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朝堂上的争论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感谢听雨蔷薇、归唐书友的打赏)
“陛下,万不可如此!”
首先站出来反对李亨提议的是哥舒翰。
在众臣的惊讶及李隆基和李亨的意外中哥舒翰奏道:“陛下,杨元帅刚刚率军取得了潼关防御战的胜利,镇服了潼关诸将,杨元帅在指挥潼关防御战中指挥得当,很有气魄,军事才能卓著,让罪臣都很是敬佩,如今平叛之大业未竟,潼关依然是叛军最想攻取的关隘,要是另遣一将指挥潼关战事,必须要重新熟悉潼关事务,诸将不一定会服从指挥,那样会坏了大事。叛军的攻城可能会一直持续,临阵换将是大忌,因此臣觉得理应让杨元帅继续统帅潼关兵务!臣也支持杨元帅刚才所说,要依潼关城而守,不能轻易出关作战,不然灵宝的惨剧可能重演!”
灵宝兵败前,潼关的形势比现在还要好,叛军苦攻六个月无果后,退守陕郡附近,那时候叛军的士气可是很低迷,灵宝之战后叛军士气大振,即使攻打潼关不得,士气也远比之前好,据最新的探报,叛军在沿途多个地方设立了伏击点,就是期望我军趁胜追击,再打一次灵宝之战的。这种情况下,万不能率军出关作战,不然后果难以预料。
哥舒翰判断叛军依然会再挥军进攻潼关的,他希望杨晞依然能领军镇守。
他这样想,这样说,并不是表明与杨国忠的裂隙没有了,他只是从大局考虑,也认可了杨晞的能力,不希望因为临阵换将导致潼关再现乱局,所以才会在李亨提议换帅后,马上奏言。
当然,他与李亨关系也不好,不然也不会第一个站出来表明此议。
哥舒翰虽然被朝廷免了一切职务,但其威望还是在的,到底这位老将身经百战,鲜有败绩,灵宝之战前几乎每战必胜,他这样从大局角度一说,连李亨也不好再站出来坚持己见,其他原本有此意的朝臣,也在听了哥舒翰的话后退缩了。
不过这时候杨国忠却站了出来,向李隆基作礼奏道:“陛下,臣也担心杨晞没能力继续指挥后续战事,臣支持朝廷另委一将指挥潼关之军,并统御大军负责后续的平叛战事!杨晞年少,此前又没有从军打仗过,此次能指挥潼关诸军取得防御战的胜利,全赖其胆大妄为的个性,还有上天的神助!但臣担心他继续领军会让陛下失望,因此建议陛下,还是另择一将领军为好!”
杨国忠这样说是担心杨晞继续指挥战事遭遇败绩,前面树立的威望、立下的战功都毁于一旦,不如见好就收,将潼关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其他人,将平定叛乱的重任交给其他人指挥。
杨晞立下的战功已经非常大了,凭这点战功可以获取非常大的奖赏。
这是杨晞的资本,杨家的荣耀,凭这些军功可以在朝堂上立足,并有后续的发展了。当然杨国忠也当心杨晞在作战指挥时候遭遇意外,受伤或者身死,那样的话他可是哭都来不及了。
杨晞不可能完全明白杨国忠是怎么想的,但无论杨国忠怎么想,他都不会放弃继续领军的机会,此前在送给杨国忠的信中他也表示过这观点,只是他想不到杨国忠竟然没理会,或者不同意他所言,看来一会要与杨国忠好生交流一下,将利害都详细说给他这位父亲听。
杨晞不想当殿发表与父亲不一样的意见,也就没站出来说什么,他相信如此大事李隆基不可能马上就下决定的,而且他在杨国忠退下后,交换了神色,杨国忠有点明白他眼神中的意思,犹豫了一下后对魏方进使了眼色。
魏方进马上站出来,在向御座上的李隆基行了一礼后慷慨陈词道:“陛下,臣不赞同杨相公之说,臣觉得哥舒老将军之言有理,临阵换将是大忌,理应让杨元帅继续统御潼关兵马!”
韦见素也站出来,附和魏方进的意思,不过他也主要是从大局考虑,认为临阵换将不可取。
武部侍郎萧华却站出来反对让杨晞继续统领潼关兵马,反对理由就是杨晞太年轻,不可能完全掌控局势,经验又不足,没办法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万一作战不利那就是祸事了。
但支持杨晞继续领军的魏方进马上反唇相讥,说汉之霍骠骁领军时候年不过十七,立下不世功业时候也才二十左右,太宗皇帝领军解雁门之围时候才不过十六岁,有志不在年高,就从杨晞在潼关的表现可以看出来,这个少年人完全可以胜任马兵元帅之职,有能力继续指挥战事。
朝堂上吵的不可开交,御座上的皇帝李隆基也皱起了眉,也就在众臣继续争吵间,杨国忠在用力咳嗽了几下后,走到殿前,对李隆基作礼奏道:“陛下,此事你好生考虑一下再做决定吧!今日这般吵闹,也争论不出个结果来!想必杨晞归来,还有许多要事要向陛下单独禀奏,凡事待杨晞将事儿禀报完毕后,再作考虑!”
听杨国忠也这样说了,李隆基想了想后也马上同意了,挥挥手示意众臣不要再吵了,“诸位爱卿不要再吵闹了,此事待朕好生考虑一下再做决定,散朝!”
说着也没再理会殿内诸臣的反应,顾自走了。身侧侍立的高力士马上跟着离去。
李隆基这么果断地走了,让杨晞很是意外,今日朝会不是要讨论很多大事吗?怎么吵闹一番后,李隆基也不继续主持朝会,与众臣们商议事了,哥舒翰这个老将要如何处断,是不是要处罚他也没说,这皇帝当的,还真是有些不称职。
皇帝走了,众臣也没办法继续再争论,相继离开了兴庆殿,单独或者结伴离去。
杨国忠也在低声吩咐了魏方进及韦见素几句,再唤过一名小宦官,小声叮嘱几句后,这才让杨晞随他去面圣。
“父亲,你为何反对让孩儿继续在潼关领军?”在与杨国忠相伴往李隆基寝宫而去的时候,杨晞直言问道。
杨国忠有点尴尬地说道:“晞儿,为父是怕你在潼关有个意外,战场上刀箭无情,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你娘可要哭死了!”
裴柔已经知道杨晞去潼关领军的事,好几天在府上大哭大闹,杨国忠都不敢回去,怕面对夫人的哭诉。面对儿子的质问,他也只能先拿这个理由解释,在看到边上没人后,这才将他其他想法说出来,表示他是想见好就收,不让杨晞再去冒风险,以免出现意外的。
“父亲请放心,只要朝廷不对孩儿的决定干涉,孩儿一定能指挥手下人马,继续打胜战,继续立功的!”杨晞压低声音对自己的老爹说道:“父亲在军中亲信不多,孩儿现在已经将潼关诸将镇服,要是这些人以后都能被父亲所用,那父亲在文武之道上的影响都会非常大的,孩儿也会在军中更有威望,这应该是父亲最希望看到的!”
杨晞的一番豪言壮语让杨国忠惊呆了!
C
(感谢听雨蔷薇、归唐书友的打赏)
“陛下,万不可如此!”
首先站出来反对李亨提议的是哥舒翰。
在众臣的惊讶及李隆基和李亨的意外中哥舒翰奏道:“陛下,杨元帅刚刚率军取得了潼关防御战的胜利,镇服了潼关诸将,杨元帅在指挥潼关防御战中指挥得当,很有气魄,军事才能卓著,让罪臣都很是敬佩,如今平叛之大业未竟,潼关依然是叛军最想攻取的关隘,要是另遣一将指挥潼关战事,必须要重新熟悉潼关事务,诸将不一定会服从指挥,那样会坏了大事。叛军的攻城可能会一直持续,临阵换将是大忌,因此臣觉得理应让杨元帅继续统帅潼关兵务!臣也支持杨元帅刚才所说,要依潼关城而守,不能轻易出关作战,不然灵宝的惨剧可能重演!”
灵宝兵败前,潼关的形势比现在还要好,叛军苦攻六个月无果后,退守陕郡附近,那时候叛军的士气可是很低迷,灵宝之战后叛军士气大振,即使攻打潼关不得,士气也远比之前好,据最新的探报,叛军在沿途多个地方设立了伏击点,就是期望我军趁胜追击,再打一次灵宝之战的。这种情况下,万不能率军出关作战,不然后果难以预料。
哥舒翰判断叛军依然会再挥军进攻潼关的,他希望杨晞依然能领军镇守。
他这样想,这样说,并不是表明与杨国忠的裂隙没有了,他只是从大局考虑,也认可了杨晞的能力,不希望因为临阵换将导致潼关再现乱局,所以才会在李亨提议换帅后,马上奏言。
当然,他与李亨关系也不好,不然也不会第一个站出来表明此议。
哥舒翰虽然被朝廷免了一切职务,但其威望还是在的,到底这位老将身经百战,鲜有败绩,灵宝之战前几乎每战必胜,他这样从大局角度一说,连李亨也不好再站出来坚持己见,其他原本有此意的朝臣,也在听了哥舒翰的话后退缩了。
不过这时候杨国忠却站了出来,向李隆基作礼奏道:“陛下,臣也担心杨晞没能力继续指挥后续战事,臣支持朝廷另委一将指挥潼关之军,并统御大军负责后续的平叛战事!杨晞年少,此前又没有从军打仗过,此次能指挥潼关诸军取得防御战的胜利,全赖其胆大妄为的个性,还有上天的神助!但臣担心他继续领军会让陛下失望,因此建议陛下,还是另择一将领军为好!”
杨国忠这样说是担心杨晞继续指挥战事遭遇败绩,前面树立的威望、立下的战功都毁于一旦,不如见好就收,将潼关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其他人,将平定叛乱的重任交给其他人指挥。
杨晞立下的战功已经非常大了,凭这点战功可以获取非常大的奖赏。
这是杨晞的资本,杨家的荣耀,凭这些军功可以在朝堂上立足,并有后续的发展了。当然杨国忠也当心杨晞在作战指挥时候遭遇意外,受伤或者身死,那样的话他可是哭都来不及了。
杨晞不可能完全明白杨国忠是怎么想的,但无论杨国忠怎么想,他都不会放弃继续领军的机会,此前在送给杨国忠的信中他也表示过这观点,只是他想不到杨国忠竟然没理会,或者不同意他所言,看来一会要与杨国忠好生交流一下,将利害都详细说给他这位父亲听。
杨晞不想当殿发表与父亲不一样的意见,也就没站出来说什么,他相信如此大事李隆基不可能马上就下决定的,而且他在杨国忠退下后,交换了神色,杨国忠有点明白他眼神中的意思,犹豫了一下后对魏方进使了眼色。
魏方进马上站出来,在向御座上的李隆基行了一礼后慷慨陈词道:“陛下,臣不赞同杨相公之说,臣觉得哥舒老将军之言有理,临阵换将是大忌,理应让杨元帅继续统御潼关兵马!”
韦见素也站出来,附和魏方进的意思,不过他也主要是从大局考虑,认为临阵换将不可取。
武部侍郎萧华却站出来反对让杨晞继续统领潼关兵马,反对理由就是杨晞太年轻,不可能完全掌控局势,经验又不足,没办法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万一作战不利那就是祸事了。
但支持杨晞继续领军的魏方进马上反唇相讥,说汉之霍骠骁领军时候年不过十七,立下不世功业时候也才二十左右,太宗皇帝领军解雁门之围时候才不过十六岁,有志不在年高,就从杨晞在潼关的表现可以看出来,这个少年人完全可以胜任马兵元帅之职,有能力继续指挥战事。
朝堂上吵的不可开交,御座上的皇帝李隆基也皱起了眉,也就在众臣继续争吵间,杨国忠在用力咳嗽了几下后,走到殿前,对李隆基作礼奏道:“陛下,此事你好生考虑一下再做决定吧!今日这般吵闹,也争论不出个结果来!想必杨晞归来,还有许多要事要向陛下单独禀奏,凡事待杨晞将事儿禀报完毕后,再作考虑!”
听杨国忠也这样说了,李隆基想了想后也马上同意了,挥挥手示意众臣不要再吵了,“诸位爱卿不要再吵闹了,此事待朕好生考虑一下再做决定,散朝!”
说着也没再理会殿内诸臣的反应,顾自走了。身侧侍立的高力士马上跟着离去。
李隆基这么果断地走了,让杨晞很是意外,今日朝会不是要讨论很多大事吗?怎么吵闹一番后,李隆基也不继续主持朝会,与众臣们商议事了,哥舒翰这个老将要如何处断,是不是要处罚他也没说,这皇帝当的,还真是有些不称职。
皇帝走了,众臣也没办法继续再争论,相继离开了兴庆殿,单独或者结伴离去。
杨国忠也在低声吩咐了魏方进及韦见素几句,再唤过一名小宦官,小声叮嘱几句后,这才让杨晞随他去面圣。
“父亲,你为何反对让孩儿继续在潼关领军?”在与杨国忠相伴往李隆基寝宫而去的时候,杨晞直言问道。
杨国忠有点尴尬地说道:“晞儿,为父是怕你在潼关有个意外,战场上刀箭无情,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你娘可要哭死了!”
裴柔已经知道杨晞去潼关领军的事,好几天在府上大哭大闹,杨国忠都不敢回去,怕面对夫人的哭诉。面对儿子的质问,他也只能先拿这个理由解释,在看到边上没人后,这才将他其他想法说出来,表示他是想见好就收,不让杨晞再去冒风险,以免出现意外的。
“父亲请放心,只要朝廷不对孩儿的决定干涉,孩儿一定能指挥手下人马,继续打胜战,继续立功的!”杨晞压低声音对自己的老爹说道:“父亲在军中亲信不多,孩儿现在已经将潼关诸将镇服,要是这些人以后都能被父亲所用,那父亲在文武之道上的影响都会非常大的,孩儿也会在军中更有威望,这应该是父亲最希望看到的!”
杨晞的一番豪言壮语让杨国忠惊呆了!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