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上次在临淄接待曹操之后,又有两个月未见了。
刘备倒没什么变化,穿着普通的常服,戴着刘氏冠,两撇八字胡,外貌威严,踏步进门。
令人意外的是,在他的身边,除了平时跟随的牵招、简雍、左继等几名亲信以外,还有太史慈王钧以及另外一名面容俊朗的年轻官员。
“四弟。”
刘备又惊又喜,高兴地道:“你怎么在此?”
陈暮笑道:“徐州的事情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下个月景兴师兄会去担任琅琊相,东海国也由原沛相陈珪代理,南方稳定,则应该专注于北方。”
“嗯。”
刘备点点头,上来牵着他的手道:“走,进去再说。”
一行人进入了厅内,分列而座。
刘备当仁不让地坐在了主位之上,他的左右两侧下手分别是陈暮和田丰,其次就是牵招、简雍、左继、王钧、阎忠、徐荣等人。
等大家都落座后,陈暮看着王钧笑道:“相衡兄,自去岁一别,倒是许久未见,怎么今天你也在此地?”
太史慈在这里不奇怪,毕竟他是前线将领,但王钧在这里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作为曾经的常侍,自董太后驾崩,董卓掌权之后,王钧就逃离洛阳,常年定居于济南。
因为当初刘备是济南相,王钧为了照顾自己的亲弟弟,就给弟弟谋了个著县县尉,著县在济南境内,方便刘备照拂。
后来天下大乱,王钧就举家搬迁到了著县,去年过年的时候,青州大聚会,除了前线的将领以外,很多人都来临淄开会,王钧也受邀过来,诸多老友聚过餐,又很快各奔东西了。
按理来说,刘备为了感谢王钧当初的照顾,赐了不少田地给他家族,让他家族在著县当起了大地主,王钧现在应该在著县颐养天年才是。
王钧解释道:“蒙玄德赏识,前岁我弟容被擢为般县令,因治理地方出色,玄德又召我弟来平原,提为平原令,我那时刚好在般县,便与弟一同过来了。”
“原来如此。”
陈暮颇为惊讶地看了看那位年轻的官员,那人也正向他微微拱手行礼致意,看来这人就是王钧的弟弟王容,当初还怕是个纨绔子弟,没想到不仅不是,还挺有才干。
刘备环顾四周,见有两个生面孔,不由好奇问道:“四弟,此二人是?”
王钧和太史慈看到阎忠徐荣,顿时露出惊讶的表情。刘备和阎忠徐荣不认识,是因为他跟二人几乎没怎么打交道,顶多是一面之缘,多年过去,早就忘得干干净净。
但王钧太史慈可清楚得很,当初在洛阳的时候,阎忠就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商量事情。而徐荣作为董卓大将,搞情报工作的太史慈以及当时还在皇宫里的王钧,怎么可能对他没印象?
陈暮笑道:“大哥,这就是阎义先生及其义子徐正,我曾经与大哥说过,他们是来自关中的隐士,原本是想请大哥一起拜访,可惜大哥行色匆匆,一直没有时间,此次我来,就特意请二位出山相助。”
王钧太史慈听到这句话,互相对视一眼,很默契地闭上了嘴巴没有揭穿。
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二人还是拎得很清楚。
“原来是阎义先生和徐壮士!”
刘备连忙站起来,向二人拱手道:“之前曾听说过二位的名声,本想登门拜访,奈何俗事缠身,不得空闲,今日相见,荣幸之至。”
早听闻刘备礼贤下士,没想到已经身居州牧之位,还能有如此礼仪,当真是让人钦佩。
阎忠徐荣互相对视一眼,也马上站起来拱手道:“明公贤名威震四海,我们在关中亦早有耳闻,如今避托于青州,正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青州之安危,便是我之安危,我等愿为明公效力,保青州之平安。”
“好好好。”
刘备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其实他不知道二人的能力,但既然是陈暮认可,那自然就不同,马上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们便先跟着四弟吧,听他调遣就是,快坐快坐。”
“多谢明公!”
二人见刘备没认出他们,都松了一口气坐下。
等互相见面的话说完之后,刘备看着厅内人才济济,忽然有些感慨,叹了口气。
陈暮奇怪道:“怎么了大哥,为何唉声叹气。”
“唉。”
刘备又叹了口气,说道:“只是今日看到四弟与相衡相聚,忽地又想起了康帝。”
先帝一般是指上一个皇帝,如今刘虞的前面,就是刘辩。所以现在已经不能称呼刘宏为先帝,而应该称呼为康帝。
康帝去世都七八年了,皇帝都换了两三个,刘备怎么忽然想起他来了。
陈暮纳闷道:“康帝已驾崩数年,大哥还挂念着吗?”
“是啊。”
刘备摇摇头:“遥想中平年时,虽有黄巾之乱,然黄巾之后,亦是国泰民安,天下承平。若是康帝没有驾崩,想来这大汉,也不至于沦落到此般境地吧。”
“这都是董卓的过错,玄德不必伤怀。”
王钧劝慰了一句。
“不止是董卓,当年康帝肆无忌惮地收税,引得各地豪强起兵造反,大汉遍地烽火狼烟,亦是因常侍们的怂恿而致。”
刘备口直心快地将豪强之乱的根源说出来,忽然瞥见王钧有些尴尬,连忙又补了句:“当然,相衡为人忠直,自然未曾参与其中,这一切都不关相衡的事情。”
王钧不着痕迹地看了眼陈暮,尴尬道:“那是自然,我那时不过是个黄门令,又无权势,如何能如张让赵忠他们一般,怂恿天子为害天下?”
陈暮瞥了他一眼,在心中里说,嗯,这事我干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王钧这小子知道我很多黑历史,要不要把他灭口算了?
刘备继续道:“不过此事也不能怪天子,那时天子收田税,本就是豪强们侵占百姓田土,又不纳税款,天子也是无奈之举,这些都只能怪天下蛀虫太多,不仅不报效国家,反而起兵作乱!”
这次又提到豪强作乱了?
嗯,幸好荀和不在这里,不然要灭口的人估计得多一个。
“还有董卓!”
刘备忽然重重一拳打在桌子上,咬牙切齿道:“欺压先帝,盗掘陵墓,毒杀陈留王,又裹挟先帝去长安,害得先帝死于乱兵之中,此等恶贼,罪不容赦。”
场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凝。
阎忠太史慈王钧徐荣四人嘴角微微抽搐,眼皮子疯狂跳动。
徐荣会这样,是因为内心不安,他毕竟是董卓故将,帮董卓做了一些坏事,听到刘备在那诉说董卓的恶行,心中当然惧怕。
至于阎忠太史慈和王钧,三人几乎同时看向陈暮。
阎忠看过来是因为他知道董卓上位,完全是陈暮怂恿的。如果不是陈暮出毒计,董卓想要在洛阳掌权,难度相当大。
而太史慈和王钧则是知道陈留王和先帝没有死,被陈暮用计调包了出去,现在被送到海外去了。
看着几个人偷偷摸摸在瞄自己,陈暮眼观鼻,鼻观心,老神在在,纹丝不动。
嗯,要灭口的人又多了几个,再把侯栩干掉,自己这些年干的那些脏事,就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要不要这么做呢?
好纠结呀。
“明公,董卓虽残暴,然毕竟已身死多年,吃了恶果,此等小人,便毋须再提。”
就在此时,田丰站出来说道:“当务之急,还是要剪除袁绍这等逆贼,只要将袁绍除去,则北方大定,明公届时可带甲百万,气吞天下,方能恢复我大汉江山!”
“嗯,不错。”
刘备被田丰劝说,点点头:“确实如此,只是袁绍实力还是不容小觑,恐怕短时间内,我们要想击败他,还是不容易。”
田丰顿时笑了起来,抚须得意道:“明公,丰有一计,必可平袁绍!”
“哦?”
刘备大喜道:“计将安出?”
田丰瞥了眼陈暮,高声道:“明公应该知道,如今冀州用盐,多为我青州所出,河东虽产盐,然冀州离关中千里之遥,且关中内乱不止,袁绍想得盐,极为困难。”
“若是我们断其盐,则如断其根,冀州必定内乱不止。此时袁绍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为了平息内乱,急切进攻我们。二是去关中买盐,死撑下去。”
“然关中买盐,沿途损耗极大,还得路过并州,可能会遭到鲜卑人劫掠,因此我料定袁绍撑不了多久,必定会想与我们决一死战。”
“一旦全面开战,急的不是我们,反而是袁绍。到时我们稳如泰山,利用平原诸多防区,与袁绍顽强固守,慢慢消耗。”
“只要坚守不出,等到一年半载,袁绍兵马疲惫,军中将士因为缺盐而体弱无力时,再一举进攻!”
说到最后,田丰的表情就更加得意,手一抓,狠狠地道:“届时便可一战定乾坤矣!”
断盐?
刘备被这个计策唬得一愣一愣的。
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
袁绍不是没有食盐来源,原本可以在渤海制盐。
用水煮法自春秋时期煮海盐就已经流行,齐国当时富甲天下,就是煮盐来的钱。
现在渤海被自己和公孙瓒平分,袁绍确实已经没有自己制盐的办法。
那他唯一的途径就只能从外地购买。
现在主要是从青州流入的海盐,由于离产地近,所以价格一直不算昂贵。
但如果青州把盐一断呢?
冀州的盐价瞬间飙升,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必然内乱不止,到时候.......等会,百姓苦不堪言?
刘备还没有联想到冀州因为缺盐导致的内乱影响袁绍军队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百姓的生活,顿时脸色微变,连连摇头道:“不行,此计绝对不行。”
见到刘备果然如陈暮预料的那般不同意,田丰当时候就不高兴了,上前一步直言道:“明公,此计必能令袁绍方寸乱,如何不行?”
“若是如此,冀州百姓生活必然艰难,我今被天下人称之为楷模,万民信我,若因我而死伤百姓,如何面对天下人?”
刘备不停地摆手,坚决不同意。
“明公!”
田丰当即说道:“此天下之重任在肩,万民一统之期盼,怎么可以妇人之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若是攻打袁绍,我义不容辞。”
刘备皱起眉头,指着西方道:“可关乎冀州数百万民的生死,无数黎民百姓之安危,怎么是妇人之仁?”
“少吃些盐又不会死。”
“难道元皓不知若是长久不吃盐,人会得病,会死得很快否?”
“平了冀州再给百姓盐也不迟。”
“可那时不知要死多少百姓,要让多少人家破人亡,这些债,可都会算到我刘玄德头上!”
“一统天下,方显大仁大义!”
“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我若如此,何以取信于天下,何以一统天下?”
“明公!”
田丰还在苦苦哀求,但刘备依旧不为所动。
陈暮在下面看着他们争辩,心中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
诚然,田丰的计策可行性很高,只要能够严格控制边境走私的问题,冀州确实会因为缺盐而造成内乱。
可那样的话,对冀州造成最大伤害的,不是袁绍,是百姓。
袁绍会把存盐先服务于军队,保证军队供给,以冀州的体量和存货,至少一年半载的时间,冀州军队是不会缺盐的。
但百姓不可能家中存有大量食盐,都是用完再去买,受盐价波动,可能会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内,家中就会彻底断盐,陷入没有食盐的恐慌之中。
而要等到田丰这个断盐之计对袁绍的军队造成影响,最少要一年左右。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之内,整个冀州百姓,都要遭受劫难。
可能生活物质条件不缺乏的现代人对缺少食盐的生活感到困惑。
难道没有盐,就会死吗?
不吃盐,只能说不一定会死,但会饱受折磨。
因为长期没有食盐摄入,人可能会引起休克导致死亡,同时还会伴随着各种疾病,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随时都有可能因其它并发症而死,跟艾滋病有些类似。
所以数百万人一直不吃盐的话,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用多说也该明白。
陈暮很清楚,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穷则独善其身”的刘备。
那时刘备一无所有,面对陈暮的规劝,他还有可能会收敛一下,期盼着自己将来发达之后,再“达则兼济天下”。
现在的刘备身居高位,拥有广阔的地盘和人口,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在天下各地都有好名声,就连冀州人,心中也一直对他充满好感,觉得哪怕是敌对,也依旧认为刘使君是一个好人。
因此刘备绝对不可能去砸了自己的招牌,踩了自己的口碑。
这不是偶像包袱,而是成大事者应该有的气度,如果为了一时之快,砸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名望,后事史书指不定怎么编排,这对于刘备来说,确实是件很难受的事情。
按照当时的话来说,叫做爱惜羽毛。
虽然在是否爱惜羽毛这件事上,很多有人不同的看法。
比如曹操脸皮厚,不怕被骂,就敢吃人肉,盗坟墓,屠县城,甚至还被后世人推崇伟大。
但正因为心中有这样的信念,才让人佩服,让人尊敬,不是吗?
陈暮看着老大哥慷慨激扬地对田丰诉说着大道理,恍惚间,忽然想起了那年那月,在广年的时候。
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哦。
都过去十二年了。
时间过得还真快,原来已经那么久了。
那时,他同样在跟自己讲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必也圣乎”的大道。
那时,他同样苦口婆心地告诉自己,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根基。
彼时彼刻,不就是恰如此时此刻吗?
我曾经以为我莫名来此乱世,会因朝不保夕,而不择手段,就此毒谋天下,飘零一生。
哪知道一遇刘郎才气,误了终身呀。
陈暮看着被刘备那一套大道理说得一愣一愣的田丰,忽然笑了起来。
一晃。
已是那么多年,他,依旧没有变。
飘零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心怀天下万民的少年啊!
从上次在临淄接待曹操之后,又有两个月未见了。
刘备倒没什么变化,穿着普通的常服,戴着刘氏冠,两撇八字胡,外貌威严,踏步进门。
令人意外的是,在他的身边,除了平时跟随的牵招、简雍、左继等几名亲信以外,还有太史慈王钧以及另外一名面容俊朗的年轻官员。
“四弟。”
刘备又惊又喜,高兴地道:“你怎么在此?”
陈暮笑道:“徐州的事情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下个月景兴师兄会去担任琅琊相,东海国也由原沛相陈珪代理,南方稳定,则应该专注于北方。”
“嗯。”
刘备点点头,上来牵着他的手道:“走,进去再说。”
一行人进入了厅内,分列而座。
刘备当仁不让地坐在了主位之上,他的左右两侧下手分别是陈暮和田丰,其次就是牵招、简雍、左继、王钧、阎忠、徐荣等人。
等大家都落座后,陈暮看着王钧笑道:“相衡兄,自去岁一别,倒是许久未见,怎么今天你也在此地?”
太史慈在这里不奇怪,毕竟他是前线将领,但王钧在这里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作为曾经的常侍,自董太后驾崩,董卓掌权之后,王钧就逃离洛阳,常年定居于济南。
因为当初刘备是济南相,王钧为了照顾自己的亲弟弟,就给弟弟谋了个著县县尉,著县在济南境内,方便刘备照拂。
后来天下大乱,王钧就举家搬迁到了著县,去年过年的时候,青州大聚会,除了前线的将领以外,很多人都来临淄开会,王钧也受邀过来,诸多老友聚过餐,又很快各奔东西了。
按理来说,刘备为了感谢王钧当初的照顾,赐了不少田地给他家族,让他家族在著县当起了大地主,王钧现在应该在著县颐养天年才是。
王钧解释道:“蒙玄德赏识,前岁我弟容被擢为般县令,因治理地方出色,玄德又召我弟来平原,提为平原令,我那时刚好在般县,便与弟一同过来了。”
“原来如此。”
陈暮颇为惊讶地看了看那位年轻的官员,那人也正向他微微拱手行礼致意,看来这人就是王钧的弟弟王容,当初还怕是个纨绔子弟,没想到不仅不是,还挺有才干。
刘备环顾四周,见有两个生面孔,不由好奇问道:“四弟,此二人是?”
王钧和太史慈看到阎忠徐荣,顿时露出惊讶的表情。刘备和阎忠徐荣不认识,是因为他跟二人几乎没怎么打交道,顶多是一面之缘,多年过去,早就忘得干干净净。
但王钧太史慈可清楚得很,当初在洛阳的时候,阎忠就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商量事情。而徐荣作为董卓大将,搞情报工作的太史慈以及当时还在皇宫里的王钧,怎么可能对他没印象?
陈暮笑道:“大哥,这就是阎义先生及其义子徐正,我曾经与大哥说过,他们是来自关中的隐士,原本是想请大哥一起拜访,可惜大哥行色匆匆,一直没有时间,此次我来,就特意请二位出山相助。”
王钧太史慈听到这句话,互相对视一眼,很默契地闭上了嘴巴没有揭穿。
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二人还是拎得很清楚。
“原来是阎义先生和徐壮士!”
刘备连忙站起来,向二人拱手道:“之前曾听说过二位的名声,本想登门拜访,奈何俗事缠身,不得空闲,今日相见,荣幸之至。”
早听闻刘备礼贤下士,没想到已经身居州牧之位,还能有如此礼仪,当真是让人钦佩。
阎忠徐荣互相对视一眼,也马上站起来拱手道:“明公贤名威震四海,我们在关中亦早有耳闻,如今避托于青州,正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青州之安危,便是我之安危,我等愿为明公效力,保青州之平安。”
“好好好。”
刘备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其实他不知道二人的能力,但既然是陈暮认可,那自然就不同,马上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们便先跟着四弟吧,听他调遣就是,快坐快坐。”
“多谢明公!”
二人见刘备没认出他们,都松了一口气坐下。
等互相见面的话说完之后,刘备看着厅内人才济济,忽然有些感慨,叹了口气。
陈暮奇怪道:“怎么了大哥,为何唉声叹气。”
“唉。”
刘备又叹了口气,说道:“只是今日看到四弟与相衡相聚,忽地又想起了康帝。”
先帝一般是指上一个皇帝,如今刘虞的前面,就是刘辩。所以现在已经不能称呼刘宏为先帝,而应该称呼为康帝。
康帝去世都七八年了,皇帝都换了两三个,刘备怎么忽然想起他来了。
陈暮纳闷道:“康帝已驾崩数年,大哥还挂念着吗?”
“是啊。”
刘备摇摇头:“遥想中平年时,虽有黄巾之乱,然黄巾之后,亦是国泰民安,天下承平。若是康帝没有驾崩,想来这大汉,也不至于沦落到此般境地吧。”
“这都是董卓的过错,玄德不必伤怀。”
王钧劝慰了一句。
“不止是董卓,当年康帝肆无忌惮地收税,引得各地豪强起兵造反,大汉遍地烽火狼烟,亦是因常侍们的怂恿而致。”
刘备口直心快地将豪强之乱的根源说出来,忽然瞥见王钧有些尴尬,连忙又补了句:“当然,相衡为人忠直,自然未曾参与其中,这一切都不关相衡的事情。”
王钧不着痕迹地看了眼陈暮,尴尬道:“那是自然,我那时不过是个黄门令,又无权势,如何能如张让赵忠他们一般,怂恿天子为害天下?”
陈暮瞥了他一眼,在心中里说,嗯,这事我干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王钧这小子知道我很多黑历史,要不要把他灭口算了?
刘备继续道:“不过此事也不能怪天子,那时天子收田税,本就是豪强们侵占百姓田土,又不纳税款,天子也是无奈之举,这些都只能怪天下蛀虫太多,不仅不报效国家,反而起兵作乱!”
这次又提到豪强作乱了?
嗯,幸好荀和不在这里,不然要灭口的人估计得多一个。
“还有董卓!”
刘备忽然重重一拳打在桌子上,咬牙切齿道:“欺压先帝,盗掘陵墓,毒杀陈留王,又裹挟先帝去长安,害得先帝死于乱兵之中,此等恶贼,罪不容赦。”
场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凝。
阎忠太史慈王钧徐荣四人嘴角微微抽搐,眼皮子疯狂跳动。
徐荣会这样,是因为内心不安,他毕竟是董卓故将,帮董卓做了一些坏事,听到刘备在那诉说董卓的恶行,心中当然惧怕。
至于阎忠太史慈和王钧,三人几乎同时看向陈暮。
阎忠看过来是因为他知道董卓上位,完全是陈暮怂恿的。如果不是陈暮出毒计,董卓想要在洛阳掌权,难度相当大。
而太史慈和王钧则是知道陈留王和先帝没有死,被陈暮用计调包了出去,现在被送到海外去了。
看着几个人偷偷摸摸在瞄自己,陈暮眼观鼻,鼻观心,老神在在,纹丝不动。
嗯,要灭口的人又多了几个,再把侯栩干掉,自己这些年干的那些脏事,就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要不要这么做呢?
好纠结呀。
“明公,董卓虽残暴,然毕竟已身死多年,吃了恶果,此等小人,便毋须再提。”
就在此时,田丰站出来说道:“当务之急,还是要剪除袁绍这等逆贼,只要将袁绍除去,则北方大定,明公届时可带甲百万,气吞天下,方能恢复我大汉江山!”
“嗯,不错。”
刘备被田丰劝说,点点头:“确实如此,只是袁绍实力还是不容小觑,恐怕短时间内,我们要想击败他,还是不容易。”
田丰顿时笑了起来,抚须得意道:“明公,丰有一计,必可平袁绍!”
“哦?”
刘备大喜道:“计将安出?”
田丰瞥了眼陈暮,高声道:“明公应该知道,如今冀州用盐,多为我青州所出,河东虽产盐,然冀州离关中千里之遥,且关中内乱不止,袁绍想得盐,极为困难。”
“若是我们断其盐,则如断其根,冀州必定内乱不止。此时袁绍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为了平息内乱,急切进攻我们。二是去关中买盐,死撑下去。”
“然关中买盐,沿途损耗极大,还得路过并州,可能会遭到鲜卑人劫掠,因此我料定袁绍撑不了多久,必定会想与我们决一死战。”
“一旦全面开战,急的不是我们,反而是袁绍。到时我们稳如泰山,利用平原诸多防区,与袁绍顽强固守,慢慢消耗。”
“只要坚守不出,等到一年半载,袁绍兵马疲惫,军中将士因为缺盐而体弱无力时,再一举进攻!”
说到最后,田丰的表情就更加得意,手一抓,狠狠地道:“届时便可一战定乾坤矣!”
断盐?
刘备被这个计策唬得一愣一愣的。
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
袁绍不是没有食盐来源,原本可以在渤海制盐。
用水煮法自春秋时期煮海盐就已经流行,齐国当时富甲天下,就是煮盐来的钱。
现在渤海被自己和公孙瓒平分,袁绍确实已经没有自己制盐的办法。
那他唯一的途径就只能从外地购买。
现在主要是从青州流入的海盐,由于离产地近,所以价格一直不算昂贵。
但如果青州把盐一断呢?
冀州的盐价瞬间飙升,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必然内乱不止,到时候.......等会,百姓苦不堪言?
刘备还没有联想到冀州因为缺盐导致的内乱影响袁绍军队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百姓的生活,顿时脸色微变,连连摇头道:“不行,此计绝对不行。”
见到刘备果然如陈暮预料的那般不同意,田丰当时候就不高兴了,上前一步直言道:“明公,此计必能令袁绍方寸乱,如何不行?”
“若是如此,冀州百姓生活必然艰难,我今被天下人称之为楷模,万民信我,若因我而死伤百姓,如何面对天下人?”
刘备不停地摆手,坚决不同意。
“明公!”
田丰当即说道:“此天下之重任在肩,万民一统之期盼,怎么可以妇人之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若是攻打袁绍,我义不容辞。”
刘备皱起眉头,指着西方道:“可关乎冀州数百万民的生死,无数黎民百姓之安危,怎么是妇人之仁?”
“少吃些盐又不会死。”
“难道元皓不知若是长久不吃盐,人会得病,会死得很快否?”
“平了冀州再给百姓盐也不迟。”
“可那时不知要死多少百姓,要让多少人家破人亡,这些债,可都会算到我刘玄德头上!”
“一统天下,方显大仁大义!”
“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我若如此,何以取信于天下,何以一统天下?”
“明公!”
田丰还在苦苦哀求,但刘备依旧不为所动。
陈暮在下面看着他们争辩,心中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
诚然,田丰的计策可行性很高,只要能够严格控制边境走私的问题,冀州确实会因为缺盐而造成内乱。
可那样的话,对冀州造成最大伤害的,不是袁绍,是百姓。
袁绍会把存盐先服务于军队,保证军队供给,以冀州的体量和存货,至少一年半载的时间,冀州军队是不会缺盐的。
但百姓不可能家中存有大量食盐,都是用完再去买,受盐价波动,可能会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内,家中就会彻底断盐,陷入没有食盐的恐慌之中。
而要等到田丰这个断盐之计对袁绍的军队造成影响,最少要一年左右。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之内,整个冀州百姓,都要遭受劫难。
可能生活物质条件不缺乏的现代人对缺少食盐的生活感到困惑。
难道没有盐,就会死吗?
不吃盐,只能说不一定会死,但会饱受折磨。
因为长期没有食盐摄入,人可能会引起休克导致死亡,同时还会伴随着各种疾病,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随时都有可能因其它并发症而死,跟艾滋病有些类似。
所以数百万人一直不吃盐的话,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用多说也该明白。
陈暮很清楚,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穷则独善其身”的刘备。
那时刘备一无所有,面对陈暮的规劝,他还有可能会收敛一下,期盼着自己将来发达之后,再“达则兼济天下”。
现在的刘备身居高位,拥有广阔的地盘和人口,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在天下各地都有好名声,就连冀州人,心中也一直对他充满好感,觉得哪怕是敌对,也依旧认为刘使君是一个好人。
因此刘备绝对不可能去砸了自己的招牌,踩了自己的口碑。
这不是偶像包袱,而是成大事者应该有的气度,如果为了一时之快,砸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名望,后事史书指不定怎么编排,这对于刘备来说,确实是件很难受的事情。
按照当时的话来说,叫做爱惜羽毛。
虽然在是否爱惜羽毛这件事上,很多有人不同的看法。
比如曹操脸皮厚,不怕被骂,就敢吃人肉,盗坟墓,屠县城,甚至还被后世人推崇伟大。
但正因为心中有这样的信念,才让人佩服,让人尊敬,不是吗?
陈暮看着老大哥慷慨激扬地对田丰诉说着大道理,恍惚间,忽然想起了那年那月,在广年的时候。
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哦。
都过去十二年了。
时间过得还真快,原来已经那么久了。
那时,他同样在跟自己讲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必也圣乎”的大道。
那时,他同样苦口婆心地告诉自己,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根基。
彼时彼刻,不就是恰如此时此刻吗?
我曾经以为我莫名来此乱世,会因朝不保夕,而不择手段,就此毒谋天下,飘零一生。
哪知道一遇刘郎才气,误了终身呀。
陈暮看着被刘备那一套大道理说得一愣一愣的田丰,忽然笑了起来。
一晃。
已是那么多年,他,依旧没有变。
飘零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心怀天下万民的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