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撤军琐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来时骑军不足五千人,返回的时候却七千有余,实力未降反而有所提高。那怕在此次与西夏骑兵对决的战役中,还付出了近两千人的伤亡。
至于往年屡受骚扰的百姓跟边军,今年死伤的人数更是大大降低。尽管消耗了朝廷用于备战的粮食,可边关的百姓今年,终于能过上一个安心的大年夜。
除了布置在过关的武卫,还有潜伏在这里的布衣阁探哨,出于警戒原因没法返回家中与亲人团圆。其余选定的骑军将士,也开始陆续接受边关军民的感谢,返回骑军驻地成都府。
看着老百姓洒泪送行骑兵将士,这些百姓也第一次感受到,老百姓对于军人家崇拜之情。相比往年老百姓,总指责朝廷养的边军酒囊饭袋,今年这种指责却没有。
尽管忙乎了近三月,可边城的官员还是士兵,都能感受到那些收留进城居住的边民,对于他们态度的转变。这也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老百姓还是分的清是非。
他们不奢望什么大富大贵,只寄望于这些朝廷的官员跟将士。能保他们过一个安宁的生活,少受一些番邦游牧骑兵的掳杀。平时穷一点,那只能怨他们不努力。
可一年到头幸苦赚到钱,到头来让游牧骑兵抢个精光,一家老小还死的死伤的伤。老百姓自然心有怨气,觉得朝廷的官员跟将士太过窝囊,不能给他们一个安全的保障。
望着这些百姓拿出一年积攒下来的粮食,塞给这些第一次享受百姓热情的将士。所谓的出城劳军,洒泪相送的场景,在这个战乱之地多少年没上演过了?
做为各城的边军将士,尽管有些羡慕骑军官兵,初来此地打了一次仗。就让边关的百姓如此爱戴于他们,却也明白相比骑军官兵,他们这些人替百姓做的事情真心太少。
人心都是肉长的。谁对自己好,老百姓非常清楚。今年他们不但得到朝廷救助,还在城里保存住性命。
现在边关敌情以解,意味着他们都能陆续返家。过一个几年来相对舒坦的大年夜。老百姓怎能不记,眼前这支天子亲卫军的恩情呢?
有意让骑军将士感受一下,什么叫军民鱼水情的赵孝锡,看着平时冷酷无情的骑军将士。这会面对百姓的敬酒送东西时,反倒一个个紧张的不行,拿又不好,不拿又不行。
以一身普通骑军装扮站在队伍中的赵孝锡,很快传令前面出风头的骑兵千人将。可以喝一口百姓送的水,食物跟酒就不要拿了。边民过的苦,此行他们已然有目共睹。
有了赵孝锡的命令。骑军打头的高茗君,朝那些出城送行的百姓道:“多谢众乡亲的好意,我们骑军有军规,不能随意接受百姓的馈赠。
还请乡亲们体谅,别让我等犯军规才好。此次骑军撤军。是为了下次再来,我们此次离开,也不意味着永远不再来。只要边关有敌情,骑军将士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
今日我等就要离开,高某心中也着实不舍。难得有幸与众乡亲共战一场,那高某也不能太不近人情。众将士听令,接乡亲们一碗水。记住这里乡亲的心意。喝完水,全军继续前进!”
听到高茗君这样说,这些边民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才叫王者之师。也不再强求那些骑兵接东西喝酒,纷纷端上碗给骑兵倒水,算是尽他们一份微薄的感恩之心。
看着眼前的一幕。陪骑在赵孝锡身边的段誉,也是一脸感动的道:“赵兄,你手下这些骑兵,真可谓王者之师!能得百姓如此厚待,此生足矣啊!”
对这位大理世子的感叹。赵孝锡却微笑的道:“段兄客气了,眼下这支骑军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与其说骑军是王者之师,不如说这次骑军北上,只是尽到了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罢了。
若是一支朝廷的军队,连最基本的保家卫国都做不到,又何谈他们是朝廷供养的军队呢?这些百姓苦了几年,好不容易今天能过个舒坦年,他们自然感恩骑军的到来。
以其说他们舍不得骑军离开,是因为骑军今年打了个大胜仗。还不如说,这里的百姓渴望和平,能过上安宁的小日子啊!”
这些话也许说的容易,可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尤其在宋朝这种推荐文治的大氛围下,武将跟官兵保家卫国的积极性,真的可想而知。
此次若非骑军头上,有这个天子卫率的头衔,加上赵孝锡这个郡王钦差亲自出马。这一仗恐怕根本不可能,打出现在这番成绩来。
一般的文臣武将担任钦差,单单要得到这些地头蛇官员的配合,就需要好好的沟通一番。绝对不象赵孝锡这样,拿到先斩后奏之权后,让这些路府官员都要忌惮一二。
更何况,此次指挥对西夏作战,处置不当违抗将领的官员。赵孝锡给予的处置办法,并非以往向朝廷上折,参这些官员一本,等待朝廷收拾这些不配合的官员。
而是直接先斩后奏,那怕他是个文官,赵孝锡也先斩了再说。这种血淋淋的铁血政策,令边关的这些各城官员跟守军将领,对赵孝锡也可谓又敬又怕。
乱世用重典!
在这种边境长年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拖拖拉拉办事不是赵孝锡的风格。除非对方官至知州那处级别,不然普通的一城文官,敢不遵将领等待的命运就是被斩杀。
此次骑军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跟这些边城官员守军的配合,也可谓是分不开的。无论后勤还是补给方面,都可谓将令通行无识。
这年头打仗,没有稳固的后勤保障,赵孝锡同样会抓瞎。会影响他的战略布局,想让骑军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只怕也不太可能。
换做其它钦差大臣过来,或者一些老将出马提价统帅。这里的官员,决计不象赵孝锡到来时那样,要人给人,要钱出钱,要力出力。基本上,没人敢给赵孝锡制造麻烦。
原因很简单,赵孝锡是皇族成员,就算此次打败了。到时候追究起责任来,还是那些不配合的官员倒霉。就算他杀了一些官员,到现在朝廷不什么都没说吗?
至于那些知州级别的官员,更是清楚这位郡王爷的武夫性格。江南知州被秋后问斩,可就今年刚发生的事情。他们那敢去触这个霉头?
连各路的最高长官,都要无条件听命于赵孝锡这位郡钦差的命令。下面那些知府跟小城官员,又岂敢对赵孝锡敷衍了事?除非他们真的活够了!
喝过老百姓的一碗水,骑军也没直接摔碗走人,相反很客气把碗递回马旁的百姓。这年头,一个碗也不便宜,轻易也是舍不得的随便摔的。
喝完水的骑军,随着高苟君下令上马之后,全军骑兵立刻翻身上马。沿着回成都的路,慢慢提速的离开,将这些送行的百姓抛在马后。至于 下次骑军,何时在来这个地方,那就只有天知道瞎子!
今年西夏吃了这么大的亏,又被吐蕃跟辽国折腾了一番。如果他们再不老实点行事,后果真的不可预料。所以,与西夏接壤的边境,至少两到三年将无战事。
除了这些返回成都大营的骑军大部队,还有一支小分队则由三百骑兵组成,带队的统兵将领。正是此次战役结束,正式转正为游击将军的王子殊。
他们此次并非押送俘虏跟战利品进军,相反每个骑兵身上,大多都绑着一个盒子。那些盒子里,乘放的都是此次战役中牺牲的骑军官兵骨灰。
这些骨灰都是前次出京时,赵孝锡带出来的武勋跟官员子弟骨灰。虽说军人战死沙场是常事,可赵孝锡还是希望,让这些阵亡的将士能回到故里亲人身边安葬。
至于另外一部分骨灰,遵照赵孝锡的意思,全部带回成都安葬。他们的名字,也将被铭刻于骑军阵亡将士的纪念碑上,让他们享受死后的荣耀。
有关这些事情,赵孝锡都得到了赵煦的同意。这也算是,赵孝锡替骑军众将士,申请的一个额外福利。以提升骑军的凝聚力,还有朝廷将士对这份当兵吃粮的认可度。
都说好男不当兵,可赵孝锡清楚,要想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愿。让四方臣服于大宋,军人的地位必须有所提高。而骑军算是一个样板部队,让大宋的百姓先有过适应过程。
这年头都好立什么牌坊,现在赵孝锡提出的英雄纪念碑,何尝不是替军人树立的一个牌坊呢?能够在死后流芳百世,不正是文臣武将们所推崇的吗?
若是一下子在全军推选,阻力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可现如今,有近三百武勋跟官员家的子弟阵亡,他们将是赞同立这座纪念碑的支持者。
都说死者为大,现在这些官员的子弟死了。谁还在这件事情上揪着不放,后果会如何,只要是个聪明人都清楚。这也是赵孝锡,敢于开这个先例的原因。
都说人好脸面,现在这些武将跟官勋家子弟死了。能让子弟享受一下香火祭奠,那个武将跟官勋不会同意呢?反对立这个纪念碑,就是不给这些阵亡家属的面子。这事谁敢做?
来时骑军不足五千人,返回的时候却七千有余,实力未降反而有所提高。那怕在此次与西夏骑兵对决的战役中,还付出了近两千人的伤亡。
至于往年屡受骚扰的百姓跟边军,今年死伤的人数更是大大降低。尽管消耗了朝廷用于备战的粮食,可边关的百姓今年,终于能过上一个安心的大年夜。
除了布置在过关的武卫,还有潜伏在这里的布衣阁探哨,出于警戒原因没法返回家中与亲人团圆。其余选定的骑军将士,也开始陆续接受边关军民的感谢,返回骑军驻地成都府。
看着老百姓洒泪送行骑兵将士,这些百姓也第一次感受到,老百姓对于军人家崇拜之情。相比往年老百姓,总指责朝廷养的边军酒囊饭袋,今年这种指责却没有。
尽管忙乎了近三月,可边城的官员还是士兵,都能感受到那些收留进城居住的边民,对于他们态度的转变。这也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老百姓还是分的清是非。
他们不奢望什么大富大贵,只寄望于这些朝廷的官员跟将士。能保他们过一个安宁的生活,少受一些番邦游牧骑兵的掳杀。平时穷一点,那只能怨他们不努力。
可一年到头幸苦赚到钱,到头来让游牧骑兵抢个精光,一家老小还死的死伤的伤。老百姓自然心有怨气,觉得朝廷的官员跟将士太过窝囊,不能给他们一个安全的保障。
望着这些百姓拿出一年积攒下来的粮食,塞给这些第一次享受百姓热情的将士。所谓的出城劳军,洒泪相送的场景,在这个战乱之地多少年没上演过了?
做为各城的边军将士,尽管有些羡慕骑军官兵,初来此地打了一次仗。就让边关的百姓如此爱戴于他们,却也明白相比骑军官兵,他们这些人替百姓做的事情真心太少。
人心都是肉长的。谁对自己好,老百姓非常清楚。今年他们不但得到朝廷救助,还在城里保存住性命。
现在边关敌情以解,意味着他们都能陆续返家。过一个几年来相对舒坦的大年夜。老百姓怎能不记,眼前这支天子亲卫军的恩情呢?
有意让骑军将士感受一下,什么叫军民鱼水情的赵孝锡,看着平时冷酷无情的骑军将士。这会面对百姓的敬酒送东西时,反倒一个个紧张的不行,拿又不好,不拿又不行。
以一身普通骑军装扮站在队伍中的赵孝锡,很快传令前面出风头的骑兵千人将。可以喝一口百姓送的水,食物跟酒就不要拿了。边民过的苦,此行他们已然有目共睹。
有了赵孝锡的命令。骑军打头的高茗君,朝那些出城送行的百姓道:“多谢众乡亲的好意,我们骑军有军规,不能随意接受百姓的馈赠。
还请乡亲们体谅,别让我等犯军规才好。此次骑军撤军。是为了下次再来,我们此次离开,也不意味着永远不再来。只要边关有敌情,骑军将士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
今日我等就要离开,高某心中也着实不舍。难得有幸与众乡亲共战一场,那高某也不能太不近人情。众将士听令,接乡亲们一碗水。记住这里乡亲的心意。喝完水,全军继续前进!”
听到高茗君这样说,这些边民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才叫王者之师。也不再强求那些骑兵接东西喝酒,纷纷端上碗给骑兵倒水,算是尽他们一份微薄的感恩之心。
看着眼前的一幕。陪骑在赵孝锡身边的段誉,也是一脸感动的道:“赵兄,你手下这些骑兵,真可谓王者之师!能得百姓如此厚待,此生足矣啊!”
对这位大理世子的感叹。赵孝锡却微笑的道:“段兄客气了,眼下这支骑军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与其说骑军是王者之师,不如说这次骑军北上,只是尽到了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罢了。
若是一支朝廷的军队,连最基本的保家卫国都做不到,又何谈他们是朝廷供养的军队呢?这些百姓苦了几年,好不容易今天能过个舒坦年,他们自然感恩骑军的到来。
以其说他们舍不得骑军离开,是因为骑军今年打了个大胜仗。还不如说,这里的百姓渴望和平,能过上安宁的小日子啊!”
这些话也许说的容易,可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尤其在宋朝这种推荐文治的大氛围下,武将跟官兵保家卫国的积极性,真的可想而知。
此次若非骑军头上,有这个天子卫率的头衔,加上赵孝锡这个郡王钦差亲自出马。这一仗恐怕根本不可能,打出现在这番成绩来。
一般的文臣武将担任钦差,单单要得到这些地头蛇官员的配合,就需要好好的沟通一番。绝对不象赵孝锡这样,拿到先斩后奏之权后,让这些路府官员都要忌惮一二。
更何况,此次指挥对西夏作战,处置不当违抗将领的官员。赵孝锡给予的处置办法,并非以往向朝廷上折,参这些官员一本,等待朝廷收拾这些不配合的官员。
而是直接先斩后奏,那怕他是个文官,赵孝锡也先斩了再说。这种血淋淋的铁血政策,令边关的这些各城官员跟守军将领,对赵孝锡也可谓又敬又怕。
乱世用重典!
在这种边境长年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拖拖拉拉办事不是赵孝锡的风格。除非对方官至知州那处级别,不然普通的一城文官,敢不遵将领等待的命运就是被斩杀。
此次骑军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跟这些边城官员守军的配合,也可谓是分不开的。无论后勤还是补给方面,都可谓将令通行无识。
这年头打仗,没有稳固的后勤保障,赵孝锡同样会抓瞎。会影响他的战略布局,想让骑军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只怕也不太可能。
换做其它钦差大臣过来,或者一些老将出马提价统帅。这里的官员,决计不象赵孝锡到来时那样,要人给人,要钱出钱,要力出力。基本上,没人敢给赵孝锡制造麻烦。
原因很简单,赵孝锡是皇族成员,就算此次打败了。到时候追究起责任来,还是那些不配合的官员倒霉。就算他杀了一些官员,到现在朝廷不什么都没说吗?
至于那些知州级别的官员,更是清楚这位郡王爷的武夫性格。江南知州被秋后问斩,可就今年刚发生的事情。他们那敢去触这个霉头?
连各路的最高长官,都要无条件听命于赵孝锡这位郡钦差的命令。下面那些知府跟小城官员,又岂敢对赵孝锡敷衍了事?除非他们真的活够了!
喝过老百姓的一碗水,骑军也没直接摔碗走人,相反很客气把碗递回马旁的百姓。这年头,一个碗也不便宜,轻易也是舍不得的随便摔的。
喝完水的骑军,随着高苟君下令上马之后,全军骑兵立刻翻身上马。沿着回成都的路,慢慢提速的离开,将这些送行的百姓抛在马后。至于 下次骑军,何时在来这个地方,那就只有天知道瞎子!
今年西夏吃了这么大的亏,又被吐蕃跟辽国折腾了一番。如果他们再不老实点行事,后果真的不可预料。所以,与西夏接壤的边境,至少两到三年将无战事。
除了这些返回成都大营的骑军大部队,还有一支小分队则由三百骑兵组成,带队的统兵将领。正是此次战役结束,正式转正为游击将军的王子殊。
他们此次并非押送俘虏跟战利品进军,相反每个骑兵身上,大多都绑着一个盒子。那些盒子里,乘放的都是此次战役中牺牲的骑军官兵骨灰。
这些骨灰都是前次出京时,赵孝锡带出来的武勋跟官员子弟骨灰。虽说军人战死沙场是常事,可赵孝锡还是希望,让这些阵亡的将士能回到故里亲人身边安葬。
至于另外一部分骨灰,遵照赵孝锡的意思,全部带回成都安葬。他们的名字,也将被铭刻于骑军阵亡将士的纪念碑上,让他们享受死后的荣耀。
有关这些事情,赵孝锡都得到了赵煦的同意。这也算是,赵孝锡替骑军众将士,申请的一个额外福利。以提升骑军的凝聚力,还有朝廷将士对这份当兵吃粮的认可度。
都说好男不当兵,可赵孝锡清楚,要想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愿。让四方臣服于大宋,军人的地位必须有所提高。而骑军算是一个样板部队,让大宋的百姓先有过适应过程。
这年头都好立什么牌坊,现在赵孝锡提出的英雄纪念碑,何尝不是替军人树立的一个牌坊呢?能够在死后流芳百世,不正是文臣武将们所推崇的吗?
若是一下子在全军推选,阻力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可现如今,有近三百武勋跟官员家的子弟阵亡,他们将是赞同立这座纪念碑的支持者。
都说死者为大,现在这些官员的子弟死了。谁还在这件事情上揪着不放,后果会如何,只要是个聪明人都清楚。这也是赵孝锡,敢于开这个先例的原因。
都说人好脸面,现在这些武将跟官勋家子弟死了。能让子弟享受一下香火祭奠,那个武将跟官勋不会同意呢?反对立这个纪念碑,就是不给这些阵亡家属的面子。这事谁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