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攻坚利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相对于在野战中避无可避的雷场,城市战更让帝国军队头痛。
用前线官兵的话说,宁愿跟在扫雷车后面走进雷场,也不愿意坐在步兵战车里面进入敌人盘踞的城市。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在波沙湾战争中,联军遭受的伤亡超过一半跟城市战有关。
正是如此,只要有选择,帝国军队都会避开敌人控制的城市,就算避不了,也会通过包围与火力打击对付盘踞在城市里面的敌人,哪怕必须得攻占城市,也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前期准备。
其实,波沙湾那边的最后一场城市战,即攻打摩苏城的战斗,第七装甲师给帝国陆军的其他作战部队上了一课。
围攻摩苏的战斗持续了近2个月,第七装甲师用了50天做准备。
在整个9月份,第七装甲师对摩苏城都是围而不攻,并且通过炮击与轰炸,持续不断的削弱城内敌军的作战能力与战斗意志。关键是,第七装甲师充分利用各种战术侦查设备,尽可能提高打击精度,确保在打击顽敌的同时把附带伤害奖到最低限度,并且为离开城区的平民提供必要的人道主义救助。
经过这些努力,在进入大规模火力打击阶段的时候,仅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平民滞留在摩苏城内。
只是,到这个时候,第七装甲师依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接下来就是高强度的无差别火力打击。
为了提高打击效果,其实是增强火力打击对敌军官兵战斗意志产生的影响,主要使用的重磅炸弹与大口径重炮。
因为帝国陆军的制式榴弹炮仅有3种口径,即100、150与200毫米,弹丸的长度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威力受装药量的限制,所以前线部队的官兵设法搞到了几十门西骆沙生产的2S4型240毫米迫击炮。
这种巨炮简直就是为城市战而生。
使用重达130千克的高爆弹,2S4更像是一种专门为了拆楼而设计的重炮,基本上一发就能轰垮一座大楼。
用来对付地堡,效果更理想。
其实,2S4在设计的时候针对的也就是地堡之类的掩体,而且凭借高抛的弹道,非常适合在环境复杂的城市里使用。
要不是缴获的弹药已经用光,炮击还会持续到10月底。
至于轰炸,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按照第七装甲师的要求,在攻坚准备阶段,除非有特殊要求,不然攻击机全都使用500千克以上级别的高爆弹。能不能消灭城区内的敌人是一回事,关键就是要通过轰炸,彻底打垮敌人的斗志。
如果只是几天,那还没什么,可这样的高强度火力打击足足持续了20天。
到10月下旬,第七装甲师的作战部队开进城区时,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甚至没遇到多少敌人。
结果就是,仅用了一周,其实是5天,第七装甲师占领了整个摩苏城。
至于后面两天,其实是在收容与安顿战俘。
此后,赶来接替第七装甲师的穆阿联军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搜寻与营救那些掩埋发废墟里面的人员,特别是没能赶在无差别火力打击开始之前撤离的平民,并且负责救助与安置聚集在城外的难民。
强攻摩苏城的战斗,可以说是帝国军队在探寻城市攻坚战具体战术方面的大胆尝试。
只是,第七装甲师所获得的经验,在别的地方未必就能复制。
关键,也就是时间。
在别的战场上,去哪里找2个月的时间来攻打一座城市?
按照这个节奏,那需要几十年才能击败梵罗国!
当然,也不是说摩苏城战役没有可取之处。
比如,一种有效的武器,能够极大幅度的降低城市攻坚战的难度,在降低自身伤亡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作战效率。
显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骆沙的2S4重型迫击炮。
其实,早在9月底,也就是第七装甲师把缴获的几门2S4送到摩苏城,参与了攻城作战之后,国防部负责装备研发的机构就安排工程师去西北战区,把几门相对完好,原滋原味的2S4弄了回去。
别看帝国陆军心高气傲,要是军队有需求,尤其是战时,也不介意仿制敌人的武器。
此后,在2S4的基础上,准确说是照搬2S4的发射机构,把履带式底盘换成4轴8轮独立驱动的轮式底盘,并且采用了效率更高的自动装填机,牺牲了部分野战机动能力,射速则提高到每分钟3发,持续战斗射速也能达到每分钟2发。配合全新的炮弹,在不降低威力与精度的情况下,把有效射程提高到了24千米。关键时,后期出现的激光制导炮弹,将打击效率提升了上百倍!
不过,这种由帝国生产的重型迫击炮,要到新历151年才能交付。
即便是配套的240毫米迫击炮弹,也要到年底才能量产,能在明年1月份提供给前线部队使用就很不错了。
为此,丁镇南亲自出面,找到鲁燎原将军,把第七装甲师在波沙湾地区缴获的2S4全都要了过来。
要说的话,这些2S4的状态都不太好,而且缴获的炮弹也在攻打摩苏城的战斗当中全部用光,所以第七装甲师在返回西北战区的时候,没有带走这些重型迫击炮,将其移交给了接替的穆阿联军。
显然,对于执行占领任务的木阿联军来说,根本就用不着这些重型迫击炮。
关键还有,就在第七装甲师撤走之后不久,穆阿联军在摩苏城的北面,一座敌人抛弃的基地里面,找到整整一个仓库的240毫米迫击炮弹,还有几门基本全新的2S4,以及大量零备件。
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会为了几十门没有炮弹可用的重炮去找鲁燎原。
在11月10日之前,经过了检修的36门2S4,以及总共3万发炮弹就由空军的运输机送到了苏库尔。
因为2S4的战斗全重只有30吨,宽度也才3.2米,小于“运-11”的货舱宽度,所以能由“运-11”空运。
这36门2S4就是第十七装甲师敢于强攻的底气所在。
要说的话,第十七装甲师的前锋部队没有立即攻打杰伊瑟尔梅尔,也跟这些2S4有很大关系。
因为缺乏备用动力设备,而且在第十七装甲师里面,就没有几个官兵看得懂骆沙文,所以这些2S4单独编为一个重炮营,直接隶属于师部,跟在主力部队的后面,与前锋相差了大约1天的路程。
为了避免发生故障,第十七装甲师还准备了36台重型平板卡车。
不过,在攻下杰伊瑟尔梅尔之后,平板卡车才能够发挥作用,毕竟在沙漠里面,轮式车辆的通行能力就很糟糕。
在19日清晨,强攻杰伊瑟尔梅尔的战斗正式开始。
就具体的战术而言,在充分借鉴第七装甲师作战经验的基础之上,第十七装甲师也有所创新。
主要就是,让前线指挥官搭乘直升机飞到战场上空搜寻目标与观察弹着点。
此外,还能更加有效的配合地面部队作战。
在正常情况下,能在地面部队发出呼叫后的2分钟之内,让1个排的4门2S4开火,并且立即确认有没有摧毁目标,如果有需要,能让另外1个排的4门2S4在随后的1分钟之内再次开火。
哪怕地面部队没提供目标的准确方位信息,空中指挥员也能在观察到战斗之后,下令对目标所在区域进行覆盖炮击。只不过,覆盖炮击一般动用榴弹炮,毕竟缴获的240毫米迫击炮弹不够充足。
当然,这套战术并不是十全十美。
比如,观察直升机肯定会遭到敌人的攻击,被击落的风险还不小。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让观察直升机尽可能的飞得高一点,也就是几架前线攻击机在战场附近待命,确保在发现了敌人的防空火力之后,能立即使用空地导弹发起攻击,掩护观察直升机撤退。
此外,也就是加强电子干扰。
要说的话,这些都有点多余。
杰伊瑟尔梅尔只是一座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规模比摩苏城小得多,而且居民大多是军属。
此外,部署在郊外的防空部队早已被全歼。
至于单兵防空导弹,射程一般都在5千米以内,而观察直升机搭载的观察设备,能够在更远的地方让指挥官看清楚战场情况。
对第十七装甲师的官兵来说,挑战其实在城外,由永备工事支撑起来防线。
整个攻坚作战,就是搜寻与摧毁那些隐藏得非常好,火力也十分凶猛,对进攻部队构成了严重威胁的地堡。
因为作战的特殊性,特别是无法确定能够在什么时候发现敌人的地堡,所以打击任务落到了炮兵身上,或者说相对于那些飞不了多久就得返航的攻击机,靠前部署的重炮明显更加靠谱。
第十七装甲师的推进速度并不快,不过损失也微乎其微。
关键就是,面对这种稳打稳扎的进攻战术,梵军根本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行动,只能够被动应战。
战斗持续到20日清晨,第十七装甲师推进了差不多5千米。
在攻坚作战中,这简直就是神速!
按第十七装甲师的战报,在攻坚作战的第一天,击毙了大约4000名敌人,此外还抓捕了数百名俘虏,几乎全都是在受伤之后丧失作战能力的伤员。关键是,这还没有算上无法统计的战果,比如那些没有能够从被摧毁的地堡里面逃出来的敌人,以及撤走之后因伤势严重而死的重伤员。
全都算上,梵军在第一天的减员量肯定超过了1万。
与之相对,第十七装甲师的伤亡基本可以忽略。
总共伤亡了233名官兵,其中伤员占绝大多数,有20多名官兵是因为没有及时从炮击区域撤出,结果被己方炮击误伤。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官兵,不会超过50人,而且大部分被敌人狙击手击毙。
显然,按照这个状态打下去,梵军很快就会被全歼。
在21日上午,梵军动用第11装甲师与第34机步师的主力部队,发起了交战之后的第一场反击行动。
其实,也是最后的反击行动。
以当时的情况,梵军再按兵不动,恐怕两个主力师在跟第十七装甲师遭遇之前,就会被彻底击溃。
关键就是,帝国空军一直在打击部署在杰伊瑟尔梅尔附近的梵军装甲部队。
要说的话,更像无差别轰炸。
毕竟,在西边的地面进攻与空军没有多少关系,也就只需要保持2到4架前线攻击机在战场上空待命,等候战地指挥官召唤。结果是,空军安排的几百架前线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与多用途战斗机大部分处于“待业”状态。即便不考虑与陆军抢功的问题,也总得给前线航空兵找些事情做吧。
再说,战场遮断是战术航空兵的主要任务。
在19日,帝国空军的前线攻击机出动了上千架次,在杰伊瑟尔梅尔外围投下了数千吨炸弹,而且主要轰炸第11装甲师与第34机步师驻扎的南部郊区,尤其是跟第十七装甲师进攻区域相邻的阵地。
因为弹药过于充足,或者说没有其他目标可打,所以在战斗当中,前线攻击机会朝任何可疑目标投下炸弹。
打击目标都在城外,不用担心会误伤平民。
可见,空中打击再持续几天,梵军的两个主力师就没主战装备可用了。
梵军在这种情况下发起反击,结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其实,这场战斗跟第十七装甲师没多大的关系,或者说第十七装甲师派去跟梵军决战的装甲部队没能赶上。
在付卫民派出的主力部队赶到前,梵军的反击部队已经被空军与陆航击溃。
要说的话,空军的前线攻击机与陆航的武装直升机确实凶残。前后才几个小时,就把梵军2个主力师的200多辆主战坦克与至少400辆步兵战车摧毁在行军途中,而且其中有几十辆M1A1。
有趣的是,第十七装甲师的主力部队在杀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几辆还算完好的M1A1拖了回去。在移交给后方派来的负责处理战利品的人员之前,第十七装甲师还拿这几台M1A1的残骸对125毫米坦克炮,重型反坦克导弹,大口径火箭筒等反装甲武器进行了测试。
结果证明,帝国军队主力反装甲武器完全够用,至少对付出售给梵罗陆军的M1A1完全没有问题。
按照估算结论,即便是在3000米外,125毫米整装穿甲弹都能够打穿M1A1的炮塔与车体正面装甲。
可惜的是,缴获的M1A1的坦克炮都已损坏,无法拿来做火力测试。
第十七装甲师能够做的,也就是拿120毫米穿甲弹,跟掌握的情报做对比,判断敌方坦克的火力。
相对于在野战中避无可避的雷场,城市战更让帝国军队头痛。
用前线官兵的话说,宁愿跟在扫雷车后面走进雷场,也不愿意坐在步兵战车里面进入敌人盘踞的城市。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在波沙湾战争中,联军遭受的伤亡超过一半跟城市战有关。
正是如此,只要有选择,帝国军队都会避开敌人控制的城市,就算避不了,也会通过包围与火力打击对付盘踞在城市里面的敌人,哪怕必须得攻占城市,也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前期准备。
其实,波沙湾那边的最后一场城市战,即攻打摩苏城的战斗,第七装甲师给帝国陆军的其他作战部队上了一课。
围攻摩苏的战斗持续了近2个月,第七装甲师用了50天做准备。
在整个9月份,第七装甲师对摩苏城都是围而不攻,并且通过炮击与轰炸,持续不断的削弱城内敌军的作战能力与战斗意志。关键是,第七装甲师充分利用各种战术侦查设备,尽可能提高打击精度,确保在打击顽敌的同时把附带伤害奖到最低限度,并且为离开城区的平民提供必要的人道主义救助。
经过这些努力,在进入大规模火力打击阶段的时候,仅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平民滞留在摩苏城内。
只是,到这个时候,第七装甲师依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接下来就是高强度的无差别火力打击。
为了提高打击效果,其实是增强火力打击对敌军官兵战斗意志产生的影响,主要使用的重磅炸弹与大口径重炮。
因为帝国陆军的制式榴弹炮仅有3种口径,即100、150与200毫米,弹丸的长度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威力受装药量的限制,所以前线部队的官兵设法搞到了几十门西骆沙生产的2S4型240毫米迫击炮。
这种巨炮简直就是为城市战而生。
使用重达130千克的高爆弹,2S4更像是一种专门为了拆楼而设计的重炮,基本上一发就能轰垮一座大楼。
用来对付地堡,效果更理想。
其实,2S4在设计的时候针对的也就是地堡之类的掩体,而且凭借高抛的弹道,非常适合在环境复杂的城市里使用。
要不是缴获的弹药已经用光,炮击还会持续到10月底。
至于轰炸,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按照第七装甲师的要求,在攻坚准备阶段,除非有特殊要求,不然攻击机全都使用500千克以上级别的高爆弹。能不能消灭城区内的敌人是一回事,关键就是要通过轰炸,彻底打垮敌人的斗志。
如果只是几天,那还没什么,可这样的高强度火力打击足足持续了20天。
到10月下旬,第七装甲师的作战部队开进城区时,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甚至没遇到多少敌人。
结果就是,仅用了一周,其实是5天,第七装甲师占领了整个摩苏城。
至于后面两天,其实是在收容与安顿战俘。
此后,赶来接替第七装甲师的穆阿联军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搜寻与营救那些掩埋发废墟里面的人员,特别是没能赶在无差别火力打击开始之前撤离的平民,并且负责救助与安置聚集在城外的难民。
强攻摩苏城的战斗,可以说是帝国军队在探寻城市攻坚战具体战术方面的大胆尝试。
只是,第七装甲师所获得的经验,在别的地方未必就能复制。
关键,也就是时间。
在别的战场上,去哪里找2个月的时间来攻打一座城市?
按照这个节奏,那需要几十年才能击败梵罗国!
当然,也不是说摩苏城战役没有可取之处。
比如,一种有效的武器,能够极大幅度的降低城市攻坚战的难度,在降低自身伤亡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作战效率。
显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骆沙的2S4重型迫击炮。
其实,早在9月底,也就是第七装甲师把缴获的几门2S4送到摩苏城,参与了攻城作战之后,国防部负责装备研发的机构就安排工程师去西北战区,把几门相对完好,原滋原味的2S4弄了回去。
别看帝国陆军心高气傲,要是军队有需求,尤其是战时,也不介意仿制敌人的武器。
此后,在2S4的基础上,准确说是照搬2S4的发射机构,把履带式底盘换成4轴8轮独立驱动的轮式底盘,并且采用了效率更高的自动装填机,牺牲了部分野战机动能力,射速则提高到每分钟3发,持续战斗射速也能达到每分钟2发。配合全新的炮弹,在不降低威力与精度的情况下,把有效射程提高到了24千米。关键时,后期出现的激光制导炮弹,将打击效率提升了上百倍!
不过,这种由帝国生产的重型迫击炮,要到新历151年才能交付。
即便是配套的240毫米迫击炮弹,也要到年底才能量产,能在明年1月份提供给前线部队使用就很不错了。
为此,丁镇南亲自出面,找到鲁燎原将军,把第七装甲师在波沙湾地区缴获的2S4全都要了过来。
要说的话,这些2S4的状态都不太好,而且缴获的炮弹也在攻打摩苏城的战斗当中全部用光,所以第七装甲师在返回西北战区的时候,没有带走这些重型迫击炮,将其移交给了接替的穆阿联军。
显然,对于执行占领任务的木阿联军来说,根本就用不着这些重型迫击炮。
关键还有,就在第七装甲师撤走之后不久,穆阿联军在摩苏城的北面,一座敌人抛弃的基地里面,找到整整一个仓库的240毫米迫击炮弹,还有几门基本全新的2S4,以及大量零备件。
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会为了几十门没有炮弹可用的重炮去找鲁燎原。
在11月10日之前,经过了检修的36门2S4,以及总共3万发炮弹就由空军的运输机送到了苏库尔。
因为2S4的战斗全重只有30吨,宽度也才3.2米,小于“运-11”的货舱宽度,所以能由“运-11”空运。
这36门2S4就是第十七装甲师敢于强攻的底气所在。
要说的话,第十七装甲师的前锋部队没有立即攻打杰伊瑟尔梅尔,也跟这些2S4有很大关系。
因为缺乏备用动力设备,而且在第十七装甲师里面,就没有几个官兵看得懂骆沙文,所以这些2S4单独编为一个重炮营,直接隶属于师部,跟在主力部队的后面,与前锋相差了大约1天的路程。
为了避免发生故障,第十七装甲师还准备了36台重型平板卡车。
不过,在攻下杰伊瑟尔梅尔之后,平板卡车才能够发挥作用,毕竟在沙漠里面,轮式车辆的通行能力就很糟糕。
在19日清晨,强攻杰伊瑟尔梅尔的战斗正式开始。
就具体的战术而言,在充分借鉴第七装甲师作战经验的基础之上,第十七装甲师也有所创新。
主要就是,让前线指挥官搭乘直升机飞到战场上空搜寻目标与观察弹着点。
此外,还能更加有效的配合地面部队作战。
在正常情况下,能在地面部队发出呼叫后的2分钟之内,让1个排的4门2S4开火,并且立即确认有没有摧毁目标,如果有需要,能让另外1个排的4门2S4在随后的1分钟之内再次开火。
哪怕地面部队没提供目标的准确方位信息,空中指挥员也能在观察到战斗之后,下令对目标所在区域进行覆盖炮击。只不过,覆盖炮击一般动用榴弹炮,毕竟缴获的240毫米迫击炮弹不够充足。
当然,这套战术并不是十全十美。
比如,观察直升机肯定会遭到敌人的攻击,被击落的风险还不小。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让观察直升机尽可能的飞得高一点,也就是几架前线攻击机在战场附近待命,确保在发现了敌人的防空火力之后,能立即使用空地导弹发起攻击,掩护观察直升机撤退。
此外,也就是加强电子干扰。
要说的话,这些都有点多余。
杰伊瑟尔梅尔只是一座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规模比摩苏城小得多,而且居民大多是军属。
此外,部署在郊外的防空部队早已被全歼。
至于单兵防空导弹,射程一般都在5千米以内,而观察直升机搭载的观察设备,能够在更远的地方让指挥官看清楚战场情况。
对第十七装甲师的官兵来说,挑战其实在城外,由永备工事支撑起来防线。
整个攻坚作战,就是搜寻与摧毁那些隐藏得非常好,火力也十分凶猛,对进攻部队构成了严重威胁的地堡。
因为作战的特殊性,特别是无法确定能够在什么时候发现敌人的地堡,所以打击任务落到了炮兵身上,或者说相对于那些飞不了多久就得返航的攻击机,靠前部署的重炮明显更加靠谱。
第十七装甲师的推进速度并不快,不过损失也微乎其微。
关键就是,面对这种稳打稳扎的进攻战术,梵军根本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行动,只能够被动应战。
战斗持续到20日清晨,第十七装甲师推进了差不多5千米。
在攻坚作战中,这简直就是神速!
按第十七装甲师的战报,在攻坚作战的第一天,击毙了大约4000名敌人,此外还抓捕了数百名俘虏,几乎全都是在受伤之后丧失作战能力的伤员。关键是,这还没有算上无法统计的战果,比如那些没有能够从被摧毁的地堡里面逃出来的敌人,以及撤走之后因伤势严重而死的重伤员。
全都算上,梵军在第一天的减员量肯定超过了1万。
与之相对,第十七装甲师的伤亡基本可以忽略。
总共伤亡了233名官兵,其中伤员占绝大多数,有20多名官兵是因为没有及时从炮击区域撤出,结果被己方炮击误伤。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官兵,不会超过50人,而且大部分被敌人狙击手击毙。
显然,按照这个状态打下去,梵军很快就会被全歼。
在21日上午,梵军动用第11装甲师与第34机步师的主力部队,发起了交战之后的第一场反击行动。
其实,也是最后的反击行动。
以当时的情况,梵军再按兵不动,恐怕两个主力师在跟第十七装甲师遭遇之前,就会被彻底击溃。
关键就是,帝国空军一直在打击部署在杰伊瑟尔梅尔附近的梵军装甲部队。
要说的话,更像无差别轰炸。
毕竟,在西边的地面进攻与空军没有多少关系,也就只需要保持2到4架前线攻击机在战场上空待命,等候战地指挥官召唤。结果是,空军安排的几百架前线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与多用途战斗机大部分处于“待业”状态。即便不考虑与陆军抢功的问题,也总得给前线航空兵找些事情做吧。
再说,战场遮断是战术航空兵的主要任务。
在19日,帝国空军的前线攻击机出动了上千架次,在杰伊瑟尔梅尔外围投下了数千吨炸弹,而且主要轰炸第11装甲师与第34机步师驻扎的南部郊区,尤其是跟第十七装甲师进攻区域相邻的阵地。
因为弹药过于充足,或者说没有其他目标可打,所以在战斗当中,前线攻击机会朝任何可疑目标投下炸弹。
打击目标都在城外,不用担心会误伤平民。
可见,空中打击再持续几天,梵军的两个主力师就没主战装备可用了。
梵军在这种情况下发起反击,结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其实,这场战斗跟第十七装甲师没多大的关系,或者说第十七装甲师派去跟梵军决战的装甲部队没能赶上。
在付卫民派出的主力部队赶到前,梵军的反击部队已经被空军与陆航击溃。
要说的话,空军的前线攻击机与陆航的武装直升机确实凶残。前后才几个小时,就把梵军2个主力师的200多辆主战坦克与至少400辆步兵战车摧毁在行军途中,而且其中有几十辆M1A1。
有趣的是,第十七装甲师的主力部队在杀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几辆还算完好的M1A1拖了回去。在移交给后方派来的负责处理战利品的人员之前,第十七装甲师还拿这几台M1A1的残骸对125毫米坦克炮,重型反坦克导弹,大口径火箭筒等反装甲武器进行了测试。
结果证明,帝国军队主力反装甲武器完全够用,至少对付出售给梵罗陆军的M1A1完全没有问题。
按照估算结论,即便是在3000米外,125毫米整装穿甲弹都能够打穿M1A1的炮塔与车体正面装甲。
可惜的是,缴获的M1A1的坦克炮都已损坏,无法拿来做火力测试。
第十七装甲师能够做的,也就是拿120毫米穿甲弹,跟掌握的情报做对比,判断敌方坦克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