我在东海县等你。”
“把码头上所有的船都带走”,时穿很奇怪的又吩咐一句:“已经装满货物的船,让他们立刻起航南下,没装满货物的船让他们去东海县码头停泊。”
施衙内愣了一下,问:“有必要吗?。”
“绝对有必要——切切”
“也好……反正盗匪来袭,让他们临时出海避祸,也是个借口”,施衙内随口答应着,告辞而去。
当夜,崔庄乱成一团。流民尚未到达,崔庄的居民已经开始向庄内聚集,各大宗祠里存放的木墙都拿了出来,摆放在路口当作路障。这种木墙是古代中国大户人家的常备物品,它用半截原木剖开,而后并排钉在一起,涂上防火材料,成为一人多高的厚重墙壁。平常这些东西拆解开,堆放在宗祠里备用,遇到战乱或者盗匪袭击,则拿出来连接成木墙,而后青壮躲在墙后守御。
崔庄原先有六大宗祠,现在有四家,几家的木墙各自一连接,崔庄不仅对外形成了封闭,庄内几条主要路口,也只留下了一个小缝隙可以侧身同行……
天亮时分,崔庄完成防御布置,庄内所有男丁都拿起了武器,女眷则安排在团练总部、几大宗祠,以及玫瑰园。这时候,进出崔庄都要接受严格盘查,唯有惯常往来的老客商得以出入,陌生人与新客商,则指引他们前往海州城接洽。
稍倾,警讯也抵达了与崔庄联防的各个村庄。有些村庄村子小组织不起抵抗,干脆全村拖家带口赶往崔庄,临晨时分他们刚好赶到,并聚集在庄外寻找庄内存在的亲戚关系,随后,大多数人得以进入崔庄,那些与崔庄全无亲戚关系的,至少庄内有愿意接纳的朋友,最终也进入庄内。
崔庄的炊烟照常升起,各大作坊也在照常开工,只是紧张而有序的气氛中,微微弥漫着一丝紧张情绪。早餐过后,崔庄又迎来一批客人,是附近村子的大户人家,他们听说瞿知县今日不去县衙,坐镇崔庄指挥,马上也找借口带上家眷来崔庄“访友”。
紧接着,大一点的村落也来人了,多是村中团练教头陪着村中大户过来,向崔庄购置相应的武器与铠甲。这时候时穿已准备动身,为了接待他们又不得不稍事停留,等把这批采购武器的外村团练引到段氏铁匠铺,再赶回自己院子时,瞿县令终于无法回避,赶来给时穿送行。
年老的瞿知县总感觉有时穿在跟时穿不在,崔庄气势不一样,他拉着时穿的手依依不舍:“长卿啊,刚才传来消息,海州城已经关闭城门了。那伙梁山马匪都骑着马,从沭阳县到这里不过两日的路程,咱们这里并不安全啊。
不过,我也知道沭阳县与你关系非浅,不让你救援说不过去……嗯,你快去快回,咱海州县还指望你呢。”
这时,蒙县尉已经名义上接过了崔庄团练的指挥权,附近小村落内的团练已开始向崔庄聚集,大多数外庄团练们武器简陋,多数手里拿的都是水火棍。不像崔庄,基本上武装了刀枪与皮甲。而蒙县尉能指挥动的就是外庄团练。
手上握着这样的杂牌军,面对的又是凶名卓著的梁山水寇,蒙县尉心里实在没有底,他也跟着瞿知县叮咛一句:“承信郎,沭阳县已经这样了,我建议你送嫁之后,招呼刘太公进入县城完婚,以加强县城的力量……如果沭阳县城无忧,你还是赶紧回来,毕竟你是我们海州县的团练教头。”
时穿随口敷衍了一下,领着二百二十号人走出了庄子。
这支队伍虽然有二百二十号人,却乘坐了三十辆马车。队伍里大多数士兵都很年轻,这几年按美军标准每天一斤肉吃的,个头明显高出同龄人一头。而长时间的锻炼让他们身材匀称,体格魁梧,动作灵活而富有朝气。他们每十人一组,身穿着皮甲、头戴皮盔、坐在马车上,马车空余的地方则装满了武器与火药。
士兵乘坐的马车是时穿改造过的两轮轻便马车,行走的路面是沭阳县知县黄翔,去年动用两万名厢军修的,专门沟通海州与沭阳的“直道”。既然称之为“直道”,路面便经过硬化处理,大多数路面铺着碎石,或者青石板,石缝间填充着新式泥灰(水泥)。两匹马拉的轻便大车走在这样的路面上,行进的很快,傍晚时分,车辆已驶到时穿所管辖的最远一个村落。当晚,时穿布置警哨后歇宿于该村,半夜时分,流民大潮终于来了,这些人惊慌失措的讲述着梁山水寇的残暴,当然,他们多数是听说的。
第二天,队伍重新上路,团练们的神色显得既疲惫又紧张。疲惫是因为一夜未曾睡好,紧张是因为听了太多的惊悚传闻。
时穿询问了十一娘的状况,引导十一娘坐上特意为之加装了铁板的马车,旁边一位义儿团练伸手相扶,而后试探地问时穿:“义父,听说梁山寇喜欢拿人心做醒酒汤,这人……怎么能吃人呢?他怎么吃得下去?”
十一娘的脸色白了,时穿轻轻将十一娘送上马车,替对方放下轿帘,想了想,决定不回避:“是有这事,而且他们还挺喜欢拿这事出来炫耀,称之为‘残暴美学’。”
说完,时穿指一指来的方向,补充:“那里是我们的家,由我们的亲人与朋友,有我们所爱的人,所以我们要把他们挡在崔庄之外,让我们所珍视的人不受噩梦影响,知道吗?。”
马车内的十一娘突然掀开轿帘,郑重其事地说:“哥哥放心,我绝不会再让人拐一次,哥哥给我两只手铳,其中一支手铳我准备留给自己,万一事情紧急,哥哥不要管我。”
刚才问话的那位义儿一挺胸,大声说:“十一姐放心,我绝不会让你遭到危难的。”
其余的义儿也一起郑重点头,仿佛共同作出了承飘天文学密布,经过之前知县沈括修建水利设施,该县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非常高,加上最近几年占城稻的引进,即使这几年全天下都旱情严重,当地百姓却不用为吃饱肚子而犯愁。
整个沭阳县人口密度并不高,也就是十二万人左右,其中,县城内居住了将近一半的人口,该县第一大镇厚丘镇又居住了一部分人口,所以,散布在乡间的村落,规模就显得不大了。
时穿骑在马上,时不时眺望前方——触目所及,全是平整的广芜田野,田野上积雪刚刚消融,黑色的土地中,零星的白色残雪点缀其中,白玉黑的空隙则填充着隐隐的一抹抹绿色。
这片大地是齐鲁大平原的末梢,地势平坦的一眼可以望到天际尽处,官道也非常平坦,三十辆马车走的很轻快,车轮发出粼粼的轻响,仿佛一首乡村音乐。
一群鹧鸪被马车的轮声惊醒,咕咕叫着从官道旁的树梢飞起。义儿营的孩子们被鹧鸪吸引,仰脸看着鹧鸪飞行的方向,因为是行军状态,大家没有喧哗,只是指着飞来飞去的鸟,捅一捅身边的同伴,提醒他们注意欣赏。
稍停,地平线尽处出现十几个人影,这些人走走停停的,显得很悠闲——这个时候,大路上已经没有流民,或者,他们逃向了别方;或者,他们没来得及逃跑;或者他们觉得没必要逃跑了。
对面来的十余个人都骑着马,阳光之下,他们身上一闪一闪的,时穿眯起眼睛一望,立刻吩咐:“止步全军持枪,填装火药、炮子,准备战斗。”
百名义儿纪律性比较好,时穿一声令下,他们以十人为一队,士官开始分发马车上的武器,士兵开始扎束武装带,并往武装带上挂上火药盒、手雷、战刀。而那六十位大龄火枪手,经过了剿匪作战,显得更是不慌不忙了……不一会,团练们整装完毕,这时,长枪手的队伍还有点乱糟糟。
时穿带出来的长枪手都是崔庄本地人,他们的家眷大多在作坊里做工、或者在时家田里务农,这些人忠心上没有问题,但可惜由于时穿不好明目张胆的,按练兵方式训练他们阵法以及团队作战,所以长枪手们遇敌显得有点慌乱——毕竟,对面是凶名卓著的梁山水寇。
对面来的人也远远发现了这支队伍。队伍前方虽然没有披红绸的锣鼓队,但队伍中央的马车上贴着大大的双喜字,而随行的马车、箱子上也都贴着双喜,显示这可能是支新婚队伍。他们毫不避让,迎着时穿这支队伍直着赶上来,等他们到了弓箭射程外,几个人还越前嚣张地射出示威的一箭,警告这面的队伍停步。
果然是胆大包天的匪徒,十几个人,敢冲击二百多人的队伍。
古代打仗的场景,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可笑——对面十多人各个骑着马,但只有两个人背后插着小旗。这种小旗在古代被称为“认军旗”,在没有步话机、对讲机的时代,士兵全靠这面小旗认定归属,并随同它前进撤退。
刚才射箭的那人,背后小旗上绣着一个大字——“张”。此人长相英俊,年龄在三十岁上下,显得很英气。另外那位背插小旗的汉子则似乎显得懦弱,马身尾随在张姓将领之后,不敢稍稍越过——他背后的旗子上绣着“董”。
董姓将领显得很市侩,而张姓将领则浑身充满军队的味道,举手投足干净利索,身后虽然只有十多名小兵,但却按照大宋的严格操典排兵布阵,俨然千军万马在手。
此时,时穿队伍里的马车已经卸了马,骡马都被牵到车子后面,交给三十名义儿以及长枪手们看护,车身则堆成垒,七十名义儿手持火枪瞄准了对方,而六十位大龄火枪手则钻入车底,用火枪口瞄准了对方。
对面这伙人其实已经在火枪射程里了,但时穿不发话,受到严格训练的团练们也没有开火的意识。
稍倾,六十名长枪手跑动着竖起了长枪,填补了车身之间的空隙,时穿左右看了看,觉得自己的布置没有问题,他跳上一匹马,施施然的走出街垒,扬声问:“对面来的可是张指挥使,人称‘没羽箭张青’?”
那位张姓将领稍稍一愣,拉住了马缰绳,时穿不等对方回答,又转向了旁边的董姓将领,开口问:“这位可是郓城县总捕头、绰号‘一撞直’的董平?”
没羽箭张青吹了个口哨——噢,宋人叫“打了个唿哨”,他仔细张望了一下时穿,开口问:“咱们以前认识?”
时穿咧嘴笑了:“我以前曾是大将,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第359章我见过两位的海捕,
第359章我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第359章我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时穿狠狠的瞪了施衙内一眼,怪他哪壶不开提哪壶——那放出去的传言是时穿与施衙内两人商议好,专门为了对付罗望京的,最终,在锦绣会馆对船队消息发出质疑的时候,施衙内也在场,如今他却在褚素珍面前装傻充愣,有这样做人的吗?
时穿随手拿起一支筷子,也不与施衙内搭讪,用筷子沾点酒水,在桌子上画起了崔庄的全景俯视图,这座庄子虽然布局接近八卦,但它却不是完整的圆形,跟接近杏仁形。而杏仁的尖端就是时穿玫瑰园的主城堡——为了有别于玫瑰园的称呼,时穿最终借用蔷薇河的名义,将主城堡命名为“白蔷薇堡”。
白蔷薇堡的后方是时穿的学堂,这座学堂修成的奇形怪状的三角,仿佛是因地制宜、见缝插针才修成这般模样,但实际上它是白蔷薇堡的一个附属建筑,与白蔷薇堡前的三角工坊组合在一起,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八角形棱堡。
既然有了整体性棱堡建筑,那么白蔷薇堡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防御群,其身后的玫瑰种植基地以及附属的二十三座园林,与其说是后花园,不如说是棱堡的战略物资储存基地,以及藏兵点、战略疏散地等等。而学校前的空地,说是学校的马车停放点,但其实是被时穿特意清理出来的射界……
不过这些,时穿没必要跟两位女孩儿解释,而且,白蔷薇堡的“后花园”其实没必要守卫,那里的空旷花田,其实是为了防止人接近白蔷薇堡。
说起来,崔庄的防御布局不可谓不完善,前方是火器时代的大炮克星——棱堡。后方是彼此相互支援的宅院群,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这两个防御群彼此进行火力支援,都会让进攻的人很头疼,但这两座防御群里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们平常是作为住宅作为掩饰的,住宅的主人都是格外讲求舒适的人,所以他们的宅院很空旷,很宁静,这就意味着,万一有事,这两座建筑群都没有足够的守卫者。
“玫瑰园的守卫问题不用担心,我刚才说过各家族宗祠可以作为避难所,我的玫瑰园将来也是一个避难所,三百亩的土地,院子中那么多闲置的观景房,以及各种卫生设施,水井引水渠,可以保证我们即使遭遇长久的围困,也依然衣食无忧——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施衙内想了想,回答:“你的意思是说,万一有事儿,除了最外围那些防御墙、防御屋,你还可以接纳大量的军队进驻玫瑰园?”
时穿一拍桌子,表示赞同,然后绕过这个话题:“崔姑娘,你去召集其余四姓的家主吧——不如你们先商议着,等我从沭阳回来,再开会表决崔庄整顿问题。”
正说着,团丁赶来报告:“教头,庄内武器已经分发完毕,共发放四千一百余柄砍刀,长枪头约三千柄,弓一千张,弩箭五百付……庄主,散居于村外的百姓要求暂时借助团练总部,如何处理,请庄主示下。”
崔小清望了一眼时穿,等待时穿的命令,时穿赶紧问:“粮食够吗?。”
报信的庄丁迟疑地回答:“如今正是春耕季节,谁家的粮食还能剩下?各家各户的存粮都不多了?”
崔小清连忙回答:“我库房里还存放着约一百石,此外还有熏肉、腊肉、咸肉无数……”
说到这儿,崔小清嫣然笑起来:“这些肉啊,还要多谢施衙内,只是我一个女人家的,吃都吃不过来,只好剩在仓库里……”
“我库房里常备着三百石粮食”,时穿一咬牙,下令:“命令村外的人全部迁入团练总部,实在住不下可以住进玫瑰园的空房,让他们临走前把财物带上,家里的粮食全部搬走,鸡鸭鹅等牲畜全部宰杀了,告诉大家,这几日住在我这里,食物由我全包了,事后,每人补偿买鸡鸭鹅的钱,以及每月五贯钱补助。”
战争拼的是什么——人力资源与经济资源。
时穿的最终目标并不是梁山好汉,是即将汹涌而来的女真人。在正常的历史上,海州是宋金双方争夺的焦点,它曾三次落到金人手中,又三次回归南宋,但最终还是落在金人手里,因为反复的拉锯战,海州的文化典籍都被焚烧一空,连水浒英雄最后在海州的活动也变得模糊一片,只有《县志》上一百来个字给予了记述。
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狂澜,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哪怕因此受一点钱财上的损失,时穿也是愿意的。
时穿还记得曾看过一部讲述一场中世纪西方战争的影片,那部影片中,国王、领主下达坚壁清野命令,老百姓开始集体撤退,以至于数百里纵深找不到一个人。当时时穿曾感慨,老外怎么就没一个说“故土难离”的人?
慢慢的,时穿才知道,老外之所以没有“故土难离”的人,是因为在“国情不特殊”的国家里,惯例对战争造成的平民财产损失,由官府承担保赔偿责任。包括二战中,苏联因德国入侵而进行的大撤退,战后苏联也对民众进行了赔偿。而所谓“战争赔款”,就是用来干这事的。
既然自己的财产损失有人赔偿,傻子才“故土难离”呢
毕竟在枪口下的“故土难离”,是拿生命做试探,而生命只有一次。
宋代是个对老百姓极其宽容的朝代,这朝代遇到雨灾雪灾,官府都要对百姓发放补贴——唯独对战争灾害没有赔偿。而且九百年之后也是如此。二战之后,天朝不要日本的战争赔偿,全世界都对此感到惊讶——如此一来,老百姓的战争损失谁来赔偿?如此,侵略者岂不是可以安享自己的战争掠夺?
……
现在,时穿要笼络人心,官府不赔他来赔要让崔庄人以崔庄人而自豪,而后,经历过一次之后,下次时穿想要崔庄人做什么,估计他们会毫不犹豫。
崔小清被时穿的大手笔吓住了,她张嘴结舌的盘算:“一人一月五贯,咱庄子上大约四千余名工匠,一万余口人,每月要花……”
“不止”,时穿回答:“如今庄子上有大大小小三百多个作坊,大作坊约十家,分别是我与你的联合大作坊、段氏铁匠坊、四姓联合作坊、团练作坊、玫瑰园作坊、酒坊等等,其他多是团练开办的作坊,有单独建的,有几家合办的,我们总共雇用了约六千人,加上他们的家眷,崔庄人口总是超过两万。”
“每月就是十万贯”,褚素珍插嘴,马上,她担心地问:“长卿,你的钱够吗?……我也住在崔庄,不如我给你添上一点?”
崔小清这时已说不出话来,施衙内发了半天呆,拍手说:“若只十万贯,收买两万条人心,太便宜了。大郎,这事你办的值啊,从今往后,振臂一呼,民乐为之赴死,何愁不立足于海州?”
稍倾,衙内试探地说:“若是战事拖延两个月,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我们动作要快”,时穿起身催促:“衙内,你现在就动身,我马上发布戒严令。”
施衙内望了楚素珍一眼,只见褚素珍垂下目光回避了他的眼神,施衙内黯然起身,拱手:“那我就告辞了,我在东海县等你。”
“把码头上所有的船都带走”,时穿很奇怪的又吩咐一句:“已经装满货物的船,让他们立刻起航南下,没装满货物的船让他们去东海县码头停泊。”
施衙内愣了一下,问:“有必要吗?。”
“绝对有必要——切切”
“也好……反正盗匪来袭,让他们临时出海避祸,也是个借口”,施衙内随口答应着,告辞而去。
当夜,崔庄乱成一团。流民尚未到达,崔庄的居民已经开始向庄内聚集,各大宗祠里存放的木墙都拿了出来,摆放在路口当作路障。这种木墙是古代中国大户人家的常备物品,它用半截原木剖开,而后并排钉在一起,涂上防火材料,成为一人多高的厚重墙壁。平常这些东西拆解开,堆放在宗祠里备用,遇到战乱或者盗匪袭击,则拿出来连接成木墙,而后青壮躲在墙后守御。
崔庄原先有六大宗祠,现在有四家,几家的木墙各自一连接,崔庄不仅对外形成了封闭,庄内几条主要路口,也只留下了一个小缝隙可以侧身同行……
天亮时分,崔庄完成防御布置,庄内所有男丁都拿起了武器,女眷则安排在团练总部、几大宗祠,以及玫瑰园。这时候,进出崔庄都要接受严格盘查,唯有惯常往来的老客商得以出入,陌生人与新客商,则指引他们前往海州城接洽。
稍倾,警讯也抵达了与崔庄联防的各个村庄。有些村庄村子小组织不起抵抗,干脆全村拖家带口赶往崔庄,临晨时分他们刚好赶到,并聚集在庄外寻找庄内存在的亲戚关系,随后,大多数人得以进入崔庄,那些与崔庄全无亲戚关系的,至少庄内有愿意接纳的朋友,最终也进入庄内。
崔庄的炊烟照常升起,各大作坊也在照常开工,只是紧张而有序的气氛中,微微弥漫着一丝紧张情绪。早餐过后,崔庄又迎来一批客人,是附近村子的大户人家,他们听说瞿知县今日不去县衙,坐镇崔庄指挥,马上也找借口带上家眷来崔庄“访友”。
紧接着,大一点的村落也来人了,多是村中团练教头陪着村中大户过来,向崔庄购置相应的武器与铠甲。这时候时穿已准备动身,为了接待他们又不得不稍事停留,等把这批采购武器的外村团练引到段氏铁匠铺,再赶回自己院子时,瞿县令终于无法回避,赶来给时穿送行。
年老的瞿知县总感觉有时穿在跟时穿不在,崔庄气势不一样,他拉着时穿的手依依不舍:“长卿啊,刚才传来消息,海州城已经关闭城门了。那伙梁山马匪都骑着马,从沭阳县到这里不过两日的路程,咱们这里并不安全啊。
不过,我也知道沭阳县与你关系非浅,不让你救援说不过去……嗯,你快去快回,咱海州县还指望你呢。”
这时,蒙县尉已经名义上接过了崔庄团练的指挥权,附近小村落内的团练已开始向崔庄聚集,大多数外庄团练们武器简陋,多数手里拿的都是水火棍。不像崔庄,基本上武装了刀枪与皮甲。而蒙县尉能指挥动的就是外庄团练。
手上握着这样的杂牌军,面对的又是凶名卓著的梁山水寇,蒙县尉心里实在没有底,他也跟着瞿知县叮咛一句:“承信郎,沭阳县已经这样了,我建议你送嫁之后,招呼刘太公进入县城完婚,以加强县城的力量……如果沭阳县城无忧,你还是赶紧回来,毕竟你是我们海州县的团练教头。”
时穿随口敷衍了一下,领着二百二十号人走出了庄子。
这支队伍虽然有二百二十号人,却乘坐了三十辆马车。队伍里大多数士兵都很年轻,这几年按美军标准每天一斤肉吃的,个头明显高出同龄人一头。而长时间的锻炼让他们身材匀称,体格魁梧,动作灵活而富有朝气。他们每十人一组,身穿着皮甲、头戴皮盔、坐在马车上,马车空余的地方则装满了武器与火药。
士兵乘坐的马车是时穿改造过的两轮轻便马车,行走的路面是沭阳县知县黄翔,去年动用两万名厢军修的,专门沟通海州与沭阳的“直道”。既然称之为“直道”,路面便经过硬化处理,大多数路面铺着碎石,或者青石板,石缝间填充着新式泥灰(水泥)。两匹马拉的轻便大车走在这样的路面上,行进的很快,傍晚时分,车辆已驶到时穿所管辖的最远一个村落。当晚,时穿布置警哨后歇宿于该村,半夜时分,流民大潮终于来了,这些人惊慌失措的讲述着梁山水寇的残暴,当然,他们多数是听说的。
第二天,队伍重新上路,团练们的神色显得既疲惫又紧张。疲惫是因为一夜未曾睡好,紧张是因为听了太多的惊悚传闻。
时穿询问了十一娘的状况,引导十一娘坐上特意为之加装了铁板的马车,旁边一位义儿团练伸手相扶,而后试探地问时穿:“义父,听说梁山寇喜欢拿人心做醒酒汤,这人……怎么能吃人呢?他怎么吃得下去?”
十一娘的脸色白了,时穿轻轻将十一娘送上马车,替对方放下轿帘,想了想,决定不回避:“是有这事,而且他们还挺喜欢拿这事出来炫耀,称之为‘残暴美学’。”
说完,时穿指一指来的方向,补充:“那里是我们的家,由我们的亲人与朋友,有我们所爱的人,所以我们要把他们挡在崔庄之外,让我们所珍视的人不受噩梦影响,知道吗?。”
马车内的十一娘突然掀开轿帘,郑重其事地说:“哥哥放心,我绝不会再让人拐一次,哥哥给我两只手铳,其中一支手铳我准备留给自己,万一事情紧急,哥哥不要管我。”
刚才问话的那位义儿一挺胸,大声说:“十一姐放心,我绝不会让你遭到危难的。”
其余的义儿也一起郑重点头,仿佛共同作出了承飘天文学密布,经过之前知县沈括修建水利设施,该县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非常高,加上最近几年占城稻的引进,即使这几年全天下都旱情严重,当地百姓却不用为吃饱肚子而犯愁。
整个沭阳县人口密度并不高,也就是十二万人左右,其中,县城内居住了将近一半的人口,该县第一大镇厚丘镇又居住了一部分人口,所以,散布在乡间的村落,规模就显得不大了。
时穿骑在马上,时不时眺望前方——触目所及,全是平整的广芜田野,田野上积雪刚刚消融,黑色的土地中,零星的白色残雪点缀其中,白玉黑的空隙则填充着隐隐的一抹抹绿色。
这片大地是齐鲁大平原的末梢,地势平坦的一眼可以望到天际尽处,官道也非常平坦,三十辆马车走的很轻快,车轮发出粼粼的轻响,仿佛一首乡村音乐。
一群鹧鸪被马车的轮声惊醒,咕咕叫着从官道旁的树梢飞起。义儿营的孩子们被鹧鸪吸引,仰脸看着鹧鸪飞行的方向,因为是行军状态,大家没有喧哗,只是指着飞来飞去的鸟,捅一捅身边的同伴,提醒他们注意欣赏。
稍停,地平线尽处出现十几个人影,这些人走走停停的,显得很悠闲——这个时候,大路上已经没有流民,或者,他们逃向了别方;或者,他们没来得及逃跑;或者他们觉得没必要逃跑了。
对面来的十余个人都骑着马,阳光之下,他们身上一闪一闪的,时穿眯起眼睛一望,立刻吩咐:“止步全军持枪,填装火药、炮子,准备战斗。”
百名义儿纪律性比较好,时穿一声令下,他们以十人为一队,士官开始分发马车上的武器,士兵开始扎束武装带,并往武装带上挂上火药盒、手雷、战刀。而那六十位大龄火枪手,经过了剿匪作战,显得更是不慌不忙了……不一会,团练们整装完毕,这时,长枪手的队伍还有点乱糟糟。
时穿带出来的长枪手都是崔庄本地人,他们的家眷大多在作坊里做工、或者在时家田里务农,这些人忠心上没有问题,但可惜由于时穿不好明目张胆的,按练兵方式训练他们阵法以及团队作战,所以长枪手们遇敌显得有点慌乱——毕竟,对面是凶名卓著的梁山水寇。
对面来的人也远远发现了这支队伍。队伍前方虽然没有披红绸的锣鼓队,但队伍中央的马车上贴着大大的双喜字,而随行的马车、箱子上也都贴着双喜,显示这可能是支新婚队伍。他们毫不避让,迎着时穿这支队伍直着赶上来,等他们到了弓箭射程外,几个人还越前嚣张地射出示威的一箭,警告这面的队伍停步。
果然是胆大包天的匪徒,十几个人,敢冲击二百多人的队伍。
古代打仗的场景,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可笑——对面十多人各个骑着马,但只有两个人背后插着小旗。这种小旗在古代被称为“认军旗”,在没有步话机、对讲机的时代,士兵全靠这面小旗认定归属,并随同它前进撤退。
刚才射箭的那人,背后小旗上绣着一个大字——“张”。此人长相英俊,年龄在三十岁上下,显得很英气。另外那位背插小旗的汉子则似乎显得懦弱,马身尾随在张姓将领之后,不敢稍稍越过——他背后的旗子上绣着“董”。
董姓将领显得很市侩,而张姓将领则浑身充满军队的味道,举手投足干净利索,身后虽然只有十多名小兵,但却按照大宋的严格操典排兵布阵,俨然千军万马在手。
此时,时穿队伍里的马车已经卸了马,骡马都被牵到车子后面,交给三十名义儿以及长枪手们看护,车身则堆成垒,七十名义儿手持火枪瞄准了对方,而六十位大龄火枪手则钻入车底,用火枪口瞄准了对方。
对面这伙人其实已经在火枪射程里了,但时穿不发话,受到严格训练的团练们也没有开火的意识。
稍倾,六十名长枪手跑动着竖起了长枪,填补了车身之间的空隙,时穿左右看了看,觉得自己的布置没有问题,他跳上一匹马,施施然的走出街垒,扬声问:“对面来的可是张指挥使,人称‘没羽箭张青’?”
那位张姓将领稍稍一愣,拉住了马缰绳,时穿不等对方回答,又转向了旁边的董姓将领,开口问:“这位可是郓城县总捕头、绰号‘一撞直’的董平?”
没羽箭张青吹了个口哨——噢,宋人叫“打了个唿哨”,他仔细张望了一下时穿,开口问:“咱们以前认识?”
时穿咧嘴笑了:“我以前曾是大将,见过两位的海捕文书。”
第359章我见过两位的海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