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调停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25中文网 www.25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李傕、郭汜的兵马每日都在城外大战。双方死伤狼藉不说,还四处劫掠村落,杀死村里的老弱,将青壮年编入队伍,而年轻的女子则抢入营中,分赠给李郭二人的心腹。
见到李郭两人的混战,导致城外的百姓家破人亡,杨彪、朱儁等人于心不忍,便派出了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前往两人的军营说项,希望两人能暂歇干戈。
皇甫郦首先去的是郭汜的营寨,他见到郭汜之后,首先开口问道:“大将军昔日和大司马情同手足,为何今日却要兵戎相见?”
郭汜听后,怒气冲冲地回答说:“本将军待李傕不薄,谁知他却屡屡对本将军暗下毒手,若不是本将军机警,恐怕早已命丧黄泉了。要想罢战,是万万不能了。”
皇甫郦见无法劝服郭汜,又转身去了李傕的营寨。刚看到李傕,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李傕就抢先说道:“你莫非是为郭阿多来做说客的么?若是如此,那就免开尊口,速速离营,否则,我认识你,但我手中的宝剑可不认识。”
劝和失败的皇甫郦,灰头土脸地回到了长安城内,向杨彪、朱儁汇报,说道:“两位大人,属下有辱使命,没有劝服两人罢兵休战。”
杨彪叹了口气说道:“李郭二人一日不停战,长安城外的百姓就一日不得安宁。”他扭头望着朱儁,无奈地说,“想不到有些事情,比你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就在三人闲话之事,忽然有一名小校来报:“启禀太尉、大司农,城东方向有滚滚烟尘,似有大军前来。”
听到小校说有大军到来,皇甫郦是面露惊惶之色,而杨彪、朱儁二人却面露喜色。朱儁低头问小校:“我来问你,来的兵马打的是什么旗号?”
小校想了想,摇头回答说:“小的只看到了远处的烟尘,还不曾看到兵马,因此无法猜测来的是何处兵马?”
“两位大人,”皇甫郦朝杨彪、朱儁拱拱手,说道:“如今李郭二贼在城西打得难解难分,如今城东方向又来了一支兵马,这可如何是好啊?”
“莫要担心,”杨彪知道此刻从东面赶来的兵马,肯定是杨奉的兵马,因此心里一点都不担心,相反,还是笑着对皇甫郦说:“若要知道来的是哪路人马,尔只需随我到城楼上一观便知。”
三人来到了东门的城楼上,此刻兵马已经接近了城池。朱儁看清楚远方的旗帜上,写着“大汉杨奉”四个大字,便确认来的就是杨奉的兵马。
大军来到了距离城池一箭之遥停下,随后有一名手持宣化大斧的武将从阵中冲出,一直冲到了护城河前。他仰头望着城墙上,对着城楼上喊道:“我乃是中郎将杨奉的部下徐晃,请城上兄弟打开城门,放我们的兵马入城。”
皇甫郦听说来的是杨奉的兵马,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从这些兵马距离城池还有一箭之遥,便主动停下来的举动判断,他们是没打算攻城的。因此,他扭头问杨彪、朱儁二人:“两位大人,我们该怎么办,打开城门放他们进来吗?”
“且慢!”一向谨慎的朱儁抬手制止了正准备命人开城门的杨彪,对两人说道:“叫门的这员武将,吾从来不曾见过。还是让杨奉过来,我们再开门不迟。”
杨彪听朱儁这么一说,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于是便冲着下面的徐晃喊道:“城下的将军,让杨奉将军过来,老夫有话对他说。”
徐晃听到杨彪这么说,脸上不禁露出了为难的表情。杨奉命他前来叫开城门,谁知叫了半天,城上不光不开城门,相反还要让他将主将叫过来。但没有办法,如果自己不将主将叫过来,没准城里根本不会给自己开城门。
徐晃返回阵中,将此事对杨奉一说,最后说道:“将军是否亲自去涉险,全靠将军个人决断了。”
杨奉觉得既然自己已经率兵赶到了这里,若是因为自己不肯到城下与城上的人说话的缘故,而导致对方闭门不纳,势必会对军心士气产生不利的影响。想到这里,他让徐晃留守中军,而自己则带着五十名骑兵,亲自来到了长安城下。
杨奉骑马来到了护城河前,冲着城楼上喊道:“喂,城上的人听着,吾乃中郎将杨奉,不知城上是哪位大人啊?”
杨彪见到城下叫城的人,果然是杨奉之时,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他连忙从垛口探出半边身子,对着城下的杨奉说道:“杨将军,老夫是太尉杨彪,请稍等片刻,老夫即可命人开城门,请将军的兵马入城。”
城门打开后,杨奉先带着五十名骑兵入城。但他穿过长长的门洞,来到了城内,见到站在门洞外的杨彪、朱儁二人,连忙翻身下马,抱拳向两人躬身施礼:“中郎将杨奉,见过太尉、见过大司农。”
杨彪、朱儁两人连忙上前扶住了杨奉,杨彪笑着说:“将军来得好及时啊。如今你的兵马一到,城外的李郭二人便不足为虑了。”
虽说李郭二人已经混战了好几天,但由于杨奉没有朝京师这里派细作,因此根本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只是接到了杨彪、朱儁二人起草的调兵诏书,才匆匆率兵赶到这里的。此刻听完杨彪的话,不禁一头雾水,他有些惊诧地问道:“敢问两位大人,不知道李傕、郭汜两位将军出了什么事情?末将率兵到京师,莫非也与他们二人有关?”
“此事说来话长,我们且边走边说。”朱儁留下皇甫郦接应杨奉的军马入城,而自己和杨彪两人则引导杨奉去了西门,准备让他看看两军交战的场面。
杨奉跟着杨彪、朱儁来到了西门,站在城墙上向城外放眼望去,只见数万人马正在距离城池两百多步远的地方厮杀。他仔细地看了一下双方的旗号,不由倒吸一口凉气。他扭头问杨彪:“敢问太尉,为何大司空和大将军两人会在城外兵戎相见。不知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杨彪自然不会傻乎乎地告诉杨奉,是因为自己施展的反间计,才让李傕、郭汜二人反目成仇的。只能含糊其辞地说:“此事,老夫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前几日深夜,城内忽然喊杀声冲天,还以为是马腾、韩遂的兵马冲进了城池。派人一打探,才知道是李傕、郭汜两位将军不知什么原因,相互打了起来。”
朱儁等杨彪说完,朝城外混战的战场努了努嘴,说道:“从那日到如今,已过了整整五天,双方都是日出而战,日落而归。若只是两军混战倒也罢了,但不少乱军趁机袭击城外的一些村落,弄得城外是十室九空,侥幸逃得性命的,都进入了长安城内。”
杨奉想到刚刚在来的路上,见沿途有不少乞讨,或卖儿卖女的难民,想必就是从城外逃进来的村民。想到这里,他点了点头,望着杨彪问道:“太尉,不知末将可以做些什么?”
“李郭二人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如果李郭二人没有祸害城外的百姓,杨彪还巴不得两人打得越激烈越好。但此刻,他只希望双方能早点停战,让黎民百姓少受点罪。因此他对杨奉说:“将军既然有兵马在手,不妨将双方约出来,劝说两人罢兵。”
杨彪原以为只要自己一说完,杨奉就会毫不迟疑地答应。谁知自己说完了半天,杨奉还在低头沉思,脸上一副举棋不定的表情。
见到杨奉这副表情,杨彪把脸一板,问道:“杨将军,莫非你怕了李傕、郭汜不成?”
“不怕不行,自己毕竟是李傕的属下。”杨奉在心里暗自说道:“若是李傕命令自己攻打郭汜,自己是奉命呢,还是抗命?”正是因为在考虑这些厉害关系,因此杨奉迟迟没有说话。
好在朱儁是人老成精,他一眼就猜到了杨奉的心思,便笑着对他说:“杨将军,莫非你担心自己是李傕的属下,行事时,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没错,末将的确有这样的担忧。”杨奉也不隐瞒,而是如实地回答说:“且不说末将曾是李傕的属下。就算不是,我的兵马也没两人多,一旦打起来,恐怕有点力不从心啊。”
杨奉的这番话,让杨彪、朱儁二人陷入沉思之中。他们的心里在想:让杨奉去调停,若是双方答应,那自然是皆大欢喜;若是对方不可接受调停,反而合兵一处,来攻打杨奉,以杨奉的实力,哪里是两人的对手。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忽然听到城下的兵士在大声呵斥一人:“城楼重地,闲杂人等不等靠近,还不速速离去。”
众人朝城下一看,见徐庶带着几个人站在城门旁,想从这里上城墙去见杨彪和朱儁,谁知却被守城的兵士所阻。朱儁和杨彪使了一个眼色后,冲着下面大声地说:“放他们上来。”
徐庶来到城墙上,冲着两人施礼后,又转头望着杨奉,笑着问道:“若是徐某没有猜错,这位一定是中郎将杨奉杨将军了?”
“在下正是杨奉。”杨奉朝徐庶抱拳施礼后,好奇地问:“阁下不知该如何称呼?”
“颍川徐庶徐元直。”徐庶在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后,朝杨奉施礼:“见过杨将军。”
朱儁等两人见礼完毕后,将徐庶拉到一旁,把自己所为难的事情,向他说了一遍,并最后问道:“不知元直可有什么办法,能化解当前的局面吗?”
“杨将军,”徐庶没有立即回答朱儁的问题,而是先问杨奉:“不知您此来京师,带来了多少人马?”
“一万五千人。”杨奉听到徐庶的这个问题,立即回答说:“其中有五千骑兵。”
“一万五千人!”徐庶将这个数字重复一遍后,笑着对杨彪、朱儁二人说道:“这么多的兵马,要对付李郭二人,想必是绰绰有余了。”
“元直,”朱儁听徐庶这么说,不禁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李郭二人虽然经过连日厮杀,但他们手下的兵马,依旧有三四万之多,双方加起来有近十万人。仅仅凭杨奉的一万五千人,要想打败他们,谈何容易啊!”
“大司农莫要担心,”徐庶对朱儁说:“若是让杨将军一人对付李郭二贼,这点兵马的确少了点。但要是他帮助其中一方,去对付另外一方,那么他的实力就绰绰有余了。”
杨彪听完徐庶的这种说法,不由一头雾水。而朱儁毕竟是位老将军,听到徐庶这么说,稍作思索,便猜到了徐庶的想法,便试探地问:“元直,莫非你是打算让杨奉联络其中一方,来对付另外一方吗?”
没等徐庶回答,朱儁就连连摆头说:“不妥不妥。若是杨将军也卷入了这场混战,别说调停了,估计要不了多久,他手中的兵马就会丧失殆尽。”
“大司农且听徐某一言,”徐庶望着朱儁说道:“可让杨将军为李郭二人调停,让两人停战。若是他们肯听从杨将军的调停,就此罢战倒也罢了;若是有谁不肯,杨将军大可联络另外一方,来共同对付他。”
听说徐庶的这种安排,几人想了想,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说道:“妙,果然是妙计。”
杨彪笑着说:“李郭二人经过连番恶战后,实力受到了损伤,如今都是势均力敌。若是有人来调停,他们担心对方会和调停人勾结,对自己不利,肯定会因此而罢战的。”说完这番话之后,他对杨奉说,“杨将军,可派出信使,前往李郭二人的军营,约他们出来相见,再有你做调停。”
过了一炷香的工夫,两名信使带着杨奉亲自写好的书信,从打开的城门出城,分别奔向了李郭二人的营寨,将杨奉的书信交给李傕、郭汜。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李傕、郭汜的兵马每日都在城外大战。双方死伤狼藉不说,还四处劫掠村落,杀死村里的老弱,将青壮年编入队伍,而年轻的女子则抢入营中,分赠给李郭二人的心腹。
见到李郭两人的混战,导致城外的百姓家破人亡,杨彪、朱儁等人于心不忍,便派出了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前往两人的军营说项,希望两人能暂歇干戈。
皇甫郦首先去的是郭汜的营寨,他见到郭汜之后,首先开口问道:“大将军昔日和大司马情同手足,为何今日却要兵戎相见?”
郭汜听后,怒气冲冲地回答说:“本将军待李傕不薄,谁知他却屡屡对本将军暗下毒手,若不是本将军机警,恐怕早已命丧黄泉了。要想罢战,是万万不能了。”
皇甫郦见无法劝服郭汜,又转身去了李傕的营寨。刚看到李傕,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李傕就抢先说道:“你莫非是为郭阿多来做说客的么?若是如此,那就免开尊口,速速离营,否则,我认识你,但我手中的宝剑可不认识。”
劝和失败的皇甫郦,灰头土脸地回到了长安城内,向杨彪、朱儁汇报,说道:“两位大人,属下有辱使命,没有劝服两人罢兵休战。”
杨彪叹了口气说道:“李郭二人一日不停战,长安城外的百姓就一日不得安宁。”他扭头望着朱儁,无奈地说,“想不到有些事情,比你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就在三人闲话之事,忽然有一名小校来报:“启禀太尉、大司农,城东方向有滚滚烟尘,似有大军前来。”
听到小校说有大军到来,皇甫郦是面露惊惶之色,而杨彪、朱儁二人却面露喜色。朱儁低头问小校:“我来问你,来的兵马打的是什么旗号?”
小校想了想,摇头回答说:“小的只看到了远处的烟尘,还不曾看到兵马,因此无法猜测来的是何处兵马?”
“两位大人,”皇甫郦朝杨彪、朱儁拱拱手,说道:“如今李郭二贼在城西打得难解难分,如今城东方向又来了一支兵马,这可如何是好啊?”
“莫要担心,”杨彪知道此刻从东面赶来的兵马,肯定是杨奉的兵马,因此心里一点都不担心,相反,还是笑着对皇甫郦说:“若要知道来的是哪路人马,尔只需随我到城楼上一观便知。”
三人来到了东门的城楼上,此刻兵马已经接近了城池。朱儁看清楚远方的旗帜上,写着“大汉杨奉”四个大字,便确认来的就是杨奉的兵马。
大军来到了距离城池一箭之遥停下,随后有一名手持宣化大斧的武将从阵中冲出,一直冲到了护城河前。他仰头望着城墙上,对着城楼上喊道:“我乃是中郎将杨奉的部下徐晃,请城上兄弟打开城门,放我们的兵马入城。”
皇甫郦听说来的是杨奉的兵马,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从这些兵马距离城池还有一箭之遥,便主动停下来的举动判断,他们是没打算攻城的。因此,他扭头问杨彪、朱儁二人:“两位大人,我们该怎么办,打开城门放他们进来吗?”
“且慢!”一向谨慎的朱儁抬手制止了正准备命人开城门的杨彪,对两人说道:“叫门的这员武将,吾从来不曾见过。还是让杨奉过来,我们再开门不迟。”
杨彪听朱儁这么一说,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于是便冲着下面的徐晃喊道:“城下的将军,让杨奉将军过来,老夫有话对他说。”
徐晃听到杨彪这么说,脸上不禁露出了为难的表情。杨奉命他前来叫开城门,谁知叫了半天,城上不光不开城门,相反还要让他将主将叫过来。但没有办法,如果自己不将主将叫过来,没准城里根本不会给自己开城门。
徐晃返回阵中,将此事对杨奉一说,最后说道:“将军是否亲自去涉险,全靠将军个人决断了。”
杨奉觉得既然自己已经率兵赶到了这里,若是因为自己不肯到城下与城上的人说话的缘故,而导致对方闭门不纳,势必会对军心士气产生不利的影响。想到这里,他让徐晃留守中军,而自己则带着五十名骑兵,亲自来到了长安城下。
杨奉骑马来到了护城河前,冲着城楼上喊道:“喂,城上的人听着,吾乃中郎将杨奉,不知城上是哪位大人啊?”
杨彪见到城下叫城的人,果然是杨奉之时,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他连忙从垛口探出半边身子,对着城下的杨奉说道:“杨将军,老夫是太尉杨彪,请稍等片刻,老夫即可命人开城门,请将军的兵马入城。”
城门打开后,杨奉先带着五十名骑兵入城。但他穿过长长的门洞,来到了城内,见到站在门洞外的杨彪、朱儁二人,连忙翻身下马,抱拳向两人躬身施礼:“中郎将杨奉,见过太尉、见过大司农。”
杨彪、朱儁两人连忙上前扶住了杨奉,杨彪笑着说:“将军来得好及时啊。如今你的兵马一到,城外的李郭二人便不足为虑了。”
虽说李郭二人已经混战了好几天,但由于杨奉没有朝京师这里派细作,因此根本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只是接到了杨彪、朱儁二人起草的调兵诏书,才匆匆率兵赶到这里的。此刻听完杨彪的话,不禁一头雾水,他有些惊诧地问道:“敢问两位大人,不知道李傕、郭汜两位将军出了什么事情?末将率兵到京师,莫非也与他们二人有关?”
“此事说来话长,我们且边走边说。”朱儁留下皇甫郦接应杨奉的军马入城,而自己和杨彪两人则引导杨奉去了西门,准备让他看看两军交战的场面。
杨奉跟着杨彪、朱儁来到了西门,站在城墙上向城外放眼望去,只见数万人马正在距离城池两百多步远的地方厮杀。他仔细地看了一下双方的旗号,不由倒吸一口凉气。他扭头问杨彪:“敢问太尉,为何大司空和大将军两人会在城外兵戎相见。不知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杨彪自然不会傻乎乎地告诉杨奉,是因为自己施展的反间计,才让李傕、郭汜二人反目成仇的。只能含糊其辞地说:“此事,老夫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前几日深夜,城内忽然喊杀声冲天,还以为是马腾、韩遂的兵马冲进了城池。派人一打探,才知道是李傕、郭汜两位将军不知什么原因,相互打了起来。”
朱儁等杨彪说完,朝城外混战的战场努了努嘴,说道:“从那日到如今,已过了整整五天,双方都是日出而战,日落而归。若只是两军混战倒也罢了,但不少乱军趁机袭击城外的一些村落,弄得城外是十室九空,侥幸逃得性命的,都进入了长安城内。”
杨奉想到刚刚在来的路上,见沿途有不少乞讨,或卖儿卖女的难民,想必就是从城外逃进来的村民。想到这里,他点了点头,望着杨彪问道:“太尉,不知末将可以做些什么?”
“李郭二人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如果李郭二人没有祸害城外的百姓,杨彪还巴不得两人打得越激烈越好。但此刻,他只希望双方能早点停战,让黎民百姓少受点罪。因此他对杨奉说:“将军既然有兵马在手,不妨将双方约出来,劝说两人罢兵。”
杨彪原以为只要自己一说完,杨奉就会毫不迟疑地答应。谁知自己说完了半天,杨奉还在低头沉思,脸上一副举棋不定的表情。
见到杨奉这副表情,杨彪把脸一板,问道:“杨将军,莫非你怕了李傕、郭汜不成?”
“不怕不行,自己毕竟是李傕的属下。”杨奉在心里暗自说道:“若是李傕命令自己攻打郭汜,自己是奉命呢,还是抗命?”正是因为在考虑这些厉害关系,因此杨奉迟迟没有说话。
好在朱儁是人老成精,他一眼就猜到了杨奉的心思,便笑着对他说:“杨将军,莫非你担心自己是李傕的属下,行事时,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没错,末将的确有这样的担忧。”杨奉也不隐瞒,而是如实地回答说:“且不说末将曾是李傕的属下。就算不是,我的兵马也没两人多,一旦打起来,恐怕有点力不从心啊。”
杨奉的这番话,让杨彪、朱儁二人陷入沉思之中。他们的心里在想:让杨奉去调停,若是双方答应,那自然是皆大欢喜;若是对方不可接受调停,反而合兵一处,来攻打杨奉,以杨奉的实力,哪里是两人的对手。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忽然听到城下的兵士在大声呵斥一人:“城楼重地,闲杂人等不等靠近,还不速速离去。”
众人朝城下一看,见徐庶带着几个人站在城门旁,想从这里上城墙去见杨彪和朱儁,谁知却被守城的兵士所阻。朱儁和杨彪使了一个眼色后,冲着下面大声地说:“放他们上来。”
徐庶来到城墙上,冲着两人施礼后,又转头望着杨奉,笑着问道:“若是徐某没有猜错,这位一定是中郎将杨奉杨将军了?”
“在下正是杨奉。”杨奉朝徐庶抱拳施礼后,好奇地问:“阁下不知该如何称呼?”
“颍川徐庶徐元直。”徐庶在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后,朝杨奉施礼:“见过杨将军。”
朱儁等两人见礼完毕后,将徐庶拉到一旁,把自己所为难的事情,向他说了一遍,并最后问道:“不知元直可有什么办法,能化解当前的局面吗?”
“杨将军,”徐庶没有立即回答朱儁的问题,而是先问杨奉:“不知您此来京师,带来了多少人马?”
“一万五千人。”杨奉听到徐庶的这个问题,立即回答说:“其中有五千骑兵。”
“一万五千人!”徐庶将这个数字重复一遍后,笑着对杨彪、朱儁二人说道:“这么多的兵马,要对付李郭二人,想必是绰绰有余了。”
“元直,”朱儁听徐庶这么说,不禁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李郭二人虽然经过连日厮杀,但他们手下的兵马,依旧有三四万之多,双方加起来有近十万人。仅仅凭杨奉的一万五千人,要想打败他们,谈何容易啊!”
“大司农莫要担心,”徐庶对朱儁说:“若是让杨将军一人对付李郭二贼,这点兵马的确少了点。但要是他帮助其中一方,去对付另外一方,那么他的实力就绰绰有余了。”
杨彪听完徐庶的这种说法,不由一头雾水。而朱儁毕竟是位老将军,听到徐庶这么说,稍作思索,便猜到了徐庶的想法,便试探地问:“元直,莫非你是打算让杨奉联络其中一方,来对付另外一方吗?”
没等徐庶回答,朱儁就连连摆头说:“不妥不妥。若是杨将军也卷入了这场混战,别说调停了,估计要不了多久,他手中的兵马就会丧失殆尽。”
“大司农且听徐某一言,”徐庶望着朱儁说道:“可让杨将军为李郭二人调停,让两人停战。若是他们肯听从杨将军的调停,就此罢战倒也罢了;若是有谁不肯,杨将军大可联络另外一方,来共同对付他。”
听说徐庶的这种安排,几人想了想,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说道:“妙,果然是妙计。”
杨彪笑着说:“李郭二人经过连番恶战后,实力受到了损伤,如今都是势均力敌。若是有人来调停,他们担心对方会和调停人勾结,对自己不利,肯定会因此而罢战的。”说完这番话之后,他对杨奉说,“杨将军,可派出信使,前往李郭二人的军营,约他们出来相见,再有你做调停。”
过了一炷香的工夫,两名信使带着杨奉亲自写好的书信,从打开的城门出城,分别奔向了李郭二人的营寨,将杨奉的书信交给李傕、郭汜。