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金钱防御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让沙乌地,或者说是逼迫沙乌地投入更多兵力,而且参与前线的地面战斗,至少得担负维持占领区秩序的任务,就不是这个三十多岁,刚刚破格晋升为陆军准将的联军参谋长能够办到的了。
回到哈立德国王军事城,丁镇南立即就去找到了施授良。
随后,两人就乘坐直升机去了利雅得。
到了王宫之后,施授良把丁镇南留在外面,单独去见沙乌地国王。
至于施授良能否说服沙乌地国王,丁镇南心里没底,或者说只是希望施授良亲自出面能有所帮助。
来沙乌地两个多月,丁镇南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要说的话,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前,他对沙乌地基本上是一知半解,毕竟沙乌地所在的新月地区不归西部战区管。
简单的说,就是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出口石油获得的巨额利润,3000万沙乌地人才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占据统治地位的沙乌地王室也才能够稳坐钓鱼台,不用面对此起彼伏的内部动乱。
关键还有,沙乌地的国家安全也是建立在财富之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沙乌地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军火进口国。
按照非官方的统计数据,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从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并正式建国之后,即在过去40多年里,沙乌地是全球头号军火进口国。以新历150年的币制为准,沙乌地在过去的40多年里面进口了大约8000亿金元的军火,相当于没年花200亿金元购买军火。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在新历149年,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的军费开支超过200亿金元,而政府预算超过200亿金元的国家还不到50个,此外还有大约100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达到200亿金元。
关键还有,沙乌地不止是从梁夏帝国进口军火。
数十年来,沙乌地一直坚持武器装备的进口多元化政策,即同时从包括三个超级霸权在内的多个国家进口武器装备。
比如,在从梁夏帝国采购“战-11”战斗机的同时,沙乌地还打算从纽兰共和国引进性能相当的f-15。只是到最后,因为梁夏帝国答应出口“战-11ag”,所以沙乌地才没引进性能完全重合的f-15a。大概为了“补偿”纽兰共和国,沙乌地还是进口了一批m109a3自行榴弹炮。
其实,沙乌地在进口军火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平衡”政策。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几个超级霸权都要照顾到。
比如,当初在从梁夏帝国进口了几百亿金元的军火之后,沙乌地以1亿金马克的单价从迢曼帝国采购了几十枚中程弹道导弹,哪怕这些导弹在服役之后一直处于封存状态,而且从来没有使用过。
两伊战争期间,沙乌地当局的这种“平衡”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
要说的话,伊拉克的侯赛因政权也就是通过沙乌地等产油国,从东方集团获得了不少的武器装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通过沙乌地,伊拉克获得了数百辆梁夏帝国的zt-80主战坦克。
这些坦克,在两伊战争后期,特别是在围绕两河三角洲地区的争夺战当中,起到了极为关键,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主战坦克,伊拉克或许会丢掉巴士x。
果真如此,那么两伊战争肯定不可能在新历148年宣告结束。
当时,军情局就进行了迷密调查。
结果发现,这批坦克在巴铁生产,原本应该装备巴铁的装甲部队,结果却以高价出售给了沙乌地。
只是如此,那还没什么。
不管怎样,沙乌地在当时是帝国的准盟友,而且比很多盟友都还重要,跟巴铁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可问题是,帝国并没有准许向伊拉克出售军火,特别是主战装备。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帝国当局就宣布保持中立,对交战双方实施严格的制裁与禁运。
当然,主要针对的就是军火。
在调查结果出来后,帝国当局立即把沙乌地列入了禁运名单。
因为无法从梁夏帝国采购zt-80主战坦克,所以沙乌地只能另寻他途,最终从西陆集团的洛克国采购了一批amx-30坦克来应急。只不过,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前,这些坦克就从沙乌地皇家陆军中除名了。除了少数赠送给友好国家之外,其他的amx-30都被沙乌地皇家陆军封存了起来。
只是,沙乌地皇家陆军没有打算重新启用这些坦克。
不是因为麻烦,而是amx-30的性能太差,不但比不上zt-99ag,比zt-80都差了很大一截。
按帝国陆军的标准,战斗全重36吨的amx-30只能算轻型坦克。
也就是受该事件的影响,沙乌地才在选择先进战斗机的时候,把纽兰共和国的f-15a列入了采购清单。
这种情况持续到两伊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梁夏帝国才解除了对沙乌地的军事禁运。
至于沙乌地擅自卖给伊拉克的那批zt-80主战坦克,大部分在波伊战争结束前损毁,而剩下的也在战后归还给了沙乌地。因为状态都不是很好,主要是没有得到保养,所以这些坦克后来全部被当成援助装备送给巴铁。其中的一些,仍然在巴铁陆军服役,而且状态还保持得很不错。
由此,也不看看出,沙乌地为什么要坚持“平衡”政策。
在根本上,沙乌地的“平衡”政策其实是在用金钱购买安全,即通过采购军火讨好三个超级霸权。
当然,这种局面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就已宣告结束。
别看沙乌地王室在两伊战争期间,始终都坚定不移的支持伊拉克的侯赛因政权,可是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双方关系友好,而是借助侯赛因政权来抵挡与打击北面的波伊国,削弱来自北方的威胁。
沙乌地这些产油国,一直都把波伊国当成头号大敌。
不说别的,波伊国是通过革命性质的战争获得独立,推翻了有封建色彩的王朝,而沙乌地等产油国全都是“王朝”。
从这个角度看,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产油国才是两伊战争的始作俑者。
没有沙乌地等产油国的援助,侯赛因政权用什么购买发动战争需要的武器装备?
按照民间传闻,只是沙乌地王室,就在两伊战争爆发前的3年内,先后为侯赛因政权输送了百亿金元。这些钱全都用来采购武器装备,而且都在不久之后用在战场上,帮助伊拉克军队取的了开战之后的大胜。
只是,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来自波伊国的威胁已经不那么明显。
相反,侯赛因政权的威胁变得愈发的突出。
不说别的,对科威特的主权诉求,就对沙乌地等国构成严重威胁,因为科威特同样是产油国,在国本上跟沙乌地等其他产油国没什么两样,同样拿金钱购买安全,只是体量比沙乌地小得多。
如果伊拉克能够吞并科威特,也就能够推翻沙乌地王室。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沙乌地的国家安全战略开始向梁夏帝国倾斜。
这也跟梁夏帝国的实力得到恢复,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有很大的关系。
在波伊战争结束后,梁夏帝国的威望跌到谷底,战后的战略扩张由此宣告结束,并转为战略防御。
经过十几年的调整,特别是在周涌涛上台执政之后,帝国擦重新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此外,沙乌地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波沙湾地区,伊拉克得到了迢曼帝国的全力支持,而波伊国早就投靠纽兰共和国,沙乌地等产油国则一直跟梁夏帝国交好。如果失去梁夏帝国的保护,沙乌地等产油国必然自身难保。
此间的众多事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采购先进战斗机。
在两伊战争结束的当年,沙乌地就向全世界发出招标书,要用100亿金元采购150架重型战斗机。
要说的话,这也是两伊战争之后,全球最大的一笔军火贸易。
因为两伊战争已经结束,军火企业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全球的战斗机生产商都在高度关注这笔买卖。
包括梁夏帝国的“战-9b”与“战-11a”在内,共有7种重型战斗机参与竞标。另外5种分别是,纽兰共和国的f-14a与f-15a,迢曼帝国的“狂风”adv与“旋风”,以及西骆沙的mg-31。
后面3种,其实只是来凑数。
不止性能不够先进,还有政治层面的关系,沙乌地最不需要讨好的其实就是在暗中支持伊拉克的西陆集团。
至于前面4种,首先出局的是f-14a。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战斗机已经装备了波伊国空军,而沙乌地显然不想使用跟潜在对手一样的战斗机。
随后,梁夏帝国的“战-9b”也扫地出门。
主要就是,这种战斗机的维护与保养非常麻烦,得采购海军航空兵的保障设备,而且性能也不见得有多好。站在沙乌地皇家空军的立场上,其实不需要一种用来执行截击任务的重型战斗机。
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两种空军型的战斗机。
要说的话,沙乌地差一点就选择了f-15a。
不是说帝国拿来竞标的“战-11ag”不够先进,也不是开价太高,而是在申请出口许可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当时,这种战斗机只卖给了3个国家,即头号盟友高巨王国,以及面向东望洋的狭夷皇国与奥国。
前者没什么好说的,至于后两个买家,主要是有这样的需求。
说得直接一点,狭夷皇国与奥国,分别面向东北东望洋与东南东望洋,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作战负担,需要像“战-11”这类作战半径巨大的重型战斗机,而且没办法用轻型战斗机替代。
其实,狭夷皇国与奥国的采购数量都不多,都在100架左右。
因为国土狭长,没防御纵深可言,所以就连巴铁都没有采购“战-11”,使用的相对较便宜的“战-10”。
在是否向沙乌地出口重型战斗机的问题上,帝国高层一直是举棋不定。
结果就是,直到沙乌地当局明确表示,如果梁夏帝国不肯出口“战-11a”,就只能从纽兰共和国采购f-15a之后,帝国高层才做出让步,批准了“战-11ag”的出口合同,完成这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军火交易。
只是,出口沙乌地的“战-11ag”要在新历155年之后才能交付。
这笔军火贸易,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确定了沙乌地的盟友身份,也决定了帝国在波沙湾地区的总体战略。
此后的一年多之内,沙乌地连续跟帝国签署了数份军火贸易合同。
比如,用80亿金元从帝国采购了1000辆“zt-99ag”主战坦克,而且是现货贸易,即这些坦克是帝国陆军的库存,在出口之前只是根据需要更换主炮,并且换上一台功率更大的空调。
关键,这些坦克已经在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前全部交付给了沙乌地皇家陆军。
因为性能出色,特别是实战表现极为抢眼,所以沙乌地当局在全球大战爆发前,发出第二份采购清单,准备把“zt-99ag”的装备量扩充到2500辆,取代其他的坦克,还希望在本国建立一座大修厂。
按最后的谈判结果,沙乌地将与巴铁一同购买“zt-99b”的生产许可,并在巴铁建造一座坦克厂。只不过,沙乌地主要负责提供资金,换来的也只是优先采购权,并且向其他国家推销这种坦克。
总而言之,沙乌地当局一直通过军火贸易巩固与梁夏帝国的关系。
当然,这种政策还体现在军队建设上。
在沙乌地皇家军队当中,几乎所有将领与高级军官都是王室成员,或者跟王室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亲缘关系。
即便是在基层部队当中,也有很多的军官来自王室,只有步兵以平民为主。
关键还有,沙乌地皇家军队,特别是皇家陆军,几支精锐部队都以雇佣兵为主。
这些部队的大部分官兵来自巴铁!
现在,沙乌地皇家陆军的大约50万官兵当中,有差不多20万是巴铁的雇佣兵。
这其实也是沙乌地当局用来维护与巴铁关系的一种手段。
往简单说,就是通过密切的军事合作获得巴铁的信任与支持,从而跟巴铁建立起超越同盟的双边关系。
至于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
巴铁是人口最多的穆阿国家,沙乌地缺的其实就是人口,或者说人力资源。
只要能与巴铁保持亲密关系,那么沙乌地在穆阿国家中的地位就有足够的保证,其国家安全,准确说是王室的统治地位就足够的牢固。
不过,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让沙乌地,或者说是逼迫沙乌地投入更多兵力,而且参与前线的地面战斗,至少得担负维持占领区秩序的任务,就不是这个三十多岁,刚刚破格晋升为陆军准将的联军参谋长能够办到的了。
回到哈立德国王军事城,丁镇南立即就去找到了施授良。
随后,两人就乘坐直升机去了利雅得。
到了王宫之后,施授良把丁镇南留在外面,单独去见沙乌地国王。
至于施授良能否说服沙乌地国王,丁镇南心里没底,或者说只是希望施授良亲自出面能有所帮助。
来沙乌地两个多月,丁镇南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要说的话,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前,他对沙乌地基本上是一知半解,毕竟沙乌地所在的新月地区不归西部战区管。
简单的说,就是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出口石油获得的巨额利润,3000万沙乌地人才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占据统治地位的沙乌地王室也才能够稳坐钓鱼台,不用面对此起彼伏的内部动乱。
关键还有,沙乌地的国家安全也是建立在财富之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沙乌地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军火进口国。
按照非官方的统计数据,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从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并正式建国之后,即在过去40多年里,沙乌地是全球头号军火进口国。以新历150年的币制为准,沙乌地在过去的40多年里面进口了大约8000亿金元的军火,相当于没年花200亿金元购买军火。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在新历149年,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的军费开支超过200亿金元,而政府预算超过200亿金元的国家还不到50个,此外还有大约100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达到200亿金元。
关键还有,沙乌地不止是从梁夏帝国进口军火。
数十年来,沙乌地一直坚持武器装备的进口多元化政策,即同时从包括三个超级霸权在内的多个国家进口武器装备。
比如,在从梁夏帝国采购“战-11”战斗机的同时,沙乌地还打算从纽兰共和国引进性能相当的f-15。只是到最后,因为梁夏帝国答应出口“战-11ag”,所以沙乌地才没引进性能完全重合的f-15a。大概为了“补偿”纽兰共和国,沙乌地还是进口了一批m109a3自行榴弹炮。
其实,沙乌地在进口军火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平衡”政策。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几个超级霸权都要照顾到。
比如,当初在从梁夏帝国进口了几百亿金元的军火之后,沙乌地以1亿金马克的单价从迢曼帝国采购了几十枚中程弹道导弹,哪怕这些导弹在服役之后一直处于封存状态,而且从来没有使用过。
两伊战争期间,沙乌地当局的这种“平衡”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
要说的话,伊拉克的侯赛因政权也就是通过沙乌地等产油国,从东方集团获得了不少的武器装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通过沙乌地,伊拉克获得了数百辆梁夏帝国的zt-80主战坦克。
这些坦克,在两伊战争后期,特别是在围绕两河三角洲地区的争夺战当中,起到了极为关键,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主战坦克,伊拉克或许会丢掉巴士x。
果真如此,那么两伊战争肯定不可能在新历148年宣告结束。
当时,军情局就进行了迷密调查。
结果发现,这批坦克在巴铁生产,原本应该装备巴铁的装甲部队,结果却以高价出售给了沙乌地。
只是如此,那还没什么。
不管怎样,沙乌地在当时是帝国的准盟友,而且比很多盟友都还重要,跟巴铁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可问题是,帝国并没有准许向伊拉克出售军火,特别是主战装备。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帝国当局就宣布保持中立,对交战双方实施严格的制裁与禁运。
当然,主要针对的就是军火。
在调查结果出来后,帝国当局立即把沙乌地列入了禁运名单。
因为无法从梁夏帝国采购zt-80主战坦克,所以沙乌地只能另寻他途,最终从西陆集团的洛克国采购了一批amx-30坦克来应急。只不过,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前,这些坦克就从沙乌地皇家陆军中除名了。除了少数赠送给友好国家之外,其他的amx-30都被沙乌地皇家陆军封存了起来。
只是,沙乌地皇家陆军没有打算重新启用这些坦克。
不是因为麻烦,而是amx-30的性能太差,不但比不上zt-99ag,比zt-80都差了很大一截。
按帝国陆军的标准,战斗全重36吨的amx-30只能算轻型坦克。
也就是受该事件的影响,沙乌地才在选择先进战斗机的时候,把纽兰共和国的f-15a列入了采购清单。
这种情况持续到两伊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梁夏帝国才解除了对沙乌地的军事禁运。
至于沙乌地擅自卖给伊拉克的那批zt-80主战坦克,大部分在波伊战争结束前损毁,而剩下的也在战后归还给了沙乌地。因为状态都不是很好,主要是没有得到保养,所以这些坦克后来全部被当成援助装备送给巴铁。其中的一些,仍然在巴铁陆军服役,而且状态还保持得很不错。
由此,也不看看出,沙乌地为什么要坚持“平衡”政策。
在根本上,沙乌地的“平衡”政策其实是在用金钱购买安全,即通过采购军火讨好三个超级霸权。
当然,这种局面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就已宣告结束。
别看沙乌地王室在两伊战争期间,始终都坚定不移的支持伊拉克的侯赛因政权,可是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双方关系友好,而是借助侯赛因政权来抵挡与打击北面的波伊国,削弱来自北方的威胁。
沙乌地这些产油国,一直都把波伊国当成头号大敌。
不说别的,波伊国是通过革命性质的战争获得独立,推翻了有封建色彩的王朝,而沙乌地等产油国全都是“王朝”。
从这个角度看,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产油国才是两伊战争的始作俑者。
没有沙乌地等产油国的援助,侯赛因政权用什么购买发动战争需要的武器装备?
按照民间传闻,只是沙乌地王室,就在两伊战争爆发前的3年内,先后为侯赛因政权输送了百亿金元。这些钱全都用来采购武器装备,而且都在不久之后用在战场上,帮助伊拉克军队取的了开战之后的大胜。
只是,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来自波伊国的威胁已经不那么明显。
相反,侯赛因政权的威胁变得愈发的突出。
不说别的,对科威特的主权诉求,就对沙乌地等国构成严重威胁,因为科威特同样是产油国,在国本上跟沙乌地等其他产油国没什么两样,同样拿金钱购买安全,只是体量比沙乌地小得多。
如果伊拉克能够吞并科威特,也就能够推翻沙乌地王室。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沙乌地的国家安全战略开始向梁夏帝国倾斜。
这也跟梁夏帝国的实力得到恢复,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有很大的关系。
在波伊战争结束后,梁夏帝国的威望跌到谷底,战后的战略扩张由此宣告结束,并转为战略防御。
经过十几年的调整,特别是在周涌涛上台执政之后,帝国擦重新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此外,沙乌地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波沙湾地区,伊拉克得到了迢曼帝国的全力支持,而波伊国早就投靠纽兰共和国,沙乌地等产油国则一直跟梁夏帝国交好。如果失去梁夏帝国的保护,沙乌地等产油国必然自身难保。
此间的众多事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采购先进战斗机。
在两伊战争结束的当年,沙乌地就向全世界发出招标书,要用100亿金元采购150架重型战斗机。
要说的话,这也是两伊战争之后,全球最大的一笔军火贸易。
因为两伊战争已经结束,军火企业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全球的战斗机生产商都在高度关注这笔买卖。
包括梁夏帝国的“战-9b”与“战-11a”在内,共有7种重型战斗机参与竞标。另外5种分别是,纽兰共和国的f-14a与f-15a,迢曼帝国的“狂风”adv与“旋风”,以及西骆沙的mg-31。
后面3种,其实只是来凑数。
不止性能不够先进,还有政治层面的关系,沙乌地最不需要讨好的其实就是在暗中支持伊拉克的西陆集团。
至于前面4种,首先出局的是f-14a。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战斗机已经装备了波伊国空军,而沙乌地显然不想使用跟潜在对手一样的战斗机。
随后,梁夏帝国的“战-9b”也扫地出门。
主要就是,这种战斗机的维护与保养非常麻烦,得采购海军航空兵的保障设备,而且性能也不见得有多好。站在沙乌地皇家空军的立场上,其实不需要一种用来执行截击任务的重型战斗机。
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两种空军型的战斗机。
要说的话,沙乌地差一点就选择了f-15a。
不是说帝国拿来竞标的“战-11ag”不够先进,也不是开价太高,而是在申请出口许可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当时,这种战斗机只卖给了3个国家,即头号盟友高巨王国,以及面向东望洋的狭夷皇国与奥国。
前者没什么好说的,至于后两个买家,主要是有这样的需求。
说得直接一点,狭夷皇国与奥国,分别面向东北东望洋与东南东望洋,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作战负担,需要像“战-11”这类作战半径巨大的重型战斗机,而且没办法用轻型战斗机替代。
其实,狭夷皇国与奥国的采购数量都不多,都在100架左右。
因为国土狭长,没防御纵深可言,所以就连巴铁都没有采购“战-11”,使用的相对较便宜的“战-10”。
在是否向沙乌地出口重型战斗机的问题上,帝国高层一直是举棋不定。
结果就是,直到沙乌地当局明确表示,如果梁夏帝国不肯出口“战-11a”,就只能从纽兰共和国采购f-15a之后,帝国高层才做出让步,批准了“战-11ag”的出口合同,完成这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军火交易。
只是,出口沙乌地的“战-11ag”要在新历155年之后才能交付。
这笔军火贸易,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确定了沙乌地的盟友身份,也决定了帝国在波沙湾地区的总体战略。
此后的一年多之内,沙乌地连续跟帝国签署了数份军火贸易合同。
比如,用80亿金元从帝国采购了1000辆“zt-99ag”主战坦克,而且是现货贸易,即这些坦克是帝国陆军的库存,在出口之前只是根据需要更换主炮,并且换上一台功率更大的空调。
关键,这些坦克已经在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前全部交付给了沙乌地皇家陆军。
因为性能出色,特别是实战表现极为抢眼,所以沙乌地当局在全球大战爆发前,发出第二份采购清单,准备把“zt-99ag”的装备量扩充到2500辆,取代其他的坦克,还希望在本国建立一座大修厂。
按最后的谈判结果,沙乌地将与巴铁一同购买“zt-99b”的生产许可,并在巴铁建造一座坦克厂。只不过,沙乌地主要负责提供资金,换来的也只是优先采购权,并且向其他国家推销这种坦克。
总而言之,沙乌地当局一直通过军火贸易巩固与梁夏帝国的关系。
当然,这种政策还体现在军队建设上。
在沙乌地皇家军队当中,几乎所有将领与高级军官都是王室成员,或者跟王室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亲缘关系。
即便是在基层部队当中,也有很多的军官来自王室,只有步兵以平民为主。
关键还有,沙乌地皇家军队,特别是皇家陆军,几支精锐部队都以雇佣兵为主。
这些部队的大部分官兵来自巴铁!
现在,沙乌地皇家陆军的大约50万官兵当中,有差不多20万是巴铁的雇佣兵。
这其实也是沙乌地当局用来维护与巴铁关系的一种手段。
往简单说,就是通过密切的军事合作获得巴铁的信任与支持,从而跟巴铁建立起超越同盟的双边关系。
至于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
巴铁是人口最多的穆阿国家,沙乌地缺的其实就是人口,或者说人力资源。
只要能与巴铁保持亲密关系,那么沙乌地在穆阿国家中的地位就有足够的保证,其国家安全,准确说是王室的统治地位就足够的牢固。
不过,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