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拼上一拼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整个晚上,斯塔克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要不要撤回去,或者让第52特混舰队跟上来?
让两支特混舰队靠近点,就算遭遇了不测,也能够一同应付,不至于在落单后,单独面对强大的梁夏舰队。
可惜的是,想了一整夜,斯塔克都没拿定主意。
关键就是,中转岛上的战斗还在进行,因此只能让第51特混舰队撤回去,暂时不能让第52特混舰队跟上来。
这样一来,就没法应付来自西边的威胁了。
前面已经提到,跟梁夏舰队相比,梁夏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更值得担心。
哪怕使用最大射程为250千米的c8c型反舰导弹,只要出动足够多的轰炸机,并且愿意承受巨大的战斗损失,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就能干掉第51特混舰队,甚至能同时对付两支特混舰队。
此外,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梁夏空军不是很在乎损失。
这也没啥好奇怪的。
做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空中力量,梁夏空军的前身就是陆军的战略航空兵,也一直以战略航空兵为主。哪怕在和平时期,梁夏空军都维持了一支数量超过3000架的轰炸机群,还有大约相同数量的,进行了封存处理,并得到妥善保管的退役轰炸机。论战略打击能力,梁夏空军肯定是独步全球。
斯塔克掌握的最新情报,梁夏空军的轰炸机数量已经扩充到5000架。
除了启用封存的轰炸机之外,还增加了约500架新生产的轰炸机。
这个生产效率,可以说高得吓人!
不要忘了,哪怕是从波沙湾战争爆发算起,至今也才3个月,而梁夏帝国的飞机制造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就向空军交付了500架轰炸机,还全是最新信号,折算后的年产量高达2000架。
关键还有,这是完成动员之前的产能。
等到完成战争动员,哪怕按最低标准计算,产量至少得提高2倍,达到每年6000架的规模。
这可是战略轰炸机!
就斯塔克所知,纽兰共和国的飞机制造厂就算开足马力,以最快效率,一年也只能生产大约3000架。
可见,双方的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梁夏空军在和平时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轰炸机部队,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能够培养与维持足够的精锐飞行员,确保在战争爆发之后,也就是在扩充机群规模的时候,不至于没飞行员可用。
要说的话,梁夏空军最不缺的就是飞行员,特别是包括轰炸机在内的各类大型飞机的飞行员。这就是,梁夏帝国有全球规模最庞大的民用航空市场,国内有一千余座机场,数千条航线,以及约3万架支线与干线客机,还有1万多架民用运输机,从事民用航空的飞行员超过50万。
这还没包括大约10倍于此的航空爱好者。
全都算上的话,梁夏帝国的飞行员人数超过500万。
就算并非个个的身体素质都足够的好,能够驾驶战斗机,也有很多飞行员在进行必要的培训之后,能够驾驶轰炸机、运输机这些不需要做剧烈机动,操控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大型飞机。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梁夏空军不会太在乎损失。只要能干掉纽兰舰队,哪怕损失几十架、甚至上百架轰炸机那也是在所不辞。
在理论上,只需出动20架“轰-9d”这个级别的战略轰炸机,就能够对第51特混舰队发起饱和打击。
如果有战斗机护航,那就更加不得了。
这正是舰载航空兵,或者说航母战斗群在现代海战中扮演的角色。
通常情况,由航母战斗群出动战斗机,为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提供掩护,以提高轰炸机的作战效率。至于航母上的攻击机,更多的用于执行战术任务,比如在登陆作战当中为陆战队提供支援。
在由火力投送密度决定胜负的战斗中,舰载航空兵居于次要位置。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准确说是在反舰导弹诞生之后,舰载航空兵攻击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受航母限制,舰载机始终都是战术飞机,没法跟战略级别的轰炸机相提并论。
只是,即便到现在,也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
道理也很简单,对海军来说,舰载航空兵是主要的突击力量,哪怕不中用,也不能随便抛弃。
根据这些,也就不难推测出白华伟可能采取的战术。
在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之后,他会带两支特混舰队北上,且尽量保持隐蔽,尽可能的利用岸基航空兵搜寻纽兰舰队。在发现纽兰舰队之后,将由空军出动轰炸机,在舰载战斗机掩护下发起攻击。如果有需要,空军还会安排大型预警机、加油机与电子侦察机等支援飞机为行动提供支持。
要这么打,肯定需要在后勤保障上下功夫。
简单的说,就是需要在前沿基地部署足够多的作战飞机。
其实,这也是斯塔克最关心,或者说最担心的事情。
之前每天,斯塔克都会收到由后方发来的关于北马群岛、管岛与威岛的军事基地的卫星照片。
也就在这几天里面,梁夏空军加强了在这些地区的部署强度。
只是在管岛的李铭博航空站,就新增了至少120架大型作战飞机,其中肯定有空军的轰炸机。
威岛那边也在加紧准备,新增了很多临时搭建的停机棚。
如果把北马群岛的3座空军基地算上,梁夏空军最多能部署500架轰炸机,并且让其中五分之一执行对海任务。
在理论上,这些轰炸机都能参与对付第51特混舰队的战斗!
其实,梁夏空军一直在用部署在北马群岛的轰炸机执行远程奔袭任务,包括用巡航导弹攻击纽兰本土的西海岸地区。虽然强度不太高,也没造成多大的破坏,但是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关键还有,梁夏空军还没有大打出手,很有可能是库存导弹已经用光,还得优先保证大陆战场的需求。
这种情况不会维持多久,在年底,等到几家生产巡航导弹的军火公司完成动员,就能够得到解决。
到时,有了足够的导弹,梁夏空军首先就会增强打击纽兰本土的力度。
这正是梁夏空军一直在积极搜寻第51特混舰队的关键所在。
等到战略轰炸全面开始,在进攻受挫之后,撤回去的第51特混舰队就将成为横在梁夏空军面前的拦路虎。
可见,梁夏空军肯定做好了准备。
这么一来,让第52特混舰队顶上来,其实是于事无补。
唯一的选择就是让第51特混舰队撤回去。
只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舰队这里。
打到现在,哪怕没有人愿意承认,就连斯塔克也不例外,可是在内心,斯塔克早就有了清楚认识。
攻打中转岛的作战行动已经失败。
按照最初计划,是在3到5天之内打下中转岛。就算从登陆那天算起,到12日也已经有5天了。只可惜,登陆部队依然没有能够歼灭中转岛上的守军,甚至没有完全控制至关重要的机场。
双方到现在都还在机场附近鏖战!
当初订下3到5天,并不是拍脑袋做出的决定。
这个时间,其实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所需的时间。
如果不能在此期间完成攻占中转岛的行动,那么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之后,必然会进退两难。
为此,斯塔克还专门拟定了一份备用计划。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第51特混舰队与第52特混舰队就转为制海作战,并同时结束攻打中转岛的作战行动。在战胜梁夏舰队之后,再重新发动进攻。如果打输了,就得把登陆部队撤走。
现在的问题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没有返回中转岛!
要说的话,斯塔克已经在打退堂鼓了。
不要忘了,在对部署做出调整的时候,他就让登陆部队暂停进攻,并着手巩固登陆场的防御部署。
只是,他没有下达撤退命令。
显然,这就是问题。
哪怕明明知道,继续在中转岛熬下去,只会变得更加的被动,错失所有的机会,甚至会遭受惨败,可是在内心,斯塔克不想放弃占领中转岛的机会,哪怕要为此承受有可能全军覆灭的风险。
这里,关系到纽兰共和国的总体战略。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首轮进攻就遭受挫败,纽兰共和国在战略上将变得很被动,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在东望洋这边,不止是由攻转守,其实是全面溃退。
到时,只能退到本土西海岸附近,动用重兵死守至关重要的望夕运河,依托本土与孤大陆对付远征的帝国海军。
简单的说,也就是用空间换时间。
所幸的是,就算东望洋战场具有最高的优先权,梁夏帝国也需要用2到3年的时间才能够获得跨越东望洋,攻打纽兰本土的能力。哪怕是进军望夕运河,也需要花2年时间增强舰队的作战能力。
在此之前,最多也就是封锁望夕运河,切断纽兰东西海岸的海运航线。
对纽兰共和国来说,这2到3年是缓冲期。
在此期间,除了建造更多的航母,增强海军战斗力之外,还必须在其他方向上牵制梁夏帝国。
最直接的,也就是出兵参与巨大陆的战斗。
不管怎样,依靠还算强大的空军,以及大洋两岸的军事基地,北夕落洋的制海权暂时还没有危险。
这意味着,会有数十万,甚至是数百万纽兰官兵战死在异国他乡。
此外,这样的牺牲有多大的意义?
要说的话,斯塔克一直都看不起陆军,对陆军战斗力持怀疑态度。
道理也很简单,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纽兰共和国缩回了孤大陆,此后几十年都是埋头发展。哪怕需要教训那些不太听话的小国,也无需大动干戈,动用听从灰宫指挥的陆战队就够了。
关键还有,纽兰陆军早就沦落成一支“岸防”部队。
几十年来,陆军的头号任务,都是阻止敌人在本土,以及孤大陆关键地带登陆,守卫望夕运河这类的战略要地。
在装备建设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比如,纽兰陆军的m1主战坦克,战斗全重超过60吨,而且采用的油耗非常高的燃气轮机,配的却是一门105毫米线膛炮。如此笨重的坦克,其实就是用来部署在海岸防线的浅纵深地带,在敌人登陆后立即发起反冲击。因为作战范围很有限,无需太大的行驶里程,反到对机动性能,特别是复杂地形下的机动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采用了功率密度更高,启动性能非常突出的燃气轮机。再说了,在激烈的登陆作战中,坦克肯定会遭到重点照顾,需要更好的防护。相反的,登陆部队一般没有重装甲,通常也就是两栖战车,用105毫米坦克炮足能够解决。
哪怕是改进后的m1a1,也只是换是了一门120毫米滑膛炮。
其他主战装备也差不多。
这种思想,还影响到了军队编制。
比如,为了获得更好的战术机动能力,特别是在退守第二道防线之后,对向本土腹地发起突击的敌军发动反击,陆军非常重视航空兵,不但保留了第82空降师,还把第101师改编成空中突击部队,也就是第101空中突击师。按计划,今后要在所有师级部队增加1个空中突击旅。
结果就是,陆军在过去20多年里面,耗费巨资采购了几千架直升机!
巨大陆那边的实战证明,坦克依然是地面战场上的绝对霸主,像空中突击部队这类轻装步兵部队,战斗力非常有限。就算有一些价值,作战使用也受到严格限制,不像过去吹嘘的那么厉害。
在斯塔克看来,就算陆军去了巨大陆,也只能承担防御任务。
可惜的是,西陆集团现在欠缺是,其实是进攻力量!
北半球的冬季即将到来,而且巨大陆腹地的气温已经降到了冰点以下,留给西陆集团的时间也不多了。
这也是斯塔克不愿意放弃的关键所在。
现在调整战略,已经太晚了。
就算纽兰陆军能打,也愿意付出,等主力部队赶到,巨大陆那边已经尘埃落定,最多也就是过去帮助西陆集团巩固防线,等到梁夏陆军发动反击的时候,能够多坚持一阵,而不是直接溃败。
只是,到最后依然免不了惨败的下场。
西陆集团惨败,纽兰共和国也别想坚持到最后。
可见,关键还是保持进攻的势头,拿下中转岛,攻打霍瓦依群岛,让梁夏帝国在东望洋发力。
既然现在放弃,最后必然会战败,为什么不拼上一拼呢!?
整个晚上,斯塔克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要不要撤回去,或者让第52特混舰队跟上来?
让两支特混舰队靠近点,就算遭遇了不测,也能够一同应付,不至于在落单后,单独面对强大的梁夏舰队。
可惜的是,想了一整夜,斯塔克都没拿定主意。
关键就是,中转岛上的战斗还在进行,因此只能让第51特混舰队撤回去,暂时不能让第52特混舰队跟上来。
这样一来,就没法应付来自西边的威胁了。
前面已经提到,跟梁夏舰队相比,梁夏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更值得担心。
哪怕使用最大射程为250千米的c8c型反舰导弹,只要出动足够多的轰炸机,并且愿意承受巨大的战斗损失,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就能干掉第51特混舰队,甚至能同时对付两支特混舰队。
此外,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梁夏空军不是很在乎损失。
这也没啥好奇怪的。
做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空中力量,梁夏空军的前身就是陆军的战略航空兵,也一直以战略航空兵为主。哪怕在和平时期,梁夏空军都维持了一支数量超过3000架的轰炸机群,还有大约相同数量的,进行了封存处理,并得到妥善保管的退役轰炸机。论战略打击能力,梁夏空军肯定是独步全球。
斯塔克掌握的最新情报,梁夏空军的轰炸机数量已经扩充到5000架。
除了启用封存的轰炸机之外,还增加了约500架新生产的轰炸机。
这个生产效率,可以说高得吓人!
不要忘了,哪怕是从波沙湾战争爆发算起,至今也才3个月,而梁夏帝国的飞机制造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就向空军交付了500架轰炸机,还全是最新信号,折算后的年产量高达2000架。
关键还有,这是完成动员之前的产能。
等到完成战争动员,哪怕按最低标准计算,产量至少得提高2倍,达到每年6000架的规模。
这可是战略轰炸机!
就斯塔克所知,纽兰共和国的飞机制造厂就算开足马力,以最快效率,一年也只能生产大约3000架。
可见,双方的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梁夏空军在和平时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轰炸机部队,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能够培养与维持足够的精锐飞行员,确保在战争爆发之后,也就是在扩充机群规模的时候,不至于没飞行员可用。
要说的话,梁夏空军最不缺的就是飞行员,特别是包括轰炸机在内的各类大型飞机的飞行员。这就是,梁夏帝国有全球规模最庞大的民用航空市场,国内有一千余座机场,数千条航线,以及约3万架支线与干线客机,还有1万多架民用运输机,从事民用航空的飞行员超过50万。
这还没包括大约10倍于此的航空爱好者。
全都算上的话,梁夏帝国的飞行员人数超过500万。
就算并非个个的身体素质都足够的好,能够驾驶战斗机,也有很多飞行员在进行必要的培训之后,能够驾驶轰炸机、运输机这些不需要做剧烈机动,操控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大型飞机。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梁夏空军不会太在乎损失。只要能干掉纽兰舰队,哪怕损失几十架、甚至上百架轰炸机那也是在所不辞。
在理论上,只需出动20架“轰-9d”这个级别的战略轰炸机,就能够对第51特混舰队发起饱和打击。
如果有战斗机护航,那就更加不得了。
这正是舰载航空兵,或者说航母战斗群在现代海战中扮演的角色。
通常情况,由航母战斗群出动战斗机,为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提供掩护,以提高轰炸机的作战效率。至于航母上的攻击机,更多的用于执行战术任务,比如在登陆作战当中为陆战队提供支援。
在由火力投送密度决定胜负的战斗中,舰载航空兵居于次要位置。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准确说是在反舰导弹诞生之后,舰载航空兵攻击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受航母限制,舰载机始终都是战术飞机,没法跟战略级别的轰炸机相提并论。
只是,即便到现在,也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
道理也很简单,对海军来说,舰载航空兵是主要的突击力量,哪怕不中用,也不能随便抛弃。
根据这些,也就不难推测出白华伟可能采取的战术。
在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之后,他会带两支特混舰队北上,且尽量保持隐蔽,尽可能的利用岸基航空兵搜寻纽兰舰队。在发现纽兰舰队之后,将由空军出动轰炸机,在舰载战斗机掩护下发起攻击。如果有需要,空军还会安排大型预警机、加油机与电子侦察机等支援飞机为行动提供支持。
要这么打,肯定需要在后勤保障上下功夫。
简单的说,就是需要在前沿基地部署足够多的作战飞机。
其实,这也是斯塔克最关心,或者说最担心的事情。
之前每天,斯塔克都会收到由后方发来的关于北马群岛、管岛与威岛的军事基地的卫星照片。
也就在这几天里面,梁夏空军加强了在这些地区的部署强度。
只是在管岛的李铭博航空站,就新增了至少120架大型作战飞机,其中肯定有空军的轰炸机。
威岛那边也在加紧准备,新增了很多临时搭建的停机棚。
如果把北马群岛的3座空军基地算上,梁夏空军最多能部署500架轰炸机,并且让其中五分之一执行对海任务。
在理论上,这些轰炸机都能参与对付第51特混舰队的战斗!
其实,梁夏空军一直在用部署在北马群岛的轰炸机执行远程奔袭任务,包括用巡航导弹攻击纽兰本土的西海岸地区。虽然强度不太高,也没造成多大的破坏,但是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关键还有,梁夏空军还没有大打出手,很有可能是库存导弹已经用光,还得优先保证大陆战场的需求。
这种情况不会维持多久,在年底,等到几家生产巡航导弹的军火公司完成动员,就能够得到解决。
到时,有了足够的导弹,梁夏空军首先就会增强打击纽兰本土的力度。
这正是梁夏空军一直在积极搜寻第51特混舰队的关键所在。
等到战略轰炸全面开始,在进攻受挫之后,撤回去的第51特混舰队就将成为横在梁夏空军面前的拦路虎。
可见,梁夏空军肯定做好了准备。
这么一来,让第52特混舰队顶上来,其实是于事无补。
唯一的选择就是让第51特混舰队撤回去。
只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舰队这里。
打到现在,哪怕没有人愿意承认,就连斯塔克也不例外,可是在内心,斯塔克早就有了清楚认识。
攻打中转岛的作战行动已经失败。
按照最初计划,是在3到5天之内打下中转岛。就算从登陆那天算起,到12日也已经有5天了。只可惜,登陆部队依然没有能够歼灭中转岛上的守军,甚至没有完全控制至关重要的机场。
双方到现在都还在机场附近鏖战!
当初订下3到5天,并不是拍脑袋做出的决定。
这个时间,其实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所需的时间。
如果不能在此期间完成攻占中转岛的行动,那么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之后,必然会进退两难。
为此,斯塔克还专门拟定了一份备用计划。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第51特混舰队与第52特混舰队就转为制海作战,并同时结束攻打中转岛的作战行动。在战胜梁夏舰队之后,再重新发动进攻。如果打输了,就得把登陆部队撤走。
现在的问题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没有返回中转岛!
要说的话,斯塔克已经在打退堂鼓了。
不要忘了,在对部署做出调整的时候,他就让登陆部队暂停进攻,并着手巩固登陆场的防御部署。
只是,他没有下达撤退命令。
显然,这就是问题。
哪怕明明知道,继续在中转岛熬下去,只会变得更加的被动,错失所有的机会,甚至会遭受惨败,可是在内心,斯塔克不想放弃占领中转岛的机会,哪怕要为此承受有可能全军覆灭的风险。
这里,关系到纽兰共和国的总体战略。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首轮进攻就遭受挫败,纽兰共和国在战略上将变得很被动,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在东望洋这边,不止是由攻转守,其实是全面溃退。
到时,只能退到本土西海岸附近,动用重兵死守至关重要的望夕运河,依托本土与孤大陆对付远征的帝国海军。
简单的说,也就是用空间换时间。
所幸的是,就算东望洋战场具有最高的优先权,梁夏帝国也需要用2到3年的时间才能够获得跨越东望洋,攻打纽兰本土的能力。哪怕是进军望夕运河,也需要花2年时间增强舰队的作战能力。
在此之前,最多也就是封锁望夕运河,切断纽兰东西海岸的海运航线。
对纽兰共和国来说,这2到3年是缓冲期。
在此期间,除了建造更多的航母,增强海军战斗力之外,还必须在其他方向上牵制梁夏帝国。
最直接的,也就是出兵参与巨大陆的战斗。
不管怎样,依靠还算强大的空军,以及大洋两岸的军事基地,北夕落洋的制海权暂时还没有危险。
这意味着,会有数十万,甚至是数百万纽兰官兵战死在异国他乡。
此外,这样的牺牲有多大的意义?
要说的话,斯塔克一直都看不起陆军,对陆军战斗力持怀疑态度。
道理也很简单,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纽兰共和国缩回了孤大陆,此后几十年都是埋头发展。哪怕需要教训那些不太听话的小国,也无需大动干戈,动用听从灰宫指挥的陆战队就够了。
关键还有,纽兰陆军早就沦落成一支“岸防”部队。
几十年来,陆军的头号任务,都是阻止敌人在本土,以及孤大陆关键地带登陆,守卫望夕运河这类的战略要地。
在装备建设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比如,纽兰陆军的m1主战坦克,战斗全重超过60吨,而且采用的油耗非常高的燃气轮机,配的却是一门105毫米线膛炮。如此笨重的坦克,其实就是用来部署在海岸防线的浅纵深地带,在敌人登陆后立即发起反冲击。因为作战范围很有限,无需太大的行驶里程,反到对机动性能,特别是复杂地形下的机动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采用了功率密度更高,启动性能非常突出的燃气轮机。再说了,在激烈的登陆作战中,坦克肯定会遭到重点照顾,需要更好的防护。相反的,登陆部队一般没有重装甲,通常也就是两栖战车,用105毫米坦克炮足能够解决。
哪怕是改进后的m1a1,也只是换是了一门120毫米滑膛炮。
其他主战装备也差不多。
这种思想,还影响到了军队编制。
比如,为了获得更好的战术机动能力,特别是在退守第二道防线之后,对向本土腹地发起突击的敌军发动反击,陆军非常重视航空兵,不但保留了第82空降师,还把第101师改编成空中突击部队,也就是第101空中突击师。按计划,今后要在所有师级部队增加1个空中突击旅。
结果就是,陆军在过去20多年里面,耗费巨资采购了几千架直升机!
巨大陆那边的实战证明,坦克依然是地面战场上的绝对霸主,像空中突击部队这类轻装步兵部队,战斗力非常有限。就算有一些价值,作战使用也受到严格限制,不像过去吹嘘的那么厉害。
在斯塔克看来,就算陆军去了巨大陆,也只能承担防御任务。
可惜的是,西陆集团现在欠缺是,其实是进攻力量!
北半球的冬季即将到来,而且巨大陆腹地的气温已经降到了冰点以下,留给西陆集团的时间也不多了。
这也是斯塔克不愿意放弃的关键所在。
现在调整战略,已经太晚了。
就算纽兰陆军能打,也愿意付出,等主力部队赶到,巨大陆那边已经尘埃落定,最多也就是过去帮助西陆集团巩固防线,等到梁夏陆军发动反击的时候,能够多坚持一阵,而不是直接溃败。
只是,到最后依然免不了惨败的下场。
西陆集团惨败,纽兰共和国也别想坚持到最后。
可见,关键还是保持进攻的势头,拿下中转岛,攻打霍瓦依群岛,让梁夏帝国在东望洋发力。
既然现在放弃,最后必然会战败,为什么不拼上一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